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王長華:隴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歷史風雲

習近平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近年來,隴西在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過程中,常常感到地上文物建築保存的不足。

而殷氏民居這所承載著歷史風雲和時代變遷的古民居,或許可以彌補“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缺憾。

因為,殷氏家族在歷史上對於隴西的貢獻,以及這所民居本身具有的藝術和文化價值,使她成為了——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民居的典範 時代的縮影

——隴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歷史風雲

在隴西縣城光明巷裡,有一處將近百年的四合院民居,保存得非常完整。這處民居主人的曾祖父殷文秀,是清末陝甘總督左宗棠部下、甘肅提督曹克忠麾下傅先宗所部的先鋒官,在平定同治回亂、馳援鞏昌城的戰役中,立下了卓著戰功。在以後的歲月裡,殷氏後人勵精圖治,家業興旺,在災荒年間,出資助賑,廣施善舉……殷氏家族秉承勤儉為本、誠信為基之祖訓,運籌帷帷,苦心耕耘,以“源盛魁”為商號,自產的醬、醋、曲,頗具特色,譽滿城鄉……

清末民初隴上著名詩人王海帆先生所撰的《殷氏始遷三代生卒記》中,對於殷氏始遷隴西的來龍去脈做了詳細的記述。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光復鞏昌 戰功卓著

殷氏最早來到隴西定居,是從殷文秀(字子才,都閫公)開始的。殷氏的祖先,是甘肅海原縣南鄉人(筆者注:民國時期,海原縣隸屬甘肅省管轄,現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壬戌(1922)年,王海帆客居蘭州,認識了海原籍議郎(官名)殷叔和(字承禮),他曾經對王海帆說過,海原一帶殷姓家族繁衍生息,枝繁葉茂。清朝同治初年,陝甘一帶爆發回亂,殷氏家族中的一人,名殷文秀,倜儻灑脫,豁達大度,以武藝高強而名顯於當時。在傅先宗光復鞏昌郡城一役中,殷文秀為傅部先鋒,後來在評定功績時,被晉升為花翎都司(正四品)一職。

關於傅先宗率部光復鞏昌郡城一役的經過,史料中是如此記載的:

傅先宗(?-1871),字昆亭,湖北江夏人,咸豐年由武童投荊州將軍多隆阿部,隨總兵曹克忠征討江西、安徽的太平軍餘部,以驍勇善戰得到曹克忠的賞識。

同治初,多隆阿奉旨征剿陝甘回軍,曹克忠率傅先宗進入潼關,連續攻克王閣村、蘇家溝等回民起義軍踞點。

同治二年(1863),曹克忠率傅先宗進入甘肅,攻克華亭、清水二城,破蓮花城、張家川,回軍大敗。

同治四年,傅先宗開始統領宗順五營,協助曹克忠進攻鞏昌(今隴西),戰於樹坡寨,取得勝利後,奉命駐兵於通渭縣之馬營。不久,甘肅提督曹克忠回家養病,傅先宗奉命代領其部。

同治五年(1866)八月二十一日夜,狄道(今臨洮)、河洲(今臨夏)的回軍攻陷鞏昌,難民二千餘人佔據鐘鼓樓,以磚瓦、鳥槍與之對抗。傅先宗聞訊,立即率兵往援,於二十四夜抵達鞏昌北門,命士卒扮作回民模樣,出其不意,攻進城中,取得自入甘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鐘鼓樓上的難民已數日無食,傅先宗軍以糧賑之,鞏昌人感其德,乃樹碑紀之。

雖然這段史料中沒有出現殷文秀的名字,但作為傅先宗所部的先鋒官,殷文秀在光復鞏昌郡城的作戰中,立下了卓著的戰功。

但是,殷文秀淡泊名利,對於富貴榮華,並不放在心上。戰爭結束後,他十分喜愛鞏昌當地的山山水水,於是,乾脆辭了官,攜家帶口,舉家定居於此。後來,殷氏老家族人聽聞後,也扶老攜幼,奔赴鞏昌,隨殷文秀定居於此者很多。於是,他便以所購置的鞏昌南鄉田地若干畝分給族人,以安置他們,直到今天,殷文秀眷護族人的美德,還在被武牟川人們所稱道。

