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非要杀掉自己的两个得力干将呢?

烟比你好-伤肺不伤心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人才济济,其中的谋士以“房谋杜断”最为知名,房玄龄善于筹划谋略,杜如晦则善于判断得失成败,两个人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却生气的想杀了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的最大污点,不过这也是他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他不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话,那么李世民也很可能会死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里,但是让李世民先下手和他的兄长和弟弟拼个你死我活,开始时他也是下不了决心的,但是双方明争暗斗的情况在一步步加剧,比如李建成就想办法向李渊建议从李世民身边调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李建成也知道这两个人善于运用谋略,在李世民身边的话会给他很大的帮助,李渊还不许房玄龄和杜如晦进出秦王府,免得他们给李世民出谋划策。

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断的挖李世民的墙角,想从他的手下抢走一些人才,李世民身边重要的文官和将领几乎都受到过诱惑,就连尉迟敬德都被李建成示好过,当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他也在不断的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墙角。

双方的恩怨积累到一定份上的时候,矛盾就不可避免的要爆发了,更何况,这是关乎皇位和各自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玄武门之变是很难避免发生的,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者会用其他的方式来扳倒李世民。因此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都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不然等到其兄长和弟弟下手就晚了,但是李世民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曾经这样奉劝过李世民,李世民也是犹豫未决。

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用天上的星象来告诉父亲李渊说李世民将会当皇帝,李园很生气,就把李世民叫来盘问,李世民也早想好了对策,就对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调戏了他的妃子,李渊听了更生气了,就准备让三个人明天一起过来对质。


这下李世民着急了,但仍然不想先动手,因为那毕竟是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他总想在他们动手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但是李世民身边的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等人反对,因为谁也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动手的话会先杀掉他们中的谁,李世民只好说让张公瑾算一卦,结果直接把龟甲扔到地上说“卜卦是用来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经非常明了,还用来卜什么卦呢?”

于是李世民总算下定了政变的决心,就让人去取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是这两人心知李世民还有些犹豫,就假意推脱不来,说皇帝有命令不允许他们进入秦王府,其实目的就是考察一下他是不是因为惧怕他的父皇而不敢行动。

李世民看二人不来,就很生气,于是派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宝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说如果两个人再不来的话就杀了他们。

很明显,李世民现在是连他父皇的命令也不怕了,所以当尉迟敬德告诉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态度之后,两个人就乔装打扮一下进了秦王府。

李世民见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后非常高兴,就把一帮心腹召集到一起,很快安排出来在玄武门行动的计划,之后玄武门之变上演,李世民成功做了皇帝。



科普大世界


题目危言耸听。哪里是非要杀?房杜持续不断的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都没有下最后的决心,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要行动了,他们说我们不来了不参与了。李世民的反应是每个正常人正常不过的反应,你是秦王府的人应该忠于秦王,现在面临生死攸关关头你说不参与了,难道是要背叛我吗?李世民还是很谨慎的让尉迟恭拿着他的佩刀去看他是不是真的不来真不来就是已经背叛了对于背叛者就斩其首以来李世民网络的这些人才都是死忠李世民的不忠的也不会招纳进来。对于正在用人之际有部将说我中立不参加了那其他人怎么想你可以不参加我也可以啊,一旦失败全家被杀风险太大,这个口子一开谁还会为秦王卖命呢?只要有一个说不想参加的必杀之让你断了这个念想,你想中立你想作壁上观,想错了,既然是秦王府的人就没有中立之说,你不是秦王府的人没有利益瓜葛如李靖你当然可以中立,朝廷大臣都可以中立,唯独秦王府的部将不能中立。有人说秦琼是选择中立不参与就是愚蠢了,他如果说我不参加那李世民交给尉迟恭的佩刀就会砍向他的脑袋,背叛不忠就杀掉的理由。


江山壹统


在唐朝历史上,玄武门之变是一个大事件,直接导致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等人横死,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是皇族内部的大洗牌。

秦王李世民显然也知道,这是掉脑袋的事情,因此,在玄武门之变前,他要对知情人,尤其是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亲信,做个彻底了断。

根据史书记载,悦史君认为,李世民想要杀的两个人,是他之前和之后最信任的房玄龄、杜如晦。

房玄龄、杜如晦是李世民非常信任的干将,在秦王府中任职多年,李建成等人对此心知肚明,就以爱惜人才的名义,奏请唐高祖把他们调出秦王府,到外地做官。

由于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的斗争日益加剧,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立即派出使者,要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回秦王府,一起商量大事。

