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非要殺掉自己的兩個得力干將呢?

煙比你好-傷肺不傷心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人才濟濟,其中的謀士以“房謀杜斷”最為知名,房玄齡善於籌劃謀略,杜如晦則善於判斷得失成敗,兩個人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將,但是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卻生氣的想殺了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的最大汙點,不過這也是他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他不先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話,那麼李世民也很可能會死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裡,但是讓李世民先下手和他的兄長和弟弟拼個你死我活,開始時他也是下不了決心的,但是雙方明爭暗鬥的情況在一步步加劇,比如李建成就想辦法向李淵建議從李世民身邊調走了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李建成也知道這兩個人善於運用謀略,在李世民身邊的話會給他很大的幫助,李淵還不許房玄齡和杜如晦進出秦王府,免得他們給李世民出謀劃策。

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斷的挖李世民的牆角,想從他的手下搶走一些人才,李世民身邊重要的文官和將領幾乎都受到過誘惑,就連尉遲敬德都被李建成示好過,當然,李世民也沒有閒著,他也在不斷的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牆角。

雙方的恩怨積累到一定份上的時候,矛盾就不可避免的要爆發了,更何況,這是關乎皇位和各自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玄武門之變是很難避免發生的,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的話,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者會用其他的方式來扳倒李世民。因此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都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不然等到其兄長和弟弟下手就晚了,但是李世民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曾經這樣奉勸過李世民,李世民也是猶豫未決。

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用天上的星象來告訴父親李淵說李世民將會當皇帝,李園很生氣,就把李世民叫來盤問,李世民也早想好了對策,就對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調戲了他的妃子,李淵聽了更生氣了,就準備讓三個人明天一起過來對質。


這下李世民著急了,但仍然不想先動手,因為那畢竟是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他總想在他們動手以後,再以正義的名義聲討二人,但是李世民身邊的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等人反對,因為誰也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動手的話會先殺掉他們中的誰,李世民只好說讓張公瑾算一卦,結果直接把龜甲扔到地上說“卜卦是用來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經非常明瞭,還用來卜什麼卦呢?”

於是李世民總算下定了政變的決心,就讓人去取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是這兩人心知李世民還有些猶豫,就假意推脫不來,說皇帝有命令不允許他們進入秦王府,其實目的就是考察一下他是不是因為懼怕他的父皇而不敢行動。

李世民看二人不來,就很生氣,於是派尉遲敬德帶著自己的寶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說如果兩個人再不來的話就殺了他們。

很明顯,李世民現在是連他父皇的命令也不怕了,所以當尉遲敬德告訴房玄齡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態度之後,兩個人就喬裝打扮一下進了秦王府。

李世民見到房玄齡和杜如晦之後非常高興,就把一幫心腹召集到一起,很快安排出來在玄武門行動的計劃,之後玄武門之變上演,李世民成功做了皇帝。



科普大世界


題目危言聳聽。哪裡是非要殺?房杜持續不斷的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都沒有下最後的決心,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要行動了,他們說我們不來了不參與了。李世民的反應是每個正常人正常不過的反應,你是秦王府的人應該忠於秦王,現在面臨生死攸關關頭你說不參與了,難道是要背叛我嗎?李世民還是很謹慎的讓尉遲恭拿著他的佩刀去看他是不是真的不來真不來就是已經背叛了對於背叛者就斬其首以來李世民網絡的這些人才都是死忠李世民的不忠的也不會招納進來。對於正在用人之際有部將說我中立不參加了那其他人怎麼想你可以不參加我也可以啊,一旦失敗全家被殺風險太大,這個口子一開誰還會為秦王賣命呢?只要有一個說不想參加的必殺之讓你斷了這個念想,你想中立你想作壁上觀,想錯了,既然是秦王府的人就沒有中立之說,你不是秦王府的人沒有利益瓜葛如李靖你當然可以中立,朝廷大臣都可以中立,唯獨秦王府的部將不能中立。有人說秦瓊是選擇中立不參與就是愚蠢了,他如果說我不參加那李世民交給尉遲恭的佩刀就會砍向他的腦袋,背叛不忠就殺掉的理由。


江山壹統


在唐朝歷史上,玄武門之變是一個大事件,直接導致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等人橫死,唐高祖李淵被迫退位,是皇族內部的大洗牌。