王海帆回到鞏昌家鄉後,將殷叔和所說的話,和當地父老鄉親與當時知情者所說的話相互印證,果然證實了這些話的真實性,因為這些知情者,大多都是當年殷文秀的交遊者,他們都非常熟悉殷公的倜儻灑脫、豁達大度的風度。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瓜瓞綿延 百年家族

殷文秀生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二十一日,歿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六月四日,享年五十有八。殷文秀娶前清舉人、隴西裴仰賢的姐姐為妻,裴夫人生子二,長子名滿華,次子名滿魁。文秀公歿後,裴夫人以母兼父,含辛茹苦,教子養家,享壽七旬。

殷滿魁字文軒,光緒十四年(1888)四月十一日生,娶妻蔡氏,生一女,嫁於徐氏,無子,由其兄滿華次子繼夏過繼為嗣。殷滿魁年歲漸長,竭力擔當起兄長留下的家業,上事孀母,下撫孤侄,家境逐漸富裕起來。殷滿魁樂善好施,見義勇為,但有貧窮困難者求助,無不滿足其願望。民國十八年(1929),鞏昌一帶遭遇大災荒,殷滿魁出資助賑。殷滿魁侍奉其母裴夫人非常孝順,還捐資印行了各種經典善書,其慈善義舉,為鄉里所稱道。但是,殷滿魁屢經憂患,心血過耗,遂於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以病歿,終年四十有九,

殷繼夏(字禹臣)繼承家業後,遵循治家勤儉為本,處世誠信為基之祖訓,運籌帷帷,苦心耕耘,秘製自產的醬、醋、曲,頗具特色,在隴西縣城東大街種(chong)家巷口,以“源盛魁”為商號,批發零售,譽滿城關四鄉,毗鄰各縣。殷繼夏還在光明巷建有一座四合院,房屋結構緊湊,配置合理,南主房廊簷中央高懸“清遠堂”牌匾,頗有氣勢——這就是留存今天的殷氏民居的由來。繼夏夫人張淑德,出身於隴西南鄉二十里鋪張氏大家族,心地善良,品德優秀,一生對己無所索求,全身心操持家務。1960年隨兒子殷志堯遷居西安,勞心勞力撫育子孫。喜愛粗茶淡飯,長期堅持鍛練,年近九十,耳聰目明,思路清晰,於2000年7月7日仙逝,享年92歲。2003年,遷葬於隴西武牟川祖墳。

殷志堯,1941年至1947年,在隴西東小上學,1947年至1953年在隴西中學就讀。1957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紡織工程系;西工大畢業後,殷志堯被分配到陝西第一棉紡織廠工作。從實習生做起,到技術員,辦公室主任,歷經基層磨練;1962年調到西北國棉七廠,先後任生產技術科長,車間主任;後調到咸陽地區紡識局任生產組組長,負責地屬紡織企業的生產技術工作;1979年調省紡織局,1982年被紡織工業部選送到中國紡織大學——華東紡織工學院高級經濟研究班進修;1983年任西北國棉四廠廠長、黨委書記;1985年,陝西省委、省政府決定,任命殷志堯為陝西紡織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地師級幹部),省長李慶偉為其頒發了任命證書;先後主管公司計劃經營、財務審計、生產技術、勞動人事,任職供銷公司、紡織品公司和外經辦等部門,長期分管陝西紡織工業的經營管理、原料供應、產品銷售、內外貿易、涉外援助等工作,參與京、津、滬、多省(區)、多地域間的改革開放、搞活企業的經驗交流與經濟貿易合作,經常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直屬大型企業及各地市中小企業調研,為企業的振興建言獻策,為企業的發展排憂解難。在調研中,發現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及時向省政府、紡織部報告,以便從實際出發,制定政策,促進了紡織工業的健康發展。為促進陝西紡織工業對外開放、經濟轉型,調結構、換檔次和上水平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退休後,繼續擔任陝西紡織會計學會名譽會長、陝西經緯會計事務所高級顧問,並被聘為陝西省國際招標局特聘專家。

