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CEED捷德奥特曼


有一种语言叫梵语,是印度当时的主要语言。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出的,所以当时的很多佛经都是用梵语写的,梵语也就成了佛教徒们的必修课。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隋唐时期梵语是印度的主要语言,到了近代以后用的人才慢慢变少,现在印度还会梵语的只剩下几万人了。当时从印度传出的佛教基本也都是由梵语编写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想要看懂佛经,首先就得学习梵语把它翻译成本国语言。

而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又认为,念佛经必须得用梵语念才行,所以学习梵语的教徒很多,尤其是高僧们基本都会。对唐僧来说梵语是小意思。

唐僧一路所经过的国家中,除了目的地印度所用的语言是大唐不同,西域的其他国家受到大唐的影响非常深,沟通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都能听懂。

所以对唐僧来说,一路上语言是没有障碍的。


漂浮菌


因为唐僧懂外语啊,这个回答够简单粗暴吧!

第一,唐僧的梵文好到什么程度?

西游记里面把唐三藏描述成了苦命的江流儿的故事,实际上真实的唐玄奘出生官宦之家,二哥就是和尚,唐玄奘从小亲近佛法,15岁就剃度出家,到27岁前往印度取经的时候,已经是一名精通梵文的大和尚了。唐玄奘的梵文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念梵文和念汉语一样熟练,梵文经典随口就用汉语翻译出来,由别人记录下来,不需要润色,就文采斐然!

第二,唐僧取经,是“偷渡”出境的!

唐朝初年,出国制度非常严格,玄奘出国的申请是被驳回的。627年,玄奘趁长安闹饥荒,天下大乱的时候,私自离开长安,偷偷离开唐朝国境,走的路线是从甘肃的天水,武威,瓜州一路西行,好几次差点被官兵抓住。历经艰险出境来到了高昌国。幸运的是高昌国王信奉佛教,听说玄奘要去天竺取经,给他配备了四个和尚,还有随从和马队,后来过雪山的时候,还有随从和两个和尚不幸遇难。一年之后玄奘团队来到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印度高僧戒贤大师坐下学习佛法17年,最后多次和印度僧人辩经获胜,可见其对梵文和佛经的熟悉程度。公元641年,玄奘团队携带657部经书,150粒舍利子和7尊佛像回到大唐。这时候唐太宗才知道有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专门在皇宫内建了一座寺庙,专门让唐玄奘团队翻译佛经。

第三,《心经》是观世音菩萨传授给唐玄奘的护法至宝。

《心经》是在中国传播最广泛的佛经之一,大家一定会发现它和其他佛经不一样,别的佛经开头一般是:如是我闻。表示这是在转述当年世尊说法,这是释迦摩尼的表弟阿难尊者转述时的特点,阿难尊者有过耳不忘的超级记忆力,大部分佛经都是由他背诵出来,再由其他人记录整理的。但是《心经》没有这个格式,上来就是:观自在菩萨。传说唐玄奘在取经途中历经艰险,后来观世音菩萨传授给他这部《心经》,保他一路逢凶化吉,到达西天。而观自在菩萨,众所周知,就是观世音菩萨。

唐玄奘除了高质量的翻译了大量佛经之外,还留下了一部介绍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我们研究西域各国古代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所以,玄奘法师入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文化名人,也是实至名归的了。


铁锤文史


唐僧的原型是玄奘,玄奘写了本书《大唐西域记》,里面详细记述了他这趟西行的见闻。

在唐以前,中国到印度这条路,已经是贯通的了,并且在玄奘之前,也有过去印度取经的事(比如东晋的法显,玄奘极有可能就是受法显《佛国记》的感召,而萌发去印度取经的冲动),所以,这就至少打下了语言的一个硬件基础,即:

1、沿途有通晓两国语言的商贾、客旅等;在《汉书》的地理志上,就记载了一条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这就表明,到印度的沿路上,已经有不少我国商贾的身影(当时的主要路线是这样的:中国——东南亚——印度)。

另外,在唐以前,印度本身也有一些僧人、商人、使者来到中国。达摩东渡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

