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看到一篇关于欧楷的文章,视频中书者将毛笔笔锋调成扁平的“刷子”状,书写过程似乎比常规的锥状笔锋要轻松。


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刷书的方笔(欧楷笔画质量高,挺拔秀丽,方笔相对较多)

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勤左下的策法,为字撇,其它掠法

引用原文----古有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齐齐裹毫、剪毫、烧毫书秦篆,今有人将笔锋“刮”扁写田......啊不,写欧楷,别说,看起来还挺省劲,不用调锋,不用提按,感觉毛笔跟刷子差不多,只要“刮”成一个锋利的铲子形,拿起来直接刷就可以写出一幅“完美”的书法。不过,很多书友说,这种写字方式写得太过死板,没有生气,体现不出毛笔的弹性质感;也有的说,“黑猫白猫,能抓着耗子的就是好猫”,管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出来的东西好看、得劲,就行!

文章虽然客观的从两方面评价这种做法,但从语气用词上看是倾向于反对、蔑视这种做法的。那篇文章下很多评论都是一些不屑的贬低诋毁之言,编者作为一个书法初学者,并不是很懂书法鉴赏,也没有多么深厚的书写能力,但可以看出很多评论者都是书法门外汉。我越学习越知道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因而不敢妄言。所以觉得“出来的东西好看、得劲,就行”这种外行气息浓重的说法好过不懂装懂貌似专业的批评,好像能批评别人就能抬高自己,其实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先上一些图

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方笔是毛笔固有的一种特性

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书法的进化发展

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笔与刷子

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刷书不算“邪教”

还有这种操作,“欧楷”捷径?

方笔难度更甚之前的圆笔

这是一位书法教授讲座,书法从隶书发展到真书(现称楷书),就是因为王羲之发现了方笔(王羲之的伟大并不止于此)。为什么以前叫真书呢,因为书法家感慨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书法,完全发挥了毛笔的性能。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个性能,锥状的毛锋很容易看到,这是尖、圆,毛笔展开像刷子一样就是齐,体现在方笔上,健是指毛笔的弹性质感,方笔的书写难度要甚于圆笔。欧楷挺拔秀丽,笔画质量高,方笔较多,用刷状笔锋容易写好方笔。

原文说“看起来还挺省劲,不用调锋,不用提按.......拿起来直接刷就可以写出一幅完美的书法”还有一些评论无视了刷者的书法水平,长横长竖是较考验功力的笔画,“横平竖直”是极其呆笨的,它的弧度倾斜度需要很强的把握能力,其它笔画也一样(“为字撇”的姿态体势);刷出宽窄不同的笔画需要捻管、转腕等书法技巧;写好笔画还要有将笔画部首结合在一起的部局能力,这一点也是学习书法的关键;字与字之间部局的章法也需要大量练习。

楷书作为楷模本来就是严谨工整的风格,一个外行可能分不清行书草书的好坏,但楷书写的不好,不懂的人也能一眼看出来。正因为这样,楷书也更难写出特点亮点,书法展览、比赛中楷书作品也较其他书体少。原文中说刷书死板、没有生气本来就是楷书必然碰到的难题,而且我并不觉得刷书死板。

书法中虚起收笔的撇和挑尾部是黑白夹杂的枯墨效果,刷书里撇挑末端都是很实在的;圆锋毛笔方笔不会像刷子毛笔这么锐利。因此刷书显得不自然、不真实、有些做作。编者觉得刷书有些不伦不类,属于像书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未曾完善的书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