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是谁?

生猛历史


清朝自雍正帝开始,鉴于康熙朝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九龙争嫡”的教训,正式宣布废弃持续两千余年的太子制度,改为秘密立储制,而中选者可被视为“准”太子,而满清最后一位“准”太子,正是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的爱新觉罗·溥儁(jùn)。那么,溥儁因何与皇位失之交臂?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溥儁是端郡王载漪(惇亲王奕誴之子,后过继给瑞郡王奕志为嗣)的次子,母亲则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按照辈分而论,是慈禧的侄外孙,光绪皇帝的堂侄。以溥儁本来的身份,本来没有成为储君的可能性,但由于戊戌变法运动,他的身份陡然间发生变化。


原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光绪帝的猜忌之心变得更深,最终竟产生了将其废黜、另立新君的想法。由于光绪帝没有子嗣,所以慈禧在宗室子弟中进行择选,最后便看中了溥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慈禧颁布懿旨,让溥儁入继同治帝为子嗣,称号为“大阿哥”,虽然没有被正式册立为太子,但却享受储君的礼遇。



随后,慈禧便忙不迭地筹备废立之事,计划在次年元旦举行皇帝让位的仪式,将溥儁扶上皇位,并改元为“保庆”。然而就在此时,大学士荣禄、庆亲王奕劻以各国公使反对废黜光绪帝为由,请求慈禧三思而行,迫使后者暂停此事。不久,发轫于山东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并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涌进直隶、北京等地,给慈禧和载漪等人带来新“希望”。


(光绪)二十五年正月,赐载漪子溥儁头品顶带。十二月,上承太后命,溥儁入为穆宗后,号“大阿哥”...都下流言将下诏禅位,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以各国公使有异同,谏止。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


载漪深恐外国公使搅黄儿子的皇帝梦,于是在慈禧面前拼命鼓吹义和团是“义民”,可以帮助朝廷驱逐洋人。而对洋人阻挠其长期干政的行为,慈禧太后也是恨之入骨,巴不得将他们赶出中国。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援引义和团入京围攻外国公使馆,杀尽在华的洋人。



这个愚蠢的计划一旦实施起来,所带来的必是灾难性后果。不久八国联军侵华,慈禧挟持光绪帝逃难至西安,而委托李鸿章等人负责议和事宜。洋人坚持要求惩办战争元凶,慈禧迫不得已,便以“纵义和拳,获罪祖宗”的罪名,革除载漪的爵位,并废黜溥儁的“大阿哥”名号。至此,距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的溥儁被太后抛弃,不久又与其父一起被流放到新疆。


命奕劻与大学士李鸿章议和,诸国目载漪为首祸。十二月,夺爵,戍新疆。二十七年十月,上奉太后还京师。次开封,谕:“载漪纵义和拳,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膺储位,废‘大阿哥’名号。”引文同上。


载漪父子到达新疆后没多久,便潜逃到内蒙,躲在亲戚、阿拉善旗罗王的府中避难。数年后,溥儁听闻京中风声渐松,便携带妻子(罗王的女儿)返回到北京,先住在三眼桥,后搬到叔父、惇亲王载瀛的府中居住,虽然无官无职,但日子却过得优哉游哉。然而等到清廷覆亡后,溥儁的日子真好比“小二黑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北洋政府成立后,遵守优待清朝皇室的约定,溥儁因曾做过储君,便被总统府聘为挂名参议,虽然没有实权、不办实事,但每月可领到500块大洋的薪俸,待遇相当不错。溥儁是个浪荡公子哥,每日里游手好闲,以吃酒听戏、吸食鸦片、包养女艺人为乐,行为非常荒唐。


然而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等到直皖战争后,溥儁便失去参议的职位和薪俸,收入开始锐减。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清室王公所受的待遇大不如昔,先前赖以为生的“旗地”逐渐变成民地,数额巨大的地租来源便告断绝,溥儁也是如此。溥儁身无一技之长,又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天天坐吃山空,逐渐达至破产境地。



等到北洋政府垮台时,溥儁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为了生存先后投奔过叔叔载瀛和妻舅塔王,靠他们的接济勉强度日。等到塔王去世后,府中的女主人由于看不惯溥儁的所作所为,于是便断绝跟他的亲戚关系,并将其赶到马棚里居住。溥儁遭此冷遇,心情极其郁闷,渐渐地便身染沉疴,最终于1942年病死于塔王府,终年57岁。作为史上最后一位太子,溥儁的结局竟然如此落魄不堪,实在令人唏嘘。



