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河南省魯山縣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概況】

魯山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地理座標:東經113°13'-113°14',北緯33°33'~33°59',面積2430.0 km²。全縣轄25個鄉(鎮、辦事處),559個行政村,總人口92.7萬。魯山縣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藏主要分佈在中南部地區,有39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22種。主要有煤、磷、石膏、石墨、螢石、花崗岩、大理石、重晶石、滑石、硅灰石、石灰岩、白雲岩、高嶺土、鐵、鋼、鉛、鋅、金等多種礦產資源。201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17.5億元。截至調查時間,區內已發生地質災害114處,造成的人員死亡有113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556.2萬元。

魯山縣位於伏牛山與外方山東麓,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環山,東部為沙河沖積平原的地貌形態,山地面積佔28.9%,丘陵崗地佔53.0%,平原(包括水面)佔18.1%。全縣平均降水量828.0mm,最大的1998年達974.8mm。6~8月降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53.0%。境內水系主要為沙河,系淮河上游北側的一條支流,其他較大河流有清水河、蕩澤河、瀼河、澎河等,均注入昭平臺水庫。

【地質災害發育分佈特徵】

魯山縣發育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穩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縫

等。共查出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253處,其中滑坡84處、崩塌28處、不穩定斜坡13處、泥石流溝104條、地裂縫13條和地面塌陷10處。分別佔地質災害總數的33.2%、11.1%、5.5%、41.1%、5.2%和3.9%。

區內崩塌和危巖體以及不穩定坡,主要分佈於西部、北部、南部山區,在堯山鎮一趙村鄉一帶、背孜先鄉一瓦屋鄉一帶、下湯鎮一昭平臺庫區鄉、瀼河鄉一熊背鄉一帶廣泛分佈,崩塌體巖性主要為花崗岩、安山岩、石英砂岩和片麻岩,其規模多為小型,目前處於穩定性差或較差狀態。

境內滑坡規模中型3處、小型81處,主要分佈在西部、西北、北部、南部山區。滑體多為鬆散碎石土和黏性土,巖質滑坡的滑體為片麻岩、石英砂岩、泥岩、板岩。滑動面為鬆散覆蓋層與基岩接觸面、節理裂隙面。

魯山縣泥石流中自然引起的有87條,人為引起的有17條,均為暴雨型泥石流,以中小型為主。主要分佈在西部、西南和北部山區。其易發程度均為高易發。

區內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主要集中分佈在梁窪鎮,多為地下采礦(主要是採煤)引發的冒頂型塌陷或對採空區沒有及時回填或支護,導致產生的地面塌陷和伴生的大量地裂縫。地面塌陷規模為大型2處、中型7處、小型1處;地裂縫規模均為小型。目前均處於穩定性差的狀態。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分佈於石人山、堯山鎮、背孜鄉西南、瓦屋、倉頭鄉北部、米灣水庫西、梁窪鎮、下湯鎮西北、昭平臺庫區鄉南、雞塚鄉西南等地帶,發育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縫。面積約602.6 km²,佔全縣總面積的24.8%。區內高差較大,構造巖性複雜多樣,人類工程活動校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29.0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分佈於四棵樹鄉一趙村鄉、沙河以北、沙河以南,主要發育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面積約1224.94 km²,佔全縣總面積的50.4%,四棵樹鄉一趙村鄉一帶地處中山區,構造較複雜,出露地層巖性為安山岩、流紋岩以及花崗岩等,人類工程活動較少;沙河以北、以南地帶,地貌為低山丘陵區,構造發育,巖體破碎,人類工程活動較多。地質災客點平均密度6.0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分佈於縣境中東部平原區,面積約602.4 km²,佔全縣總面積的24.8%。區內地形平坦,出露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砂土、黏土,地質災害發育少。

河南省魯山縣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魯山縣1:10萬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圖

【地質災害隱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區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139處,其中危害程度特大級8處、重大級13處、較大級63處、一般級55處。共計威脅人口27152人,威脅資產達1.62億元,調查組協助地方政府對堯山鎮霍莊村上劉莊泥石流、關帝廟村竹園溝滑坡等58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危險性進行評估,編制了防災預案和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初步建立了魯山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