秦王李世民顯然也知道,這是掉腦袋的事情,因此,在玄武門之變前,他要對知情人,尤其是不能為自己所用的親信,做個徹底了斷。

根據史書記載,悅史君認為,李世民想要殺的兩個人,是他之前和之後最信任的房玄齡、杜如晦。

房玄齡、杜如晦是李世民非常信任的干將,在秦王府中任職多年,李建成等人對此心知肚明,就以愛惜人才的名義,奏請唐高祖把他們調出秦王府,到外地做官。

由於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的鬥爭日益加劇,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立即派出使者,要求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回秦王府,一起商量大事。

其他人都按期回去了,房玄齡、杜如晦為了讓李世民表明決心,就假裝不願意回去,這下李世民可急了。

李世民是藩王,按規定是不能跟其他官員接觸的,這本就是罪狀,更要命的是,房玄齡、杜如晦知道李世民要對付李建成等人,如果他們兩個不服從了,李世民可以說是在劫難逃。

於是,李世民就派人去殺房玄齡、杜如晦,殺手和他們也認識,當然也知道李世民對他們很信任,房玄齡、杜如晦知道李世民下定決心之後,就火速回到了秦王府。

於是,李世民在親信幫助下,順利實施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等人,父親唐高祖不得不提前退位,算是大獲全勝。

可能有人會說,李世民太狠了,但悅史君認為,在那種情況下,他不斷然下決心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樣的事情只有你死我活,不可能有通融的餘地。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題主所說的兩個李世民的得力干將是後來的歷史名相房玄齡,杜如晦。其實,李世民也不是非要殺掉他們,而是在逼二人亮明立場:你們到底跟不跟隨我?



因為李世民讓尉遲恭去請這二位共啇大事時,二人拒絕,說是皇上李淵已經下令不讓二人與李世民接觸。不過,這兩人也是在逼李世民亮明立場:皇帝可是在防備你了,你到底是顧念你們的父子兄弟之情,還是要保自己的小命?



李世民,也就是以後的唐太宗,是當朝皇帝的二兒子,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戰功赫赫,手下又追隨著大量的能人異士,武有有名的戰將李靖,尉遲恭,秦瓊,羅成,羅士信,文有著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徐茂功等。



功高震主,李世民的實力,難免讓當朝統治者李淵和準統治者太子李建成猜忌。為了逼李世民早日下定決心與太子決裂,房杜二人裝逼,說唐高祖已經下令不讓二人接近李世民,而當時,李世民在眾人的勸說下,下定了發動政變的決心。因此,他給身邊尉遲恭一把刀說:去,你再跑一趟,對他們說,他們再裝逼,就滅了他們。



於是,尉遲恭登門,對二人說:別裝了,秦王已經下定決心了。於是二人當然乖乖的去了當時的秦王府,完成了為促成玄武門之變而肩負的使命。


萍風竹雨123


【1】

唐高祖李淵在位後期,隨著唐朝完成統一戰爭,關於皇位的繼承問題,也成了唐朝朝廷的爭議焦點。

看起來這事情沒啥好爭議的,畢竟,太子李建成在那兒,一切看起來很穩定。

但其實則不然,大唐朝廷裡,此時暗流湧動。

那就是雖然李建成是太子,但也是個空心太子,他弟弟李世民手下有個小集團,這個集團裡,能人異士遍地,對於李建成來說,即便是李淵死了,自己也拿李世民毫無辦法。

而李世民集團裡,有著兩個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

【2】

李建成太子位置難保,李淵對於自己的皇位何嘗沒有擔憂?

就這樣,李淵支持李建成搞活動,先下手為強,幹掉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死了,倒黴的不止一個李世民,還有他的家人,除此之外,李世民集團的人,可以說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李世民集團的人,紛紛建議李世民:先下手為強。

而李世民也開始火急火燎召開會議,準備搞個政變。

李世民在開會的時候,房玄齡和杜如晦,有事兒沒來,這可急壞了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派人帶話給他倆:要麼一起幹大事兒,要麼把命拿來。

【3】

房玄齡和杜如晦跟著李世民混,無非是想幹一場大業。

但是,幹大業是有代價的,那就是,這大業,你參與可以,想退出可就難了。

所以說,幹大業,終究太多身不由己。


辰州觀海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是不是以為李世民瘋了,或者是李世民內部除了叛徒,實際上哪一個也不是。



