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人工智能“雙刃劍”:機器解放人還是替換人

“人工智能帶來的將是人類雙手和大腦的又一次大解放,工作的意義將真正從‘勞動’變為‘創造’。”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表示,但另一方面,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十分關心的“飯碗”問題又會面臨新的難題和挑戰,如何充分準備和適應,這是重大課題。

人工智能“雙刃劍”:機器解放人還是替換人

研究表明,未來中國可能有70%的職業會受到人工智能的衝擊。麥肯錫公司估計,預計2016-2030年間,中國被替代的全職員工的規模約在4000-4500萬。到2030年,自動化將使中國五分之一的製造業工作崗位不復存在。如果自動化進程更快,到2030年,近1億勞動者需要更換職業類型。

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聯合舉辦的報告發布暨課題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圍繞“投資人力資本,擁抱人工智能:中國未來就業的挑戰與應對”展開激烈的討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生產業,創造了大量新就業機會,改善了就業條件,拓展了就業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就業結構的調整,其對就業的擠出效應正在顯現。

張義珍認為,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的挑戰,應該把穩就業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的就業為出發點和著力點,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與人工智能相互支撐、協同發展,以此推進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防範失業風險,兜牢民生底線。

“人工智能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不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人工智能發展會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表示,發展人工智能必須重視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要從早期做起,這是在國內外關於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已經有堅實基礎的。我國在兒童早期養育和學前教育方面還有明顯短板,職業教育質量也存在缺陷,很難適應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就業環境。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應對未來挑戰,要儘快、要儘早。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還表示,我國已經處在人工智能大變革的前夜,惟有主動擁抱變化,抓住人工智能創造的巨大紅利,同時未雨綢繆,應對好人工智能帶來的難題和挑戰。如何提前讓整個中國社會,尤其是人才培育體系做好充分準備,讓教育和職業培訓模式,以及勞動力結構適應人工智能即將帶來的各種挑戰和變化,將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本次發佈的報告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極大地推動知識經濟的形成,這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供了重大機遇,但也會帶來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深刻挑戰。報告中認為,人工智能所推動的知識經濟將在基礎資源結構、成本結構、市場結構、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分配結構和貿易結構上有別於傳統經濟。隨著社會快速的老齡化和少子化,數量意義上的人口紅利消失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威脅。人工智能於此時興起,有助於解決中國在一些行業,特別是中高端服務業中存在的供給瓶頸,對於緩解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短缺具有關鍵意義。

此外,中國應該做好充分準備,妥善應對勞動力市場以及社會公平的挑戰。投資人力資本是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就業挑戰的重大舉措。為此,需要加快人工智能知識的普及,鼓勵人工智能優先用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領域,包括教育、醫療、法律、金融等中高端服務業;將教育資源更多投入到人的全面和公平發展上,提升新一代勞動力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立高質量的職業培訓體系;強化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功能和再分配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