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撒贝宁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写“雪中送叹”,这是否会给小学低年级学生造成误导,你怎么看?

管理探究


开学第一课教会孩子们啥了?1、约定好的时间可以不守时(广告插播);2、有些女生不一定是男生(娘炮);3、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但可以教育别人的孩子(成龙);4、为了敬畏生命,可以不珍爱生命(孵小鸡);5、保护眼睛远离电子产品,却推出二维码扫描下载游戏;6、各种宣传要给孩子减负,广告却都是补课机构和学习软件!

哦,我明白了,这其实是让家长教孩子如何明辨是非的第一堂课!幸亏我没偷懒,陪孩子一起看的!


罗磊的vlog


《开学第一课》给我们全国的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们都上了一课:

一、要想学习好,课堂上老师教的没有课外培训机构好。

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任何事,经济利益一定要排在第一位。

想问一下央视和教育部:

一、制作和播出这一档节目,央视和教育部有没有抱着负责和敬畏的心态?这算不算懒政和怠政?

二、在今年严查课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行政主管的教育部门对央视大量的课外培训机构广告,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吗?

三、成功人士励志故事很多,非要请成龙吗?一个对婚姻家庭不忠诚,没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教育出吸毒的儿子的人,他有资格站在那里给孩子们上第一课吗?

四、四个唇齿红白的男孩子在台上又蹦又跳,他们完全看不出这个年龄段男孩子该有的阳刚之气,一个个举止柔媚不男不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这种娘炮当道的价值观,就是央视传递给孩子的开学第一娘吗?这还不如看中国男篮小伙子们奋勇拼搏为国争光来的教育意义好。

最后想说,请从民族复兴的希望高度对待我们的孩子。


禅茶一壶香自远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借此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从撒贝宁的角度来出发,是想化用成语,借此来表达下自己对冬奥会的情感。生活中,我们化用成语的时候很多,而且,有时候真正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说,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是比较造成小撒这种做法的。毕竟,这些成人都懂,也会为小撒的行为点赞。

不过,如果从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二年级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孩子,这就得另当别论了。

先来说节目,基本上看的以小学生为止,而且一二年级的孩子,对生字词还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就更别说成语了。

如果说当时小撒顺带解释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并且呢,将自己写的叹字用双引号圈出来,再在旁边将正确的炭字写出来,对全国小朋友稍作解释。这样呢,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明白。

我们都知道,学校要求孩子看开学第一课,基本上都会让写写观后感。而想写出独特的观后感,很多孩子就需要边看边记。

如果说,有一部分孩子看到了小撒这段话,也把雪中送叹这条词语记了下来。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而且影响也很不好。

我们都知道,孩子对第一印象特别深刻,生字词更是如此,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是个错字,那么多半会一直错下去,很难纠正。即便当时纠正过来,过一段时间再写,还是会写第一印象接触到的生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考试时,一些生字词一直错,甚至已经写了几十遍了,家长听写老师听写,然尔到了孩子自己写时,依然错。如果你追问一遍,这个生字哪里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什么?

孩子回答地非常666,可就是独自无意识写时,就出错!

所以,对于生字词而言,第一印象,第一感觉非常重要。

教育孩子时,请规范使用生字和成语。否则,影响其一生!


说文写作


对于这种做法我个人比较反感,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无伤大雅。

我一直认为应该给学生正宗的、规范的教育,而不要随意篡改。小撒的这个举动主要目的是为了给2022年冬奥会加油,但是有可能会误导部分小学生,尤其是开学第一课这么重要的场合。生活中也有很多商场、商品、电视节目改编成语,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的。例如,理发店:我型我塑——我行我素, 蚊香:默默无蚊——默默无闻,其乐无穷——骑乐无穷 (摩托车) ,刻不容缓——咳不容缓 (咳嗽药) ,食全食美——十全十美 (零食品)。这样的乱改真的会影响小学生,尤其是当这些广告在电视上循环播放时。



因此老李认为:大家都要好好说话,不要随便篡改成语及典故,虽然这样看起来很高级,但是我觉得很拙劣。

那么老李为什么又说此类篡改无伤大雅呢?只要学校教育跟得上,老师交给了学生正确的成语,学生就不会被误导了。所以,学校老师们一定要坚守底线,如果连我们都滥用成语了,那守护传统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没有了。


物理老师老李


昨晚老师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看,还要写观后感,十多分钟的垃圾培训广告让孩子看得一头雾水,给孩子减负完全是喊口号,空话!多少孩子小学阶段就学成了近视眼,孩子们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兴趣班,这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吗?不甘落后的家长们更是积极踊跃,报班少了觉得对不起孩子,报班便宜了更是在同事朋友间没排面,数万的报名费,眼不眨下就能拿出来,弱弱的问一句你们家里都有矿是吗?无脑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你知道吗?节目过程中成龙大哥滔滔不绝的给孩子们讲他是如何拍戏受伤挣钱成功的!完全的正能量,绝口不提,他是怎么混黑,玩女明星,把孩子培养吸毒的!小学的第一课就让孩子们听这种人逼逼?中国就没有个科学家能请出来说上两句的?起码让孩子知道榜样大概是什么样吧?一个六岁的孩子,培养他正确的人生关,自强,自立,纯真,干净!知道尊老爱幼 知道关心他人,知道感恩才会幸福!还孩子们健康快乐的童年吧!


