05.23 扎根“死亡之海”的他,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

这首《马兰谣》记录的就是被誉为“共和国原子城”的戈壁绿洲马兰基地的故事。每当伯父哼唱这首曲子的时候,眼里总会闪烁着泪花。伯父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死亡之海”罗布泊,曾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爆任务。

扎根“死亡之海”的他,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

伯父的军装照

1960年初,和上万名解放军官兵一样,伯父踏上了这片戈壁滩,参与我国核试验工作,从那时起,他便和马兰基地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数十年里,极少有关于伯父的消息,只知道他和“0673”分不开。

当时的中国,一直被笼罩在核恐吓的阴云中,尤其是中苏关系的突然变故,使我国核事业研制雪上加霜,几乎要从头开始。事实上,由于苏联的技术封锁,当时仅有的信息就是苏联专家撤走前的片段谈话。后来伯父回忆起那段往事时常说:“由于缺少专业队伍,我们对核试验无论从理论还是技术上,最初的摸索都是非常困难的。”

“脑袋‘一根筋’,干起活来‘不要命’。”了解伯父的人都知道,他特别的“倔”,凡是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他和战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搞一年、两年不行,就搞八年、十年,总能搞出自己的原子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伯父都埋头于实验室,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就是一个破陋不堪、堆满杂物的小房间,在那个手写笔绘的年代里,到底用坏了多少支笔、写满了多少个本子,恐怕连伯父自己也记不清了。战友们劝他注意身体,不要那么拼,他却急红了眼,甚至还放出狠话:“搞不出‘两弹’,即使将来我死了也不会瞑目的。”

扎根“死亡之海”的他,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

迅速奔赴一线,抢收第一手资料

一片赤诚忠心,核试甘洒热血。伯父一直坚信“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除了认真还是认真。”千余个深夜、几百个通宵,遇到关键性难题时,干脆就住在实验室连续攻关,每做一次实验,他都建一个档案,就像病人的病历一样,从没间断过。为了及时拿到一手资料,伯父常常顶着核辐射的危险,深入一线,在核爆后第一时间去抢收数据。有一次,核爆刚刚结束,伯父便急着往前冲,只为了拿到第一手的冲击波数据,他和战友们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呆了一宿。冬天漠风凛冽,山顶更是冰封雪冻,夜晚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往身体里扎,伯父的鼻尖、胡子、眉毛上结了层层白霜,手冻僵了,脚麻木了,身子不停哆嗦……

正是在他们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无悔付出下,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听说,那一刻伯父哭了,像个小孩子一样,哭得不停。

扎根“死亡之海”的他,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伯父个子不高,微胖,笑的时候脸会鼓得圆圆的,特别可爱,这是他平时的样子。但当他因为核辐射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而不得不住进医院后,脸颊渐渐地开始凹陷下去,额头也显得特别突兀,几乎让人认不出来。去看望伯父的时候,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很多根管子,疼得额头直冒汗但硬是一声没吭,病床旁边放着一本厚厚的、泛黄的核试验技术的书籍,那一幕真的震撼到我了,这是一位怎样的硬汉?又有着怎样的执着!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马兰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吧。

“黄沙漫天的戈壁滩、空白的核试验领域、紧迫的任务需求、急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谈到党和国家需要时,伯父的话语速度明显加快,一说起我国的核试验发展成就,他更是如数家珍。

很多人说伯父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道一定不是这样的。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过得很愉快,所以当他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看得出他很欣慰,没有遗憾。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伯父经常教导我们:“人这一辈子能为国家干点事,是最大的幸福。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伯父去世后,政府部门将数万元的慰问金交到伯母手上,她强忍住泪水,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示谢意,说:“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愧对党和国家的培养,这些钱就当是他最后一次交的党费吧,这也是他的心愿。”

在伯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打小就对军营充满向往和热爱的我,如愿以偿地当了兵、考了军校,现在,即将毕业走上任职岗位。虽然可能无法像伯父那样参与祖国重大科研工作,但我一定会接过伯父的枪,脚踏实地,做一名优秀的基层带兵人,在火热的军营建功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