文史砖家


皇太子,是指受到中国古代皇帝公开册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无疑是清朝的胤礽,康熙大帝的爱子,他也是唯一一个在皇帝老爹壮年之时就被立为太子的人。出生时母亲赫舍里氏难产而死,康熙大帝因此对他饱含爱与愧疚之情,第二年就把他立为皇太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胤礽注定是一位赢在起跑线上的皇子,可惜,他还是没有顺利跑向终点……

↑电视剧中的胤礽形象

康熙对于胤礽的爱是有目共睹的。常被人提及的故事是,胤礽五岁那年得了天花,心急如焚的康熙下令将朝政奏折都交给内阁,自己彻夜陪护爱子。待小胤礽痊愈后,康熙亲自去祭扫太庙社稷,还向天下百姓昭告这一喜讯。

康熙对胤礽的培养煞费苦心,恨不得凡事亲力为之。胤礽天资聪颖,十二岁时已是文武双全,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通读了四书五经,骑射技能一流,左右开弓全不在话下。主持祭祀,奉旨监国,年轻的胤礽风头无量,朝中也渐渐有了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索额图是太子胤礽的外叔祖父,他曾是擒拿鳌拜的功臣,现在又有了一张王牌在手,更加贪纵骄横。太子之位本就多人觊觎,朋党关系更是为康熙所不容,随着越来越多人在康熙面前说胤礽的坏话,加上导火索:皇帝认为胤礽对于父皇及幼弟生病毫不忧心,不孝不悌;又疑心太子在出塞返程途中曾半夜靠近自己的帐篷,有谋逆之心。康熙四十七年,36岁的胤礽第一次被废。

↑电视剧中的康熙诸子形象

无论如何,康熙当年对于胤礽的父子之爱绝对是真的,忍痛废太子他也很伤心,以致宣布废黜诏书后他自己泣不成声,几近昏厥。胤礽退位后,康熙的身边并不太平,众大臣保荐八阿哥、大阿哥用娃娃诅咒胤礽等事情让他不寒而栗,很快他又把信任的目光重新投向了胤礽。康熙四十八年,胤礽重新被立为太子。

康熙诸多皇子本来各有心思,但面对东山再起的太子却是出奇地一致。抓胤礽辫子的人比以前更多了,而胤礽还在任由太子党人继续张扬索贿,妄图谋逆的传言再次到了康熙耳边。三年后,胤礽再次被康熙废去,禁锢在紫禁城咸安宫,直至雍正二年底病逝,时年51岁。

康熙大帝在经历了两次废太子事件后,心力憔悴,没有再提出立太子的计划。直到他的临终遗诏,四阿哥胤禛才正式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从雍正时期开始,清朝皇室就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再也没有出现过像胤礽那样的风光太子了。


生猛历史


但凡用到“最后”这个词,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一切都是命运使然。

我都知道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那么谁才是最后一个皇太子呢?说到这里,你肯定以为是一个人。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既然是满族人就肯定与汉族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比如在立储君这件事上,我们都知道明朝是立太子,比如明朝即便到了最后还有“朱三太子”。

但是满清与明朝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先来简单的梳理一下:

1、如果以公开的形式宣布太子,那么这个人是:爱新觉罗·胤礽,也就是康熙的二儿子。

2、如果以隐秘的形式宣布太子,那么这个人是: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慈禧的亲儿子,同治皇帝。

或许你会问了,怎么会有两个最后的太子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祖制,二是命数。

首先说祖制,满清与明朝不同,不是立长的制度。清初太祖、太宗及世祖时期,传袭皇位实行的是贵族公推制,即由后金的王公贵族们共同商议,推举一位杰出人物来继汗位或皇位。如太祖努尔哈赤就记是由当时的八大和硕贝勒商议推举出来继汗位的。

但是这个法子用到康熙时候不灵了,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爱新觉罗·胤礽就是最后一个公开立的太子。但是这么做有个问题,就是皇太子很危险,很容易被人算计,爱新觉罗·胤礽就是最好的典型。

所以到了顺治皇帝,开始把储君的设立改成了私密性。从顺治皇帝开始,满清施行的是私密立储君,也就是说先把答案写上,然后藏起来,等到皇帝退位后,再公布答案。

在乾清宫正殿有一块顺治皇帝亲笔题写的:"正大光明"四个字,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

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满清的宫斗实在太严重了,比如顺治皇帝的帝位就是用尽尔虞我诈的算计得来的,因此为了吸取教训,他只好创建这个制度。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后来的乾隆皇帝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满清到了后期,并不是因为不想立太子,而是因为命数问题。比如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立不立都是他。更让人郁闷的是,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没儿子。这里要说下,隐秘确立的最后一个太子就是同治皇帝。

所以到了后期,不是立不立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更多历史趣闻,敬请微信关注:ggzwa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