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stop 那是我的孩子,不是你的玩具

stop 那是我的孩子,不是你的玩具

小孩放學,我們買了塊蛋糕接他到單位裡面,坐在樹蔭下吃。這時有個老同事看到我們,專門繞道過來跟我們打招呼。孩子也跟他問好。

“給我吃一點,好不好”同事問小橙子。

小橙子默默的吃自己的蛋糕不予理會。

“跟我分享一點嘛,不要這麼小氣,你這麼小氣以後我就不讓你來這裡玩了”同事開起了玩笑模式。

“不給”孩子大聲回答,邊上孩子他媽臉色有點不好了。我倒是沒哪麼緊張,我的娃這麼,好欺負嗎?

“你這次分享給我,下次你來我給你好吃的”威逼之後就是利誘,同事直接就用在了一個不滿四歲的小孩身上。

“不行”小橙子一臉的堅決,妻子都想上前幫孩子說話了,這哪裡是過來打招呼的人,這簡直就是蛋疼沒事找抽型。

“這個蛋糕,我已經吃過了,上面有我的口水,你要是吃了,就和我們家的土豆(家裡養的小狗)一樣,要聽我的話,還要幫我撿玩具。”

“哈哈,哈哈,真棒,伯伯不吃你的。”摸摸小橙子的頭髮,轉身就走了。

剩下一嘴奶油的孩子,和兩個憋著笑的大人。

逗小孩,是國人的傳統,一來,大人該說的話都說完了,沒什麼新鮮的話題,逗小孩就成了娛樂節目。其次,逗小孩好像讓彼此親近一些。所以每每拿著話來為難一下小孩,看看小孩怎麼樣的答應。是不是開朗,大方,應對得體。順便拍個相片,錄個視頻,發個朋友圈,求個贊。

逗小孩的人也許,轉身就會把事情給忘掉,但是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大家臆想不到的。

有一次,我們帶著小橙子,和孩子他姨一家三口,就是妻子的妹妹一家三口。到 我妻子的妹妹的丈夫的哥哥家,大家可以猜一下,這種關係在中國叫什麼?到現在我還弄不明白。

他們家之前一直在外地,不怎見面,兩個孩子都是第一次見。他的孩子已經很大了。沒有在身邊,看到有兩個小孩子來很是開心,擺了一桌子的水果,餅乾,糖,給這兩個小屁孩,這兩娃娃也不客氣,在房間裡面玩玩鬧鬧。

到了吃飯的時候,有的菜有辣椒,有的菜沒有辣椒,因為我不吃辣椒。所以他們特地做了兩個沒辣椒的菜,誰知道,妹夫家的小孩也不吃辣椒,吃到一半,話題就轉到孩子身上來,大家很奇怪為什麼妹夫家的小孩不吃辣椒,畢竟,兩個大人都能吃辣。妹夫出來解析了一下,這孩子一直對辣敏感,小時候有點辣就哇哇的哭,後來就一直沒有放辣椒,我們平時吃飯也將就孩子,不放辣椒了。他大哥聽了捉起一雙筷子,夾了一根帶辣的菜,放到孩子的面前,對孩子說,不怕,不辣的,妹夫家的也鼓勵孩子說,試試吧。可能是因為一桌子的水果,糖,可能是因為,爸媽的鼓勵,小孩一口咬下去,直接就哭出來了。我小孩發現不對勁,趕忙把手上的筷子丟掉,跟著哭了。於是一陣忙亂,之後,得出一個早就知道的結論,這小孩不能吃辣。

後來我又和妹夫他們一家吃過幾次飯,那小孩只吃雞蛋,排骨,其他的一律不吃,你怎麼勸,怎麼說,怎麼引她都沒用,蝦,魚,蟹不吃,雞腿,鴨腿,鵝腿也不吃,稍微說多一點,直接就哭給你看。後來才知道那次吃飯把孩子嚇壞了,不熟悉的東西,她都不敢吃了,父母鼓勵,示範她也都認為是在騙她吃辣椒。

孩子用他懵懂的眼和純真的心來體會這個世界的溫度。不懂得善,也不知道惡,只知道自己的心情。他會用心感觸溫度,用愛相互依存,只是大人的世界太複雜,有時是愛,卻選擇了害的方式,有時是害,卻偏偏包著愛的外衣。

其實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最真誠的方式跟孩子交流,沒必要哄,也沒必要騙,以誠心換真心,孩子能做到他自然會做,做不到,大人也不用去,威逼利誘。嚇唬孩子。畢竟邊上還坐著孩子他爸媽呢。說你,你又不好意思,不說你,你還以為在表達對孩子的愛。

做到不逗孩子,要做到和孩子交流的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