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陇西在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地上文物建筑保存的不足。

而殷氏民居这所承载着历史风云和时代变迁的古民居,或许可以弥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缺憾。

因为,殷氏家族在历史上对于陇西的贡献,以及这所民居本身具有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使她成为了——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民居的典范 时代的缩影

——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在陇西县城光明巷里,有一处将近百年的四合院民居,保存得非常完整。这处民居主人的曾祖父殷文秀,是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部下、甘肃提督曹克忠麾下傅先宗所部的先锋官,在平定同治回乱、驰援巩昌城的战役中,立下了卓著战功。在以后的岁月里,殷氏后人励精图治,家业兴旺,在灾荒年间,出资助赈,广施善举……殷氏家族秉承勤俭为本、诚信为基之祖训,运筹帷帷,苦心耕耘,以“源盛魁”为商号,自产的酱、醋、曲,颇具特色,誉满城乡……

清末民初陇上著名诗人王海帆先生所撰的《殷氏始迁三代生卒记》中,对于殷氏始迁陇西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的记述。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光复巩昌 战功卓著

殷氏最早来到陇西定居,是从殷文秀(字子才,都閫公)开始的。殷氏的祖先,是甘肃海原县南乡人(笔者注:民国时期,海原县隶属甘肃省管辖,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壬戌(1922)年,王海帆客居兰州,认识了海原籍议郎(官名)殷叔和(字承礼),他曾经对王海帆说过,海原一带殷姓家族繁衍生息,枝繁叶茂。清朝同治初年,陕甘一带爆发回乱,殷氏家族中的一人,名殷文秀,倜傥洒脱,豁达大度,以武艺高强而名显于当时。在傅先宗光复巩昌郡城一役中,殷文秀为傅部先锋,后来在评定功绩时,被晋升为花翎都司(正四品)一职。

关于傅先宗率部光复巩昌郡城一役的经过,史料中是如此记载的:

傅先宗(?-1871),字昆亭,湖北江夏人,咸丰年由武童投荆州将军多隆阿部,随总兵曹克忠征讨江西、安徽的太平军余部,以骁勇善战得到曹克忠的赏识。

同治初,多隆阿奉旨征剿陕甘回军,曹克忠率傅先宗进入潼关,连续攻克王阁村、苏家沟等回民起义军踞点。

同治二年(1863),曹克忠率傅先宗进入甘肃,攻克华亭、清水二城,破莲花城、张家川,回军大败。

同治四年,傅先宗开始统领宗顺五营,协助曹克忠进攻巩昌(今陇西),战于树坡寨,取得胜利后,奉命驻兵于通渭县之马营。不久,甘肃提督曹克忠回家养病,傅先宗奉命代领其部。

同治五年(1866)八月二十一日夜,狄道(今临洮)、河洲(今临夏)的回军攻陷巩昌,难民二千余人占据钟鼓楼,以砖瓦、鸟枪与之对抗。傅先宗闻讯,立即率兵往援,于二十四夜抵达巩昌北门,命士卒扮作回民模样,出其不意,攻进城中,取得自入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钟鼓楼上的难民已数日无食,傅先宗军以粮赈之,巩昌人感其德,乃树碑纪之。

虽然这段史料中没有出现殷文秀的名字,但作为傅先宗所部的先锋官,殷文秀在光复巩昌郡城的作战中,立下了卓著的战功。

但是,殷文秀淡泊名利,对于富贵荣华,并不放在心上。战争结束后,他十分喜爱巩昌当地的山山水水,于是,干脆辞了官,携家带口,举家定居于此。后来,殷氏老家族人听闻后,也扶老携幼,奔赴巩昌,随殷文秀定居于此者很多。于是,他便以所购置的巩昌南乡田地若干亩分给族人,以安置他们,直到今天,殷文秀眷护族人的美德,还在被武牟川人们所称道。

王海帆回到巩昌家乡后,将殷叔和所说的话,和当地父老乡亲与当时知情者所说的话相互印证,果然证实了这些话的真实性,因为这些知情者,大多都是当年殷文秀的交游者,他们都非常熟悉殷公的倜傥洒脱、豁达大度的风度。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瓜瓞绵延 百年家族

殷文秀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二十一日,殁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四日,享年五十有八。殷文秀娶前清举人、陇西裴仰贤的姐姐为妻,裴夫人生子二,长子名满华,次子名满魁。文秀公殁后,裴夫人以母兼父,含辛茹苦,教子养家,享寿七旬。

殷满魁字文轩,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十一日生,娶妻蔡氏,生一女,嫁于徐氏,无子,由其兄满华次子继夏过继为嗣。殷满魁年岁渐长,竭力担当起兄长留下的家业,上事孀母,下抚孤侄,家境逐渐富裕起来。殷满魁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但有贫穷困难者求助,无不满足其愿望。民国十八年(1929),巩昌一带遭遇大灾荒,殷满魁出资助赈。殷满魁侍奉其母裴夫人非常孝顺,还捐资印行了各种经典善书,其慈善义举,为乡里所称道。但是,殷满魁屡经忧患,心血过耗,遂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以病殁,终年四十有九,