事件經過

先說一下李世民要斬的人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在李世民征戰四方、奪嫡稱帝和治國理政上做出了相當的貢獻。然而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前的一天,竟然要殺了他們二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件事記載於《資治通鑑·唐紀》中,李世民於玄武門事變前一天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是二人拒不前來。

曰:“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這段話的意思是;皇帝(李淵)敕令我們離開秦王府,如果我們私自入府,必然因此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不能前去。然而李世民因此大怒,命令尉遲恭帶著自己的佩刀前去召見二人,如果二人拒不前來,便取下二人首級帶回來。



事件原因

乍一看來,因為李淵命令房玄齡和杜如晦離開了秦王府,所以二人便聽從了李淵的命令,怕引禍上身,所以背叛了李世民。實際上房玄齡和杜如晦根本就沒有背叛李世民,而是故意激怒李世民。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奪嫡大戰中,李世民的勢力長期處於弱勢,而且最終由於李淵偏袒呵護李建成,所以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的勢力被砍的七零八落。




當時李世民身邊有四大謀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這四個人裡面兩個(房玄齡和杜如晦)被李淵逐出京師。諸如手下大將秦瓊、程知節等都被調走,僅留下的大將尉遲恭還屢遭迫害。

在這種嚴峻的形式面前,秦王府的每個人都提心吊膽,因為每個人都害怕李世民奪嫡失敗後,自己會被李淵或者李建成處置掉。就好像三國時代曹操為了穩固曹丕,不想殺死自己的兒子曹植,反而殺掉了曹植的左膀右臂楊修等人一樣。



為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人也曾多次勸諫李世民要搞兵變,奪取大權。然而李世民或許是因為底氣不足,或許是因為自己即使失敗,也不失富家翁的心理(史料中說因為不想骨肉相殘),遲遲不想動手。最終李淵調走房玄齡和杜如晦後,在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的極力勸說下,李世民同意發動兵變。

李世民同意兵變,但是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甚至犯起了猶豫,還命人把龜甲拿來準備算上一卦,占卜吉凶。看到這種情況的長孫無忌把李世民的所有舉動讓尉遲恭告訴了房、杜二人。



二人為了堅定李世民兵變的決心,決定激怒李世民,讓他感覺到沒有權力的孤家寡人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於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時,一心想著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召。等待李世民大怒,表現出了決心之後,二人也明白李世民決心已定,所以便回到了秦王府。

後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二人回到秦王府後,第二天李世民在玄武門成功發動兵變,奪取了大唐最高權力,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成為了一代名相。



以上為個人見解

如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評論區留言交流


我是越關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世民想殺掉的兩個得力干將是誰?難道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嗎?在玄武門之變以前,房玄齡和杜如晦已經被李淵調離秦王府。當長孫無忌奉李世民之命去請二人之時,二人沒有奉命而到。李世民為此大怒,又令尉遲敬德去請,並囑咐說:“若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這個事好像是李世民想殺房杜二人,但在我看來,這是要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杜如晦與李世民之間的一種互相試探而己,離真想殺此二人,差了十萬八千多里。

這件事《舊唐書尉遲敬德傳》中有記載。我們可以大體分析一下。玄武門之變最大的功臣有五人,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候君集。他們的功勞是最大的。次一點的有秦叔寶等。前五人之所以功勞大,因為玄武門之變從策劃、推動到實施,他們是全程參與的。

史書的說法是,因為李世民的在平定天下的戰爭中建立的功勞比較大。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位置,於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設計要害他。於是,李世民被迫反擊,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舊唐書》載:會突劂侵擾烏城,建成舉元吉為將,密謀請太宗同送於昆明池,將加屠害。敬德聞其謀,與長孫無忌遽啟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則恐被其所害,杜稷危矣。”

李世民與建成元吉的明爭暗鬥,是個無法否認的事實。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兄屠弟,也是個事實。但是,建成元吉有意識的打壓李世民是真的,但欲將李世民害死的證據和理由,我覺得都是不太充分的。按常理來說,建成是太子,不必把李世民搞死,他已經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了。對他來說,李世民死不死,並不是很重要,只要把他的勢力減弱就行了。實際上,建成也已經做了,把房玄齡杜如晦調出秦王府,就是消弱李世民勢力的具體行動。