其他人都按期回去了,房玄龄、杜如晦为了让李世民表明决心,就假装不愿意回去,这下李世民可急了。

李世民是藩王,按规定是不能跟其他官员接触的,这本就是罪状,更要命的是,房玄龄、杜如晦知道李世民要对付李建成等人,如果他们两个不服从了,李世民可以说是在劫难逃。

于是,李世民就派人去杀房玄龄、杜如晦,杀手和他们也认识,当然也知道李世民对他们很信任,房玄龄、杜如晦知道李世民下定决心之后,就火速回到了秦王府。

于是,李世民在亲信帮助下,顺利实施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等人,父亲唐高祖不得不提前退位,算是大获全胜。

可能有人会说,李世民太狠了,但悦史君认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断然下决心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只有你死我活,不可能有通融的余地。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题主所说的两个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是后来的历史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其实,李世民也不是非要杀掉他们,而是在逼二人亮明立场:你们到底跟不跟随我?



因为李世民让尉迟恭去请这二位共啇大事时,二人拒绝,说是皇上李渊已经下令不让二人与李世民接触。不过,这两人也是在逼李世民亮明立场:皇帝可是在防备你了,你到底是顾念你们的父子兄弟之情,还是要保自己的小命?



李世民,也就是以后的唐太宗,是当朝皇帝的二儿子,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战功赫赫,手下又追随着大量的能人异士,武有有名的战将李靖,尉迟恭,秦琼,罗成,罗士信,文有著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功等。



功高震主,李世民的实力,难免让当朝统治者李渊和准统治者太子李建成猜忌。为了逼李世民早日下定决心与太子决裂,房杜二人装逼,说唐高祖已经下令不让二人接近李世民,而当时,李世民在众人的劝说下,下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因此,他给身边尉迟恭一把刀说:去,你再跑一趟,对他们说,他们再装逼,就灭了他们。



于是,尉迟恭登门,对二人说:别装了,秦王已经下定决心了。于是二人当然乖乖的去了当时的秦王府,完成了为促成玄武门之变而肩负的使命。


萍风竹雨123


【1】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随着唐朝完成统一战争,关于皇位的继承问题,也成了唐朝朝廷的争议焦点。

看起来这事情没啥好争议的,毕竟,太子李建成在那儿,一切看起来很稳定。

但其实则不然,大唐朝廷里,此时暗流涌动。

那就是虽然李建成是太子,但也是个空心太子,他弟弟李世民手下有个小集团,这个集团里,能人异士遍地,对于李建成来说,即便是李渊死了,自己也拿李世民毫无办法。

而李世民集团里,有着两个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

【2】

李建成太子位置难保,李渊对于自己的皇位何尝没有担忧?

就这样,李渊支持李建成搞活动,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死了,倒霉的不止一个李世民,还有他的家人,除此之外,李世民集团的人,可以说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李世民集团的人,纷纷建议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而李世民也开始火急火燎召开会议,准备搞个政变。

李世民在开会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事儿没来,这可急坏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派人带话给他俩:要么一起干大事儿,要么把命拿来。

【3】

房玄龄和杜如晦跟着李世民混,无非是想干一场大业。

但是,干大业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这大业,你参与可以,想退出可就难了。

所以说,干大业,终究太多身不由己。


辰州观海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是不是以为李世民疯了,或者是李世民内部除了叛徒,实际上哪一个也不是。



事件经过

先说一下李世民要斩的人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在李世民征战四方、夺嫡称帝和治国理政上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然而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前的一天,竟然要杀了他们二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件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唐纪》中,李世民于玄武门事变前一天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是二人拒不前来。

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皇帝(李渊)敕令我们离开秦王府,如果我们私自入府,必然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不能前去。然而李世民因此大怒,命令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前去召见二人,如果二人拒不前来,便取下二人首级带回来。



事件原因

乍一看来,因为李渊命令房玄龄和杜如晦离开了秦王府,所以二人便听从了李渊的命令,怕引祸上身,所以背叛了李世民。实际上房玄龄和杜如晦根本就没有背叛李世民,而是故意激怒李世民。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大战中,李世民的势力长期处于弱势,而且最终由于李渊偏袒呵护李建成,所以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势力被砍的七零八落。




当时李世民身边有四大谋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这四个人里面两个(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渊逐出京师。诸如手下大将秦琼、程知节等都被调走,仅留下的大将尉迟恭还屡遭迫害。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面前,秦王府的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因为每个人都害怕李世民夺嫡失败后,自己会被李渊或者李建成处置掉。就好像三国时代曹操为了稳固曹丕,不想杀死自己的儿子曹植,反而杀掉了曹植的左膀右臂杨修等人一样。



