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劝”出来的皆大欢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自古以来,劝酒就是人们交际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或是渗透在离别时的款款深情之中,或是藏匿于相逢时的言笑晏晏之中,它从不轻易显露,只有遇到了至情至性的人或是事情才会扬洒的淋漓尽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劝酒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已经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而过去追捧的劝酒圣地——长亭外、古道边等,也因为灯光氛围不太明显等因素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就在这时,酒桌乘胜追击,裹挟着一大批人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劝酒的新阵地。

“劝”出来的皆大欢喜

劝酒,顾名思义,有“劝”有“酒”,偶尔先“劝”后“酒”,偶尔先“酒”后“劝”。

以“劝”开场的酒席,主人往往先忧后乐。酒席开始,有的人推三阻四,以各种理由拒绝着酒,这时酒席主人会面带囧色,然后以苦口婆心的言语尽量维持酒桌上的气氛。客人渐渐地在被“劝”的过程中半推半就,进而开怀畅饮。全场进入“酒”环节,主人喜笑颜开。

以“酒”作先锋的阵地,主人的情绪会渐渐地由乐转忧再转乐。酒席开始,客人就紧跟节奏,这也正中了主人下怀,正当酒局进一步推进的时候,有的人打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幌子要求点到为止,这时,主人为了将氛围推向高潮,只好苦心孤诣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若是大家都喝尽兴了,主人眉开眼笑。

“劝”出来的皆大欢喜

在中国人的酒圈子里,这种劝酒文化更为风靡!

独酌是一个人寂寞,分享是一群人的狂欢。劝酒正是中国人与人同乐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是以劝酒之名大行分享之道罢了!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又恐对方碍于颜面不肯接受,只好步步言劝,好让别人舒心接受。

生活的深处是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之中,“礼尚往来”往往占有一席之地。无论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客人出席酒宴就是对主人最好的礼物与尊重,主人自然也会投桃报李,以更大的热情去回馈客人,在这种“礼”的回馈之中,喝酒不可避免。而劝酒则是为了让客人感受到这份“回礼”。

每一场演出的圆满,都不会只依靠单个演员的独角戏。每一次酒席的顺利进行,都不会只靠一张嘴在维系。劝酒,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酒桌上抛头露面。在推杯换盏之间,不熟悉的人可以相互了解,在你劝我听之时,大家也能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劝”到真情流露时,劝酒也不过是大家借着酒的名头广交朋友而已!

“劝”出来的皆大欢喜

不管是先“劝”后“酒”,还是先“酒”后“劝”,汤沟酒,陪你在劝酒情结之中,懂分享,知礼节,广交友。

不过,劝酒也要点到为止,劝的有度,喝的有度,才能皆大欢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