李世民不一樣,他要上位,必須把建成搞死。所以,他有殺建成的動力,建成沒有殺他的理由。所以,我對尉遲敬德獲得的建成要害李世民的消息是有點懷疑的。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是積累了很大勢力的,文臣有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學士,個個都是不凡的人才。武將有尉遲敬德,候君集,程知節,秦叔寶等一大批人才。這批人才聚在李世民的周圍,形成了很大的政治勢力。隨著戰亂的平定,李世民的權力必將慢慢被削弱。如果這樣,他周圍的這群人才,也就不會有太大的發展。於是,希望李世民發動政變,取得更大的權力,也就成了這些人的心裡訴求,核心的人物當然就是上述五人。

最早提醒李世民爭奪權利的,是房玄齡與長孫無忌。這種暗示和提醒大概他們都沒有少說。可是,政變就意味著骨肉相殺,在各方面條件沒有成熟之前,李世民對此不可能有正面的回應,那畢竟是要幹掉自己親兄弟的事。況且上面還有一個活著的爹。時機不成熟而貿然行動,有可能把自己搞得腦袋搬家。在李世民猶豫未決的時候,建成已經開始發力,消弱李世民的勢力了,把他身邊具有政治才能和謀略的人才慢慢調走。房玄齡和杜如晦就是最早被調開的。

房玄齡和杜如晦被調出秦王府之後,他們已經不受秦王李世民的節制了。但是,政變的打算,在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和候君集這兒,而在繼續推動著,也就是不斷的做著說服李世民的工作。我們的印象中尉遲敬德似乎是魯莽的武將,可是,他勸說李世民時的口才,卻不是一般的好:“人情畏死,眾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雖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禍至而不恐,將亡而自安,失人臣臨難不避之節,乏先賢大義滅親之事,非所聞也。”

當尉遲恭說了一大堆,李世民還沒有下決心的時候,他又說:“王今不從敬德之言,必知敬德等非王所有。事今敗矣,其若之何?”

在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恭勸李世民之時也說過。如果你再不下決心,從今之後,我也就不是你的人了。如果你不起來幹,我們曾經勸你這事被別人知道了怎麼辦呢?在尉遲恭的勸說下,李世終於下了決心。於是,才派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這時,房玄齡與杜如晦因為不在秦王府,他們是不知道李世民的決心的。他們是政治老手謀略家,他們拒絕長孫無忌相請表達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李世民決定幹了,他們就跟著一起幹,如果還沒下決心,那麼此事沒什麼好商量的。房玄齡是這樣回答長孫無忌的:“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房玄齡的話當然是有道理的,如果李世民還沒有決定政變,他自己也要聽朝庭的。如果決定了,成功後,朝庭就是他的了。所以,房玄齡當然不會聽李世民的命令。

李世民又了派尉遲敬德去,並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難道會背叛我嗎?如果他們不來,就把他們的腦袋砍下來。”李世民這樣說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告訴房杜,老子已經決定起事了。你們要一起幹就過來,不一起幹,就連你們一起幹掉。

房與杜是一直希望李世民發動政變的,現在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了,那有不一起的道理。自然痛痛快快的跟尉遲恭去了。

李世民所說的是:“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這裡“斬首”是有個“無來心”的前提的。而房與杜有無來心是取決於李世民有無政變的決心。所以,房與杜的“不來”與李世民的“斬其頭”是他們在政變之前的相互試探。不能當真。


七月流火140400643


李世民的得力干將房玄齡和杜如晦,哪來的非要殺掉之說?若真是非要殺掉,他們二人日後又如何成了宰相呢?

房謀杜斷

最早提議李世民下殺手的人中就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算是最早建議李世民狠下心來的人之一了。李建成也懼怕這兩人為李世民繼續出謀劃策,所以動用手段使這二人離開了李世民,估計也是李淵不願意看到手足相殘而答應這麼做,讓其二人勢力稍微平衡一下。

不成功,便成仁

武德九年,李世民終於狠下心來了,畢竟局面已經是水火不容的局面了。所以這時候李世民就派人去接回當初主張殺李建成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時候二人應該是試探李世民的決心,所以就沒有立即答應跟著去秦王府。


