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拼多多:太聰明的產品沒有未來

拼多多是一款很“聰明”的產品:豪華的明星團隊,精準的用戶定位,加上病毒式運營模式,短短三年時間“斬獲”了3億多用戶,併成功上市。

它似乎還印證了那句在互聯網圈流傳多年的蔑言:“得屌絲者得天下!”基於這一邏輯,很多投資者頂風一搏,表示看好,上市當天,大漲40%,市值逼近300億美金。

然而隨著大量的假貨和山寨品被曝光,不到一週的時間裡,拼多多就迎來了洪水猛獸般的假貨曝光和吐槽,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連市場監督總局也不得不介入調查。一夜之間,這個被投資者認為“很賺錢的標的”,成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美國律所聯名起訴的對象,股價也一度跌破發行價。

拼多多創始人黃錚回應:“這是個行業問題,讓只有三歲的拼多多來承擔,壓力太大!”

很顯然,黃錚試圖繞過問題的本質——這款讓他成為80後男首富的“聰明”產品,與生俱來就有一個致命的BUG,這個BUG

就像魔鬼附身一樣,能給黃錚帶來多大成就,就損害多少用戶的利益。

“隔壁的中國”在假裝消費

作為段永平的徒弟,黃錚是基於對“隔壁的中國”用戶的深刻洞察,推出了拼多多這款“採取了所謂創新性拼團模式,讓用戶而非商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發起團購,呼朋引伴來一起低價購買產品”的APP。憑著“便宜”的噱頭和騰訊流量扶持,很快就佔領了各大親戚群和大爺大媽的朋友圈。

就短暫的搶用戶角度,拼多多的定位無疑是精準而有效的。畢竟,在北上廣深杭以外,無印良品、沙縣輕食、盒馬生鮮還沒有覆蓋的地方,的確存在著一個“隔壁的中國”。他們可支配收入並不多,剛剛跟子女學會用上智能手機和微信,對網絡購物充滿新鮮感,尤其是價格比門店不知便宜多少的“創維雲視、立日洗衣粉、茅臺鎮原漿酒、Parmepas紙尿褲、SANXIN手機”等。通過轉發給親戚和朋友拼團砍價的方式,的確滿足大爺大媽的購物“剛需”,同時可以向親朋好友炫耀自己買得起“名牌”。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呼朋喚友,辛辛苦苦砍價買來的產品,可能是一個美麗的消費陷阱。收到的貨物,要麼假得要命,要麼山寨得離譜。28.6元兩盒(時間不同,價格會有變動)的“澳門香記”牛肉粒是雞肉做的,33.8“爸爸的選擇”牌紙尿褲是假的,更有數不清的山寨品:“小米新品”、“創維先鋒”、“vivi”、“康帥傅”“小米e家”、“康佳視界”、“索尼優視”.....全是跟我們熟知的品牌無關。

拼多多:太聰明的產品沒有未來

這就很尷尬了,“拼團一時爽,收貨火葬場”!本來想在親朋好友面前裝個逼,結果被兜進去了,買了一堆垃圾回來,還被別人嘲笑著罵傻逼!

拼多多用它一貫“聰明”的商業模式,每天給3億用戶製造一場場幸福的購物幻象。而這個幻象是黃錚及其團隊早就設計好的,在接受《財經》專訪時,黃錚大言不漸地說:“我們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滿足用戶心裡佔便宜的感覺。”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為了這種“佔便宜”的感覺,隔壁中國的窮人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果是到手了不能用的那些,長個記性直接丟了也就罷了。最可怕的是那些山寨電器,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漏電。還有那些關乎孩子的食品,三四線的窮人本來就缺乏質量意識,買回來的臨期奶粉很容易過期了才餵給孩子,具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拼多多瘋狂增長的背後,是無數用戶潛在的家庭悲劇在墊底。

這種把用戶當草芥的行為,聰明的拼多多將其歸結為階段性可原諒的過失,還搬出了十幾年前的淘寶來給自己做擋箭牌,黃錚說:“淘寶走過的坑,拼多多也不能避免”!都什麼年代了,還拿十幾年前的行業探索思維來為自己本身的BUG開脫。本質上沒有把用戶放在眼裡,隔壁中國的人民就是命賤,在拼多多上只配買得起“七匹狠”。

拼多多眼裡不但沒有用戶,更沒有品牌。最為典型的是創維,作為一個擁有26年的國際電視大品牌,創維在拼多多里被瘋狂山寨,短短時間內湧出了“創維先鋒、創維雲視TV、創維嘉、創維美、創維酷酷、創維雲視聽、創維e家”等一大堆電視品牌為創維的假冒品牌。對此,創維已經發表了嚴正聲明,希望拼多多停止作惡。