为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也曾多次劝谏李世民要搞兵变,夺取大权。然而李世民或许是因为底气不足,或许是因为自己即使失败,也不失富家翁的心理(史料中说因为不想骨肉相残),迟迟不想动手。最终李渊调走房玄龄和杜如晦后,在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的极力劝说下,李世民同意发动兵变。

李世民同意兵变,但是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甚至犯起了犹豫,还命人把龟甲拿来准备算上一卦,占卜吉凶。看到这种情况的长孙无忌把李世民的所有举动让尉迟恭告诉了房、杜二人。



二人为了坚定李世民兵变的决心,决定激怒李世民,让他感觉到没有权力的孤家寡人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于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时,一心想着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召。等待李世民大怒,表现出了决心之后,二人也明白李世民决心已定,所以便回到了秦王府。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二人回到秦王府后,第二天李世民在玄武门成功发动兵变,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成为了一代名相。



以上为个人见解

如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是越关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李世民想杀掉的两个得力干将是谁?难道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吗?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被李渊调离秦王府。当长孙无忌奉李世民之命去请二人之时,二人没有奉命而到。李世民为此大怒,又令尉迟敬德去请,并嘱咐说:“若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这个事好像是李世民想杀房杜二人,但在我看来,这是要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杜如晦与李世民之间的一种互相试探而己,离真想杀此二人,差了十万八千多里。

这件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有记载。我们可以大体分析一下。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功臣有五人,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他们的功劳是最大的。次一点的有秦叔宝等。前五人之所以功劳大,因为玄武门之变从策划、推动到实施,他们是全程参与的。

史书的说法是,因为李世民的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建立的功劳比较大。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位置,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设计要害他。于是,李世民被迫反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载:会突劂侵扰乌城,建成举元吉为将,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敬德闻其谋,与长孙无忌遽启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杜稷危矣。”

李世民与建成元吉的明争暗斗,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兄屠弟,也是个事实。但是,建成元吉有意识的打压李世民是真的,但欲将李世民害死的证据和理由,我觉得都是不太充分的。按常理来说,建成是太子,不必把李世民搞死,他已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了。对他来说,李世民死不死,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把他的势力减弱就行了。实际上,建成也已经做了,把房玄龄杜如晦调出秦王府,就是消弱李世民势力的具体行动。

李世民不一样,他要上位,必须把建成搞死。所以,他有杀建成的动力,建成没有杀他的理由。所以,我对尉迟敬德获得的建成要害李世民的消息是有点怀疑的。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是积累了很大势力的,文臣有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个个都是不凡的人才。武将有尉迟敬德,候君集,程知节,秦叔宝等一大批人才。这批人才聚在李世民的周围,形成了很大的政治势力。随着战乱的平定,李世民的权力必将慢慢被削弱。如果这样,他周围的这群人才,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于是,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取得更大的权力,也就成了这些人的心里诉求,核心的人物当然就是上述五人。

最早提醒李世民争夺权利的,是房玄龄与长孙无忌。这种暗示和提醒大概他们都没有少说。可是,政变就意味着骨肉相杀,在各方面条件没有成熟之前,李世民对此不可能有正面的回应,那毕竟是要干掉自己亲兄弟的事。况且上面还有一个活着的爹。时机不成熟而贸然行动,有可能把自己搞得脑袋搬家。在李世民犹豫未决的时候,建成已经开始发力,消弱李世民的势力了,把他身边具有政治才能和谋略的人才慢慢调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最早被调开的。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出秦王府之后,他们已经不受秦王李世民的节制了。但是,政变的打算,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候君集这儿,而在继续推动着,也就是不断的做着说服李世民的工作。我们的印象中尉迟敬德似乎是鲁莽的武将,可是,他劝说李世民时的口才,却不是一般的好:“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

当尉迟恭说了一大堆,李世民还没有下决心的时候,他又说:“王今不从敬德之言,必知敬德等非王所有。事今败矣,其若之何?”