這時候的李世民既然要行動了,當然就得確保萬無一失,讓尉遲恭拿著佩劍去其實就是向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表達自己決心的一種舉措。這時候若是二人還不來秦王府,那麼就證明二人已經叛變或者沒有了這個心,這時候為了自己的計劃成功當然就是滅口了。不過房玄齡和杜如晦本來就是試探李世民有沒有這個決心,既然試探出來了當然就去了秦王府。

事情真相大白,再來說說這問題之事,題主要麼是道聽途說,要麼就是故意抹黑李世民,反正玄武門之變這個事實已經是很大的黑點了,再抹黑一下,不知的人當然會相信了。縱觀這一系列的問題就知道了,都是圍繞著玄武門之變前後加工的,都是隻摘取片段的。


Top電商圈


李世民還是秦王時,便很注意收納人才,因此他的身邊能人輩出。這些人才中,最讓太子李建成忌憚的,便是房玄齡和杜如晦。然而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卻要尉遲恭殺掉這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房玄齡劇照)

說起來,早在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房玄齡便投靠了秦王李世民,一直是他不離左右的謀士。

房玄齡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出身於世宦之家。從小就聰慧好讀,年少便知天文地理,能詩善文。再加上他在書法上亦是深有造就,18歲便中了進士,入隋朝廷為官。

李淵起兵後,有識人之才的房玄齡便投靠了李世民。房玄齡的才學很快折服了李世民,並得到了他的器重。

房玄齡的價值很大。其一,他在軍政事務上能替李世民出謀劃策。其二,他寫得一手好材料,每次的軍事奏章都寫得簡約易懂,文理清晰,內容豐厚,就連李淵都對他讚歎不已。其三,他不妒賢忌才,從起兵之初,就致力於為李世民蒐羅人才,“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就是他舉薦的。

杜如晦也是很有才華的人,早在隋末被徵為預備官員時,便為隋朝禮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過杜如晦心懷大志,認定隋朝敗勢已定,於是辭官歸隱。

李淵在平定長安後,房玄齡聽說杜如晦有謀斷之才,於是在他的舉薦下,李世民將其召於麾下,並予以重用。

(杜如晦劇照)

李世民在與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等人征戰時,杜如晦的謀略總是棋高一著,因此立功無數,深為時人敬服。

房玄齡的主意多,杜如晦善於決斷,二人搭檔簡直是黃金組合,時人稱他二人為“房謀杜斷”。李世民有了這兩人,自然是如虎添翼。

李世民由於戰功赫赫,在軍中威望頗高,再加上有房玄齡替他網羅人才,形成了極大的政治勢力。

這讓已被立為太子的李建成大為不安,於是他和弟弟李元吉抱團,決定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在得到李淵的支持下,李建成很快就找藉口,將一批能人志士調離了李世民的身邊。

房玄齡是個很有政治遠見的人,當他看到這種情況後,第一個規勸李世民應當放手一搏。畢竟政治這玩藝,雖說是骨血兄弟,為了爭權奪利,也是會置對方於死地的。

房玄齡算是說到李世民心坎上了。

然而,還沒等李世民下定決定,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個重要謀士,便被李建成調任為朝廷官員。按唐律,朝廷官員與藩王有往來,那是要被處以重刑的。所以,這就意味著李建成折斷了李世民的龍虎之翼。

(李世民劇照)

雖然房玄齡和杜如晦被調走了,但長孫無忌、尉遲恭和侯君集等人繼續說服李世民發動政變。

李世民深知政變風險極大,若是失敗就會人頭落地,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公元626年,突厥作亂,李建成趁機建議讓李元吉去平定突厥。並建議將李世民的部眾調到了李元吉的麾下,打算在剪除李世民政治勢力後,一舉消滅李世民和他的政治小團體。

李世民別無選擇,只得同意發動政變。不過由於以往有事一向與房玄齡和杜如晦商量,所以他讓長孫無忌去請這兩人來議事。

沒想到長孫無忌走了一遭,卻只給他帶來“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這句話。

這話讓李世民好不氣惱,馬上把佩劍解了下來,交給尉遲恭,並對他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是想背叛我嗎?你去把他們帶來,他們若不來,你便把他們殺了。”

不久,房玄齡和杜如晦便化妝成道士,跟著尉遲恭來到了秦王府。

在一番謀劃後,一場殺兄屠弟的政變拉開了序幕,這就是“玄武門之變”。

那麼,長孫無忌為何請不來房玄齡和杜如晦呢?