2、另一个条件是,大唐本身是一个开放型的国家,当时在国内已经是各国人等杂处,这个又提供了另一个语言基础;

3、第三个条件是,玄奘走的路线,沿途的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大部分就是上座部的佛教,不管是在语言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上都拉近了。

4、玄奘本身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

玄奘在国内时应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梵文基础,到了印度,更加系统学习,印度各派的学说,包括医学、数学、工艺等,都有涉略,他在印度待了将近20年。


万亩福田


为什么去印度取经的玄奘能听懂本地语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现代历史学界对玄奘身份的定义时,会经常将他定义成一个翻译家,也就是说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大翻译官。

中国古代会外语的人也很多

其实中国最早出现翻译的年代非常久远。早在周朝时,就有关于翻译的记载了。古籍《册府元龟》里记载:

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意思是周公摄政的时候,越裳国派了三个口译员(象胥)来朝贡,并且说因为路途太远,山川阻隔,所以派三个翻译官,一个传一个地翻译,翻译三次才能翻译成周公能听懂的语言,完成朝贡的使命。这就是儒家经典《尚书》里“重译献雉”的典故。

周公时代就有翻译的记载了,真正出现翻译一定更早

而到了秦汉时代就有了“九译令”、“译令官”等专职翻译官,后来历朝历代官方也都会招募培养专职的翻译人员。所以翻译在古代中国也并不是一个特别稀罕的职业。

玄奘也是外语大神

而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国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代,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长安,是一个按现代标准都非常国际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会接触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国人。而且玄奘是个僧人,需要大量学习佛教经典,而最早的佛经其实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所以玄奘在学习时能接触到一些原文经典,甚至学习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所以玄奘会一些外语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了。

(玄奘取经图

有史书记载,玄奘早年就曾经跟随来华的西域僧人学习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么玄奘所学习的应该就不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还会有一些西域国家的语言。而玄奘西行之后,也曾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达印度的时候,梵语应该已经说的非常流利了。

看看这些唐俑就知道当时的长安有多国际化

印度尽管语言非常复杂,每个地区都不一样,但玄奘所接触的主要是僧人,而是僧人都会学习佛教经典,所以有些造诣的佛教僧人也都会说梵文。当时的梵文在印度的佛教僧人里差不多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是大家都会说的,所以玄奘都能听懂,而且不需要学习太多种语言。

玄奘西行路线,先到西域学梵文,然后才到印度


而到达印度之后,有了语言环境,玄奘的梵文水平自然还会突飞猛进,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更多。玄奘西行总共历时17年,这么长时间,而且以玄奘法师的高智商,在他回国时,其梵文水平达到母语水平估计没有任何问题了。所以玄奘回国之后,为中原佛教翻译了大量梵文佛教经典,对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被后世视为杰出的翻译家。


桃花石杂谈



玄奘精通三种语言,母语汉语是其一,另外两种是梵语和波斯语。

唐僧生活的时代,盛唐,这么说吧,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开放得多得多,各地外商如云,长安街头更是如此。

当时的外国人多到什么程度呢,说两个有历史记载作为依据事例的来旁证一下——武则天的贴身侍卫中,有外国人;当时的外国人进入朝廷官僚系统是不需要改籍的,有记载的纪录是四品。这里说的外国人,是统称,不仅有日本人、朝鲜人,也有中亚、南亚人。


在如此开放的大环境下,学习一两门外语是有语言环境的。而当时的佛教经典还不多,僧侣有学习外语的需求。一心立志要前往天竺的玄奘,早在动身前十几年就开始刻意做语言方面的准备。

为什么是梵语和波斯语呢?梵语自不必说,佛教源地的语言,掌握第一手佛经资料所必须;波斯语则是因为从中国去天竺,必经波斯,且波斯在当时也是信仰佛教,许多佛教经典是经由梵语翻译成波斯语再翻译成汉语而来的(避免二次翻译的错讹也是玄奘一定要去亲自天竺取经的最主要原因),也有波斯人为中国的佛教经典翻译做出过极大(对的,极大,不逊于玄奘、鉴真的那种大)贡献。