小鱼游水3


撒老师在开学第一课当中还有这么一段儿?原本是“雪中送炭”的成语,他在节目中用成“雪中送【叹】?

我还真没注意,希望我的孩子没注意到~

估计您的孩子也在看开学第一课吧?(据说这是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好多学校都下了正式的通知,要求学生们必须准时观看)我希望您的孩子那一刻也没注意到最好。

为什么这么说?您听我说说,我女儿最近发生的一件真事儿,就都明白了。

那天我女儿在写作文,需要用到十全十美这个词儿。我女儿拿不准这个词怎么写,就先在草稿纸上写出来,让姥姥姥爷帮着看。

您知道她写的是哪四个字吗?【食全食美】!

最离谱的是,您知道姥姥姥爷怎么回答吗?他们两个人都说对!因为北京卫视有一档节目,是美食节目,节目的名字就叫这个,他们看习惯了,就觉得这是对的!

好在我当时在房间,听到后,及时走了出来,把这个错误给指出来了,要不还真不知道要闹多大笑话呢。

大人都容易混淆,更别说孩子了。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

他不知道大人是在“化用”,还是这个成语就是这样的,搞不好以后考试写字的时候就直接这么写了,得分肯定受影响。



不过这就是电视节目,小撒老师的这个说法也就是一闪而过。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才是对孩子们影响最大,最容易误导孩子的。

比如,我家门口有家服装店叫【衣衣不舍】,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让孩子记住,真正的成语用词应该是“依依不舍”......

没办法,家里有个上学的孩子,得考试啊,家长真的得多花好多心思。有同感的,请点赞哦。

欢迎您关注我,育儿路上,咱们多多交流,好吗?


小公主变形计


说实在的,《开学第一课》哪里是给孩子看的节目,完全是一个娱乐节目呀,15分钟的广告,一堆小鲜肉唱了几首有的没的的歌。然后讲了非遗,讲了飞机,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没啥用处。

我原本以为《开学第一课》会把语文课本的第一课作为一个公开课的形式,给孩子们讲一讲,毕竟现在全国统一了语文课本。

孩子从七点半就开始等着看节目,不停的在倒计时,期待着这一刻的开始,结果看了15分钟的广告,更打脸的是说好不补课的全是补课软件的广告。

我还想说某位大哥第一个出场,然而他作为一个家长非常的不合格的,儿子吸毒,私生女沦落街头,这哪里是一个合格家长的代表,为什么会让他出来讲话。

所以说任务是拍一张照片,拍好之后,我们家大宝也完全对这些鲜肉没兴趣,直接就走开了,我也没叫住他,因为我也觉得这个内容没有任何的意义。


小兽妈妈


《开学第一课》从2008年开播至今也有10年了,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每次播放都会有很多家长和学生观看,每年主题都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自然不同。今年开学之际,以主题为:创造向未来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准时在央视电视台播出。


其实不管是何炅的“胜胜”还是撒贝宁“雪中送叹”,都是为了冬奥会的吉祥物征集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对于撒贝宁的“雪中送叹”引起了很多人质疑,这样是否会给小学低年级学生造成误导?


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定误导,因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撒贝宁所写的“雪中送叹”的真正含义,而小学生刚接触词语,对生字词还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更别说成语啦,很多小学生也许之前还不知道“雪中送炭”这个成语,但是通过撒贝宁这段话知道了并且记住了,那对以后肯定是误导。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对人对事第一印象都特别深刻,如果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是错误的字词,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很难纠正过来,这也是人为什么会在同样的错误上多次犯错的原因之一了。


现在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过于依赖,很少动手写字,偶尔提笔写字的时候对于很多字、词、成语都拿捏不准,而在央视电视上撒贝宁用“雪中送叹”很有可能会造成大家认为是对的,所以给小学生看的节目,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不要随意改成语以及典故。


决胜网


我来说说我的个人感受。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特别信奉老师教给他们的那一套。比如说我们生活在江南,经常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但是,按照规范学的孩子,他立马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同,并给我纠正。毫不留情面。

小撒在节目中为了幽默的效果,用了雪中送叹,其实并没有什么妨碍,毕竟这不是语文课,小学生也不会被他所误导。真要是哪位小学生他记住了小撒老师 所写的字,说明这是个有心的孩子,他不会记不住学校里教的字。而那些连学校里教的字都记不住的孩子,大概也不会留意小撒的字。因为这个而担心误导,多虑了。


苏小妮


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文化都是从生活经历中总结或演变过来的,我们还在继续,知识还在不同的演化,出现了很多新的词语,对于过去的词语看似不合理的利用,其实也有了它新的含义,给人们新的信息,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否认与拒绝以前的词语,各有各的用武之地。有人说这样会使学生对词语记忆产生混淆,我不这么认为。反而能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认真的去辨别这对‘’孪生‘’兄弟的模样和性格,反而印象会深刻,使用率会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