夫人王元玲是隴西文化名人王海帆先生的孫女,大家閨秀,省級勞模,兒科副主任醫師;王元玲1946年至1954年在隴西女子小學、隴西師範上學。1957年畢業於蘭州衛生學校,分配到敦煌醫院工作。她曾不顧個人安危,救死扶傷,被評為敦煌醫院特等勞模、張掖地區先進工作者。1959年出席甘肅省第三次先進工作者會議,被授予省級勞動模範稱號;1961年調入陝西省紡織直屬企業。先後在陝棉一廠、西北國棉七廠、陝棉十一廠、西北國棉四廠職工醫院任兒科醫師、主治醫師,1993年晉升為兒科副主任醫師;王元玲身為省級勞模,經常受到各級工會的關懷,過年過節派專人前來慰問,多次安排到療養院療養。退休後,二十多年堅持上老年大學,學習過繪畫、樂器、古文、英語,經常與老年同學聯誼聚會,外出參觀旅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殷志堯、王元玲夫婦均巳年逾八旬,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育有兩兒一女,四個孫子,兒孫滿堂。長子殷鹹安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次子殷鹹青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女兒殷咸寧系中國投資總公司陝西分公司副總經理。晚輩熱愛二老,孝敬二老,常去看望,陪著吃飯,敘敘家常。每逢佳節,全家人歡聚一堂,沉浸於詼諧風趣和歡聲笑語之間,享受著天倫之樂,享受著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幾經滄桑 百年民居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四合院所有權發生變化,殷氏四合院相繼被隴西縣食品廠、農機廠、液壓件廠和手工業聯社等單位無償佔用。1992年,殷氏四合院退還給殷志堯,重新回到殷氏後人手中的四合院,因年久失修,亂建濫用,煙熏火燎,已是滿目瘡痍,一片狼藉。幸得連襟楊尊震、妻姐王元娥悉心照管,他們清理雜物,平整院落,安裝大門,竭力維修保護,精心管理長達二十年之久。

2012年夏,隴西連降大雨,四合院的下院房頂塌陷,上院西房北山牆開裂傾斜。10月份,殷志堯、王元玲夫婦來隴,邀請親戚們現場勘察後決定,立即對四合院進行維修,拆建下院,維修上院。

2013至2014年連續兩年間,王柏年、馬樹華、王榮齡、王蔭貞、張雄等親戚,鼎力相助,請來西安修復古建築專業人員,精心設計裝修了上院東西南北房,四合院一展新姿,來訪者無不稱讚。

2014年的國慶佳節,散居於西安、蘭州、銀川、隴西等地的30多位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姻親,應約雲集隴西光明巷殷氏家院,宴聚於南主房,鄉餚美酒,暢飲敘懷,其樂融融。

暮色漸濃,主房廊簷上的兩對大紅燈籠格外耀眼,照得滿院通明。明月當空,蒼樹綽約。歡聲笑語間,親朋們個個心曠神怡,陶醉於幾十年難得的大團聚的熱烈氣氛當中。

今日殷家,已是人丁興旺,事業發達,風采空前。

百年回首,世事滄桑,大家心中感慨不已,衷心祝願這座承載了隴西曆史和家族功德的百年宅院,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習近平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從殷氏民居的百年變遷中,人們可以窺見時代的滄桑鉅變。

今天,保護殷氏民居,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事,而是涉及到保存一段城市的歷史記憶。

殷氏先祖在馳援鞏昌府城,解救當地軍民生命財產方面所立下的重大功績,以及其後人在大災荒時出資助賑的義舉,都值得後世之人永遠記取!

隴西在縣城東大街拆遷的過程中,成功地保護原隴西師範學校內兩棵大槐樹的故事,曾被譽為一時佳話。

今天,隴西仍然應該秉承這種人文精神,將殷氏民居完整地保護下去,讓它成為“留住鄉愁”的良好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