在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劝李世民之时也说过。如果你再不下决心,从今之后,我也就不是你的人了。如果你不起来干,我们曾经劝你这事被别人知道了怎么办呢?在尉迟恭的劝说下,李世终于下了决心。于是,才派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这时,房玄龄与杜如晦因为不在秦王府,他们是不知道李世民的决心的。他们是政治老手谋略家,他们拒绝长孙无忌相请表达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李世民决定干了,他们就跟着一起干,如果还没下决心,那么此事没什么好商量的。房玄龄是这样回答长孙无忌的:“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房玄龄的话当然是有道理的,如果李世民还没有决定政变,他自己也要听朝庭的。如果决定了,成功后,朝庭就是他的了。所以,房玄龄当然不会听李世民的命令。

李世民又了派尉迟敬德去,并说:“房玄龄和杜如晦难道会背叛我吗?如果他们不来,就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李世民这样说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告诉房杜,老子已经决定起事了。你们要一起干就过来,不一起干,就连你们一起干掉。

房与杜是一直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现在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了,那有不一起的道理。自然痛痛快快的跟尉迟恭去了。

李世民所说的是:“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这里“斩首”是有个“无来心”的前提的。而房与杜有无来心是取决于李世民有无政变的决心。所以,房与杜的“不来”与李世民的“斩其头”是他们在政变之前的相互试探。不能当真。


七月流火140400643


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房玄龄和杜如晦,哪来的非要杀掉之说?若真是非要杀掉,他们二人日后又如何成了宰相呢?

房谋杜断

最早提议李世民下杀手的人中就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算是最早建议李世民狠下心来的人之一了。李建成也惧怕这两人为李世民继续出谋划策,所以动用手段使这二人离开了李世民,估计也是李渊不愿意看到手足相残而答应这么做,让其二人势力稍微平衡一下。

不成功,便成仁

武德九年,李世民终于狠下心来了,毕竟局面已经是水火不容的局面了。所以这时候李世民就派人去接回当初主张杀李建成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时候二人应该是试探李世民的决心,所以就没有立即答应跟着去秦王府。


这时候的李世民既然要行动了,当然就得确保万无一失,让尉迟恭拿着佩剑去其实就是向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表达自己决心的一种举措。这时候若是二人还不来秦王府,那么就证明二人已经叛变或者没有了这个心,这时候为了自己的计划成功当然就是灭口了。不过房玄龄和杜如晦本来就是试探李世民有没有这个决心,既然试探出来了当然就去了秦王府。

事情真相大白,再来说说这问题之事,题主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就是故意抹黑李世民,反正玄武门之变这个事实已经是很大的黑点了,再抹黑一下,不知的人当然会相信了。纵观这一系列的问题就知道了,都是围绕着玄武门之变前后加工的,都是只摘取片段的。


Top电商圈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便很注意收纳人才,因此他的身边能人辈出。这些人才中,最让太子李建成忌惮的,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却要尉迟恭杀掉这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房玄龄剧照)

说起来,早在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房玄龄便投靠了秦王李世民,一直是他不离左右的谋士。

房玄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出身于世宦之家。从小就聪慧好读,年少便知天文地理,能诗善文。再加上他在书法上亦是深有造就,18岁便中了进士,入隋朝廷为官。

李渊起兵后,有识人之才的房玄龄便投靠了李世民。房玄龄的才学很快折服了李世民,并得到了他的器重。

房玄龄的价值很大。其一,他在军政事务上能替李世民出谋划策。其二,他写得一手好材料,每次的军事奏章都写得简约易懂,文理清晰,内容丰厚,就连李渊都对他赞叹不已。其三,他不妒贤忌才,从起兵之初,就致力于为李世民搜罗人才,“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就是他举荐的。

杜如晦也是很有才华的人,早在隋末被征为预备官员时,便为隋朝礼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过杜如晦心怀大志,认定隋朝败势已定,于是辞官归隐。

李渊在平定长安后,房玄龄听说杜如晦有谋断之才,于是在他的举荐下,李世民将其召于麾下,并予以重用。

(杜如晦剧照)

李世民在与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人征战时,杜如晦的谋略总是棋高一着,因此立功无数,深为时人敬服。

房玄龄的主意多,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搭档简直是黄金组合,时人称他二人为“房谋杜断”。李世民有了这两人,自然是如虎添翼。

李世民由于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颇高,再加上有房玄龄替他网罗人才,形成了极大的政治势力。

这让已被立为太子的李建成大为不安,于是他和弟弟李元吉抱团,决定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在得到李渊的支持下,李建成很快就找借口,将一批能人志士调离了李世民的身边。

房玄龄是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人,当他看到这种情况后,第一个规劝李世民应当放手一搏。毕竟政治这玩艺,虽说是骨血兄弟,为了争权夺利,也是会置对方于死地的。

房玄龄算是说到李世民心坎上了。

然而,还没等李世民下定决定,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重要谋士,便被李建成调任为朝廷官员。按唐律,朝廷官员与藩王有往来,那是要被处以重刑的。所以,这就意味着李建成折断了李世民的龙虎之翼。

(李世民剧照)

虽然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走了,但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等人继续说服李世民发动政变。

