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关于“津门欧楷第一人”称号,田蕴章先生如此回应……

田蕴章:“我在小学未毕业的时候,因家贫就参加到文艺界去工作了,那时我仅11岁,由于经常从事一些写作工作,所以被迫读了一些书... ...”

—导读

记者问:一些报刊、书籍上称您为“津门欧楷第一人”,毋令谦虚,您是怎样看待这一赞誉?

田答:由于书法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书家的排位永远是纵向的,换言之,书家必须是经过历史的认可的。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指出的:书家在世时可能“凭附增价”,一旦死去,便“身谢道衰”。因此说书家的排位应当是身后之事,若把现代某书家尊为:“第一”、“大师”、“圣手”,甚至以某书家姓氏命名为“某体”都是极不妥当的,这种推崇多是出于感情用事,或是门户之见,尽管是善意的,也会给书家本人带来负面影响,倘是自诩,便更加荒唐!

关于“津门欧楷第一人”称号,田蕴章先生如此回应……

记者问:书界对您的楷书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您的楷书源自欧阳,但具有自家的风貌;一种认为,您的楷书虽然能在欧楷天地中自由驰骋,但终未越出欧楷之藩篱,缺少明显的自家面貌,您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评价?

田答:面貌的异同并非本质问题,具有师承关系的,其面貌必有相似之处,若一定要求面目迥异,就等于要求儿女的面貌完全不似父母。因此,无论师承关系还是血缘关系,其面貌既不可能完全相似又不可能完全不似,关键是内涵,即透过面貌洞察本质。譬如一对孪生兄弟,面貌酷似,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若自幼受到不同的教育,成年后就可能出现体质的差异,这是价值标准取向的主要方面。宋书论家姜白石说得好:“不求与古人合,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不能不异。”可知以貌取人、以书取人都是肤浅幼稚的。

关于“津门欧楷第一人”称号,田蕴章先生如此回应……

记者问:我看到您发表的许多书论中,总是指指点点地批评“今人书法缺乏文化内涵”,我感到您是凭借自己的学历和学养的优势来傲视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广大书法爱好者。

田答:看来您对我的情况了解得并不多,您不了解我在学历和学养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我在小学未毕业的时候,因家贫就参加到文艺界去工作了,那时我仅11岁,由于经常从事一些写作工作,所以被迫读了一些书,成年后,仅在夜大进修了几年,在学历和学识上我完全处于劣势,岂有资格傲视旁人?您还需要了解的是我在进入南开大学之前曾经过了十几位专家、学者的严格考试之后才被南开大学破格录用的,因此我加倍努力地读书学习,自信“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确实经常在文章中对“今人书法缺乏文化内涵”的倾向提出批评,但您应该相信,其中也包括自我批评。

关于“津门欧楷第一人”称号,田蕴章先生如此回应……

记者问:在全国举办的各类大型舒展中,我几乎每次都参加投稿,但百投不中,总是惨遭淘汰,而且有些尚在跟我学习书法的年轻人,水平很是一般,却屡屡入选,有的还荣获大奖,如今都是省级乃至全国书协的会员,我心里有些酸楚。根据您的作品多次入选大型书展,能否向我介绍一些经验?

田答:当作品落选后,您首先要多在自身寻找差距,不要怨天尤人,方能保持心理平衡。同时您也需要明白一点,能否入选书展,并不是测量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尺,是不是书协会员,同样不能代表整体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认可,何况评委本身就不是评出来的,其中问题多多,恐非片纸可言。我要对您讲的重要一点是您必须自信,有了自信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您若千方百计去迎合评委,以入选、获奖为目的,那是很容易走上歧途的。

关于“津门欧楷第一人”称号,田蕴章先生如此回应……

记者问:“字外功是书法界的一句常用语,我始终弄不懂其含义是什么?

田答:与书法内理想通的知识和技能都属于“字外功”,它越是丰富,越全面,对书法的帮助就越多。譬如:琴(主要指民族乐器),棋(主要指象棋、围棋),画(主要指国画),戏曲(主要指京剧),民族歌、舞、武术等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经验、阅历、眼界等宏观把控能力,都是“字外功”的内容。但读书不能算做“字外功”,包括诗词曲赋文章等,与书法一样同属为人行为,原为一体,互为表里,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面,都是文人的不足。今人多把诗词看做“字外功”是大错、特错!明明将诗词写进了书法作品里,而又把它看做是书法之外的东西,未免有些滑稽。如果写字人真的不懂得诗词内容和技巧,那他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书家,多半是一位写字匠。

记者问:当前书坛“流行书风”很盛,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田答:“流行书风”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至今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历史名家的法书仍是盛行于世,怎能说不好?但亦有因受某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而引起的群体性盲动,在短时期内形成一股邪风逆流,这种“流行书风”是有危害的。一般说书法基功扎实的朋友不易被邪风动摇,多是那些基功不牢,而又急功近利者容易被卷入逆流之中。可怕的是由于他们在短时间内经常得到一些实惠,以致不知自拔,久之,则积重难返。初朋友务必有所警惕,切莫追逐时尚,以防染上“流行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