原來,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政治高手,他們擔心李世民還沒有下定決心,所以他們才故意說出那話激將李世民。等尉遲恭帶著佩劍前往後,他們才確定李世民是下定了決心,準備放手一搏了。這當然也是他們希望看到的,所以二話不說,就跟尉遲恭去見李世民了。

“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給他們記了首功,待李世民成為皇帝后,他二人官居宰相,最終成為人生大贏家。

(參考史料:《新唐書》《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題主所說事件記載於《資治通鑑·唐紀》:

曰:“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皇帝(李淵)命令我們離開秦王府,今如私自入府,必被斬首,所以不敢前去。李世民大怒,命令尉遲恭帶著自己的佩刀再次去召見,如果兩人仍拒絕前來,便殺掉二人。

房玄齡善籌劃謀略,杜如晦善判斷得失成敗,“房謀杜斷”聞名天下,李世民征戰四方、奪嫡稱帝、治國理政等為他出謀劃策,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然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前的一天,竟然要殺了他們二人,這是唱的哪一齣呢?

李世民武能安邦,文能治國開創貞觀之治,為大唐289年的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將中國的地位推向世界巔峰,讓大唐成為世界上一個家喻戶曉的國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稱千古一帝。

李淵太原起兵,首謀是李世民和劉文靜,李世民驍勇善戰,每戰必勝。李淵在派兵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指揮打贏了伐薛仁杲,滅劉武周,平竇建德和王世充等四場戰役,為在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曾許諾立李世民為太子,但稱帝后立建成為太子,為補償李世民,所以在政治中加封李世民是尚書令,擁有相當於宰相職權,統管六部尚書,掌管國家的行政大權,天下所有的事,事無鉅細,一清二楚。

在軍事李世民先封為右翊衛大將軍,並特設天策上將職位,擁有天下兵權,可以隨意調動軍隊。而他的天策府,可自行設置官職,而這些權利按照規矩,只有太子才能擁有。 在財政上被授予了三個“鑄錢爐”,天策府有發行貨幣的權利,要知道,當時的東宮還要依靠國家撥款度日。

正因為李世民在打天下功勳卓著,後來權力巨大,太子心生惶惶,怕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於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設計要害他。

李建成先是在李淵面前進讒言,說秦王府人才濟濟,早晚對朝廷不利,李淵這才“釜底抽薪”把房、杜被李淵逐出京師,禁止房、杜進出秦王府,免得他們給李世民出謀劃策,手下大將秦瓊、程知節等都被調走,僅留下的大將尉遲恭還屢遭迫害。

公元626年6月29日,突厥進犯中原,太子李建成建議給李淵派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並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猛將以及秦王府精兵都歸李元吉指揮,相機除掉秦王府的有生力量。並趁機將李世民擊殺。

《舊唐書》載:會突劂侵擾烏城,建成舉元吉為將,密謀請太宗同送於昆明池,將加屠害。敬德聞其謀,與長孫無忌遽啟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則恐被其所害,杜稷危矣。”

這個情報被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臥底得知,立馬報告給了李世民。這下李世民著急了,但念及古今大逆不道,所以幻想在他們動手以後,再以正義的名義聲討二人,但遭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等人極力反對,李世民讓張公瑾算一卦,張公瑾直接把龜甲扔到地上說“卜卦是用來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經非常明瞭,還用來卜什麼卦呢?”李世民這時才下定了立即政變的決心。

於是才派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此時房、杜不在秦王府,他們是不知道李世民的決心的。他們是政治老手謀略家,實際上是一種互相試探,如果李世民決定真幹,他們就跟著一起幹,否則另當別論,同時也是兩人用的諸葛亮的“激將法”進一步逼迫李世民下決心發動玄武門政變,李世民的一切心理變化二人掌握的清清楚楚。

他們也深知隨著戰亂的平定,李世民的權力必將慢慢被削弱。他周圍的人也就不會有太大的發展。所以他們希望李世民發動政變,取得更大的權力,所以當尉遲敬德告訴房玄齡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態度之後,兩個人就喬裝打扮一下進了秦府。

7月2日早,世民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各帶了精兵,埋伏在玄武門兩側,守株待兔。李世民先將李建成先射死!尉遲敬德一箭射死李元吉。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一生汙點,也可說是得意之作,是他的人生轉折點,讓他登頂權力巔峰,君臨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