李世民深知政变风险极大,若是失败就会人头落地,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公元626年,突厥作乱,李建成趁机建议让李元吉去平定突厥。并建议将李世民的部众调到了李元吉的麾下,打算在剪除李世民政治势力后,一举消灭李世民和他的政治小团体。

李世民别无选择,只得同意发动政变。不过由于以往有事一向与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所以他让长孙无忌去请这两人来议事。

没想到长孙无忌走了一遭,却只给他带来“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这句话。

这话让李世民好不气恼,马上把佩剑解了下来,交给尉迟恭,并对他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想背叛我吗?你去把他们带来,他们若不来,你便把他们杀了。”

不久,房玄龄和杜如晦便化妆成道士,跟着尉迟恭来到了秦王府。

在一番谋划后,一场杀兄屠弟的政变拉开了序幕,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那么,长孙无忌为何请不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呢?

原来,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政治高手,他们担心李世民还没有下定决心,所以他们才故意说出那话激将李世民。等尉迟恭带着佩剑前往后,他们才确定李世民是下定了决心,准备放手一搏了。这当然也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所以二话不说,就跟尉迟恭去见李世民了。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给他们记了首功,待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他二人官居宰相,最终成为人生大赢家。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题主所说事件记载于《资治通鉴·唐纪》:

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皇帝(李渊)命令我们离开秦王府,今如私自入府,必被斩首,所以不敢前去。李世民大怒,命令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再次去召见,如果两人仍拒绝前来,便杀掉二人。

房玄龄善筹划谋略,杜如晦善判断得失成败,“房谋杜断”闻名天下,李世民征战四方、夺嫡称帝、治国理政等为他出谋划策,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然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前的一天,竟然要杀了他们二人,这是唱的哪一出呢?

李世民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289年的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中国的地位推向世界巅峰,让大唐成为世界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国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千古一帝。

李渊太原起兵,首谋是李世民和刘文静,李世民骁勇善战,每战必胜。李渊在派兵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指挥打赢了伐薛仁杲,灭刘武周,平窦建德和王世充等四场战役,为在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曾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称帝后立建成为太子,为补偿李世民,所以在政治中加封李世民是尚书令,拥有相当于宰相职权,统管六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行政大权,天下所有的事,事无巨细,一清二楚。

在军事李世民先封为右翊卫大将军,并特设天策上将职位,拥有天下兵权,可以随意调动军队。而他的天策府,可自行设置官职,而这些权利按照规矩,只有太子才能拥有。 在财政上被授予了三个“铸钱炉”,天策府有发行货币的权利,要知道,当时的东宫还要依靠国家拨款度日。

正因为李世民在打天下功勋卓著,后来权力巨大,太子心生惶惶,怕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设计要害他。

李建成先是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说秦王府人才济济,早晚对朝廷不利,李渊这才“釜底抽薪”把房、杜被李渊逐出京师,禁止房、杜进出秦王府,免得他们给李世民出谋划策,手下大将秦琼、程知节等都被调走,仅留下的大将尉迟恭还屡遭迫害。

公元626年6月29日,突厥进犯中原,太子李建成建议给李渊派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并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以及秦王府精兵都归李元吉指挥,相机除掉秦王府的有生力量。并趁机将李世民击杀。

《旧唐书》载:会突劂侵扰乌城,建成举元吉为将,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敬德闻其谋,与长孙无忌遽启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杜稷危矣。”

这个情报被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卧底得知,立马报告给了李世民。这下李世民着急了,但念及古今大逆不道,所以幻想在他们动手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但遭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等人极力反对,李世民让张公瑾算一卦,张公瑾直接把龟甲扔到地上说“卜卦是用来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经非常明了,还用来卜什么卦呢?”李世民这时才下定了立即政变的决心。

于是才派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此时房、杜不在秦王府,他们是不知道李世民的决心的。他们是政治老手谋略家,实际上是一种互相试探,如果李世民决定真干,他们就跟着一起干,否则另当别论,同时也是两人用的诸葛亮的“激将法”进一步逼迫李世民下决心发动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的一切心理变化二人掌握的清清楚楚。

他们也深知随着战乱的平定,李世民的权力必将慢慢被削弱。他周围的人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所以他们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取得更大的权力,所以当尉迟敬德告诉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态度之后,两个人就乔装打扮一下进了秦府。

7月2日早,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各带了精兵,埋伏在玄武门两侧,守株待兔。李世民先将李建成先射死!尉迟敬德一箭射死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生污点,也可说是得意之作,是他的人生转折点,让他登顶权力巅峰,君临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