殷继夏(字禹臣)继承家业后,遵循治家勤俭为本,处世诚信为基之祖训,运筹帷帷,苦心耕耘,秘制自产的酱、醋、曲,颇具特色,在陇西县城东大街种(chong)家巷口,以“源盛魁”为商号,批发零售,誉满城关四乡,毗邻各县。殷继夏还在光明巷建有一座四合院,房屋结构紧凑,配置合理,南主房廊檐中央高悬“清远堂”牌匾,颇有气势——这就是留存今天的殷氏民居的由来。继夏夫人张淑德,出身于陇西南乡二十里铺张氏大家族,心地善良,品德优秀,一生对己无所索求,全身心操持家务。1960年随儿子殷志尧迁居西安,劳心劳力抚育子孙。喜爱粗茶淡饭,长期坚持锻练,年近九十,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于2000年7月7日仙逝,享年92岁。2003年,迁葬于陇西武牟川祖坟。

殷志尧,1941年至1947年,在陇西东小上学,1947年至1953年在陇西中学就读。1957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西工大毕业后,殷志尧被分配到陕西第一棉纺织厂工作。从实习生做起,到技术员,办公室主任,历经基层磨练;1962年调到西北国棉七厂,先后任生产技术科长,车间主任;后调到咸阳地区纺识局任生产组组长,负责地属纺织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1979年调省纺织局,1982年被纺织工业部选送到中国纺织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高级经济研究班进修;1983年任西北国棉四厂厂长、党委书记;1985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任命殷志尧为陕西纺织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地师级干部),省长李庆伟为其颁发了任命证书;先后主管公司计划经营、财务审计、生产技术、劳动人事,任职供销公司、纺织品公司和外经办等部门,长期分管陕西纺织工业的经营管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内外贸易、涉外援助等工作,参与京、津、沪、多省(区)、多地域间的改革开放、搞活企业的经验交流与经济贸易合作,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直属大型企业及各地市中小企业调研,为企业的振兴建言献策,为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在调研中,发现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政府、纺织部报告,以便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为促进陕西纺织工业对外开放、经济转型,调结构、换档次和上水平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退休后,继续担任陕西纺织会计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经纬会计事务所高级顾问,并被聘为陕西省国际招标局特聘专家。

夫人王元玲是陇西文化名人王海帆先生的孙女,大家闺秀,省级劳模,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元玲1946年至1954年在陇西女子小学、陇西师范上学。1957年毕业于兰州卫生学校,分配到敦煌医院工作。她曾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被评为敦煌医院特等劳模、张掖地区先进工作者。1959年出席甘肃省第三次先进工作者会议,被授予省级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调入陕西省纺织直属企业。先后在陕棉一厂、西北国棉七厂、陕棉十一厂、西北国棉四厂职工医院任儿科医师、主治医师,1993年晋升为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元玲身为省级劳模,经常受到各级工会的关怀,过年过节派专人前来慰问,多次安排到疗养院疗养。退休后,二十多年坚持上老年大学,学习过绘画、乐器、古文、英语,经常与老年同学联谊聚会,外出参观旅游,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殷志尧、王元玲夫妇均巳年逾八旬,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育有两儿一女,四个孙子,儿孙满堂。长子殷咸安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次子殷咸青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女儿殷咸宁系中国投资总公司陕西分公司副总经理。晚辈热爱二老,孝敬二老,常去看望,陪着吃饭,叙叙家常。每逢佳节,全家人欢聚一堂,沉浸于诙谐风趣和欢声笑语之间,享受着天伦之乐,享受着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王长华:陇西殷氏民居透射出的历史风云

几经沧桑 百年民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四合院所有权发生变化,殷氏四合院相继被陇西县食品厂、农机厂、液压件厂和手工业联社等单位无偿占用。1992年,殷氏四合院退还给殷志尧,重新回到殷氏后人手中的四合院,因年久失修,乱建滥用,烟熏火燎,已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幸得连襟杨尊震、妻姐王元娥悉心照管,他们清理杂物,平整院落,安装大门,竭力维修保护,精心管理长达二十年之久。

2012年夏,陇西连降大雨,四合院的下院房顶塌陷,上院西房北山墙开裂倾斜。10月份,殷志尧、王元玲夫妇来陇,邀请亲戚们现场勘察后决定,立即对四合院进行维修,拆建下院,维修上院。

2013至2014年连续两年间,王柏年、马树华、王荣龄、王荫贞、张雄等亲戚,鼎力相助,请来西安修复古建筑专业人员,精心设计装修了上院东西南北房,四合院一展新姿,来访者无不称赞。

2014年的国庆佳节,散居于西安、兰州、银川、陇西等地的30多位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姻亲,应约云集陇西光明巷殷氏家院,宴聚于南主房,乡肴美酒,畅饮叙怀,其乐融融。

暮色渐浓,主房廊檐上的两对大红灯笼格外耀眼,照得满院通明。明月当空,苍树绰约。欢声笑语间,亲朋们个个心旷神怡,陶醉于几十年难得的大团聚的热烈气氛当中。

今日殷家,已是人丁兴旺,事业发达,风采空前。

百年回首,世事沧桑,大家心中感慨不已,衷心祝愿这座承载了陇西历史和家族功德的百年宅院,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从殷氏民居的百年变迁中,人们可以窥见时代的沧桑巨变。

今天,保护殷氏民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事,而是涉及到保存一段城市的历史记忆。

殷氏先祖在驰援巩昌府城,解救当地军民生命财产方面所立下的重大功绩,以及其后人在大灾荒时出资助赈的义举,都值得后世之人永远记取!

陇西在县城东大街拆迁的过程中,成功地保护原陇西师范学校内两棵大槐树的故事,曾被誉为一时佳话。

今天,陇西仍然应该秉承这种人文精神,将殷氏民居完整地保护下去,让它成为“留住乡愁”的良好载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