仗著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對用戶的行為洞察,拼多多就像一個志在必得的軍閥,對內忽悠用戶,對外欺負品牌,滿嘴大道理說什麼“廣大的人群對山寨產品是有需求的”。

骨子裡流淌著把窮人綁在消費鄙視鏈底層,源源不斷收割他們的冷血。

拼爹爹,資本與流量幻象

“聰明”的拼多多,當然知道靠單一的價格模式支撐不了長期的增長,所以從一開始,就採用了“拼爹爹”策略。四大投資人中,分別是丁磊、段永平、王衛和馬化騰,堪稱豪華天團。巨大的資本和資源支撐,使得其在早期如魚得水,因此被圈內稱之為“明星項目”。

光環的背後,深藏著輕車熟路的套路,黃錚把段永平玩小霸王那一套搬到了微信上,這一次,套路的是隔壁中國的窮人。在騰訊微信的流量扶持下,拼多多開啟了瘋狂的收割模式,讓親戚群裡充滿了喜氣洋洋的購物幻象。

但這並不能長久。

首先,一線的用戶現在已經像厭惡微商那樣厭惡前來要求砍價的拼多多用戶,甚至有人說,見一個刪一個,可見這款產品有多討人厭。而那些容易忽悠的隔壁中國窮人群體,也差不多收割到頭了。吃一塹長一智,這次如果被假貨坑,下次可能不再敢觸碰,這將直接影響拼多多用戶的復購率。

因此,它需要不斷的注入新流量,在上市前夕,拼多多與騰訊簽訂了五年的合作框架,旨在深度綁定騰訊這條大腿。這就意味著,拼多多像寄生植物一樣,對騰訊這棵大樹依賴度太高,五年之後,如果跟騰訊關係搞砸,或者騰訊想自己做電商,那拼多多會瞬間涼涼。

而從增量來看,前景也不容樂觀。拼多多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12月31日和今年3月31日,拼多多月活躍用戶環比增速分別為116.8%、98.3%和17.9%。上述時間段內年活躍用戶環比增漲分別為58.2%、55.2%和20.5%。也就是說,目前拼多多在用戶增長速度上已經開始放緩,上市時間差不多是用戶到頂的時候。

用戶也會越來越聰明的

用戶和媒體瘋狂的聲討,這個才上市一週多的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拼多多認為這是競品在刻意輿論攻擊。但究其根本,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還是這款奇葩產品本身的問題。

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悖論。

面對公關危機,市場監督部門介入和美國律所的起訴,拼多多不斷對外放話要制定打假計劃,但開完媒體溝通會,大量山寨產品依然沒有下架。因為“便宜”是拼多多的命根,瘋狂的拼價格,意味商家在背後必須要動產品質量的手腳,因為羊毛最終還是出羊身上。拼多多是靠“便宜”起來的,就意味著它只能一直的保持這種價格幻象,否則,隔壁的中國窮人不認。

揮刀自宮是不可能的,但一直保持目前的狀態,任由假冒偽劣產品橫行,也將會舉步維艱。首先是媒體看著,相關部門盯著,還有就是用戶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忽悠一次兩次可以,但長此以往,隨著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觀念深入人心,隔壁中國的人民也會清醒過來,沒有人願意再用這麼一款“消費降級”的工具。

而且,拼多多根本就沒有機會做高端正品,淘寶、天貓、京東和唯品會已經把正品市場瓜分得差不多。一個可持續的電商平臺是需要無數正品品牌支撐和完善的供應鏈基礎的,這兩個拼多多都沒有。它只能作為一個打著“便宜拼團”口號的搗亂者,走所謂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但現實的狀況是,農村是忽悠下了,但城市呢?遙遙不可及。

短暫來說,拼多多死不了,上市之後,圈了這麼一大筆錢,同時有騰訊爸爸的流量罩著,即使是目前風口浪尖的情況下,交易量也不會降低。畢竟,它是一款“聰明”的產品,但它的問題也恰恰出現在太過“聰明”上,以為自己已經俘獲了大量的窮人用戶,並深諳他們的消費心理,就可以長期操縱收割了。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種野蠻的產品運營推廣模式不過是微信紅利的不成熟現象。縱觀整個互聯網史,從來沒有一個平臺靠坑蒙拐騙能長久活著的。因此,拼多多現在面對的,並不是什麼公關危機,而是平臺本身的商業模式,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治標沒有任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