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三国两大牛人,墓穴极为隐秘,让人不辨真伪,盗墓贼看了都蒙圈

三国中有两大牛人,对身后事的处理极为隐秘,连后人也不知道他们的墓穴所在。

三国两大牛人,墓穴极为隐秘,让人不辨真伪,盗墓贼看了都蒙圈

一个是曹操。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不久就病逝了,享年66岁。曹操死前留下遗令,要求“薄葬”,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当时的曹操,虽未称帝,但其权势已超越一般诸侯,薄葬要求实在让人费解。根据曹操遗嘱,后人将他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但在传说中,曹操巧设七十二疑冢,入葬当日,72具棺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同城门同时抬出,让人不辨真伪。曹操奸诈暴露无遗。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后人猜测是为了防盗,历来帝王陵墓等同宝藏,不可避免要被盗取。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对此深有感触。

三国两大牛人,墓穴极为隐秘,让人不辨真伪,盗墓贼看了都蒙圈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虽然《三国志》等史料言之凿凿在邺城西郊,但由于曹操墓本身太过简单,没有必要标志,没过几代便被自然侵蚀殆尽,不为后人所所知了。到了宋代,人们已不知道曹操墓的真正位置所在,加之受《三国演义》中七十二疑冢情节的影响,曹操墓云里雾里,诡异无比,以致成为千古之谜,估计连盗墓贼看了都蒙圈。

三国两大牛人,墓穴极为隐秘,让人不辨真伪,盗墓贼看了都蒙圈

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临时之前,立下遗嘱,交代身后事。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要求死后葬在定军上,因山为坟,“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同曹操一样,诸葛亮也是薄葬。薄葬,一方面是防盗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当时的风尚。诸葛亮葬在定军山在后世文人的笔下多有记载,如南朝刘澄之所著《梁州记》“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八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但是到了后来,人们对诸葛亮安葬的具体位置逐步模糊起来,乃至后来有了“四人抬棺不回头,绳断之后需磕头”的说法。

三国两大牛人,墓穴极为隐秘,让人不辨真伪,盗墓贼看了都蒙圈

话说,诸葛亮死后,刘禅遵照诸葛亮遗命,命四个大汉抬棺南行,在绳断处下葬了诸葛亮。诸葛亮料定蜀国必灭,死后会遭司马氏报复,故设此局,诸葛亮机智形象跃然纸上。不过,这个故事里,却有另一个版本。四人走了一天,体力不支,但绳并未断,如此走下去要到什么时候?四人商议后,就地掩埋了棺材,然后回报刘禅说葬于杠断绳烂处。刘禅并不信,对四人严刑拷打,终于得知真相。刘禅一怒之下,杀了四人,知情人已死,诸葛亮葬身之处再也不为人知了。

三国两大牛人,墓穴极为隐秘,让人不辨真伪,盗墓贼看了都蒙圈

曹操与诸葛亮这两个叱咤风云、左右时局的人物,死后都要求薄葬自己,我们或可理解为防盗需要,也可理解时代风尚。但正因为薄葬,他们的墓葬经过岁月洗礼,变得不为人知起来,后经过后人的演绎,变成了他们刻意为之的动作。“奸诈”与“机智”,值得让人细细玩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