玄奘在语言上的天赋被他的佛学光环掩盖了。玄奘取回佛经之后是亲自组织经书翻译校勘的,玄奘在天竺各大寺庙(虽然当时佛教在次大陆已经开始呈现颓势,那烂陀几乎也真的“烂”了,但还是有许多信众教徒)里开坛数年之久。玄奘精通波斯语的程度不好说,但梵语之于玄奘,几乎等同于母语无二。


止0X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趣,唐僧也就是唐三藏、唐玄奘,下面咱们就以他的玄奘法名称呼吧。唐玄奘去古印度取经肯定要会古印度语,而且还要精通梵文,才能翻译准确。我们现在看到唐玄奘的简介的时写到他是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所以他的梵文必定是精通的。那么他的梵文在哪里学的,怎么学的呢?

史书上记载说唐玄奘十岁就入寺学《法华经》、《维摩经》等经书。同年就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跟随景法师学《涅槃经》和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一直学了六年。后来在四川学习《阿毗昙论》《发智论》,大概有四五年之久。后来又到益州、成都遍访名师学佛法。这个时候的唐玄奘的佛法造诣已经很高了,开始讲经说法。

虽然他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的见解都很高,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后来又到相州学习《杂心论》,再到赵州学习《成实论》,回长安学习《俱舍论》。之后又研究《涅槃经》、《成实经》、《毗昙》、《摄论》、《俱舍论》。但是他发现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所以这个时候的唐玄奘开始萌生了去佛国印度取经的想法。那么这个时候唐玄奘的梵文怎么样呢?其实玄奘法师在长安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梵语了。在唐以前,大都是西域及印度地区的高僧来汉地讲授佛法,顺带翻译从他们家乡带来的佛经.史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东汉明帝,从天竺求法,建白马寺.来的两位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就是古印度人.他们之前肯定也不会汉语,但是一到汉地,自然会去学习,不然也无法翻译经典.而且对于禅定有成,且有神通的修行人,学习一门语言实在不算什么困难的事.后来陆续来的印度高僧也有不少,基于翻译佛经的需要,自然会有人去学习印度语。

所以,在唐以前的中国,寺庙中学习梵文应当是一种潮流.就像今天的中国学生学习英文一样.这样看来,玄奘大师通梵语自然不是什么很令人惊奇的事情.当然玄奘取经时的印度的方言很多,这就不是大师之前能学会的。

据说唐玄奘主要的古印度语是在西行的路上跟丝绸之路的商旅学的,之后到了天竺就遍访西域的高僧学习经藏,通过学习经文的同时也向他们学习了梵文。因为他在中国的时候就有梵文的底子,再加上在古印度的学习就更加精通了。所以玄奘取回的大批佛经,都是梵文版的.他主持了对这批经典的翻译,其中最庞大的要数600卷,百万字的大般若经.


怪谭先生


首先,玄奘在前往印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梵语。梵语是当时印度上层社会的主要交流语言,玄奘可以与他们无障碍交流。

其次,梵语对印度各地方语言都有很大影响,掌握梵语之后再学习地方语言难度就会小得多。玄奘在印度游历的时间非常长,以玄奘本人的天资足够掌握这些地方的语言了。大唐西域记当中,玄奘在记录各国情况的时候,也把语言的分布和差别进行了记录。根据他的记载,北印度地区的当地语言与梵语的差异比较小,沟通起来障碍不大。南印度地区的语言差异则比较大,玄奘往往用粗、恶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些地方的语言。能够观察到语言的差异,说明玄奘对于印度语言的掌握已经非常精深了。

最后,对于某些短暂停留的国家,玄奘是可以依赖向导和翻译的。翻译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将翻译称为通事,这主要是受雇于政府的。商人在通商的过程当中需要掌握多种语言,某些中间商在商务活动中会充当兼职翻译。玄奘与高昌国王麴文泰结拜兄弟,取经活动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麴文泰为他配备了一个庞大的取经后勤团队,自然就有翻译人才。


用户4325101516


这个问题,作为在历史方面有独特见解的小编来与你分析唐僧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唐僧出生在河南许昌的一个陈姓家庭。他从小佛学,十三岁在洛阳出家,十九岁开始了佛学的游学经历。在游学的过程中,拜十三位高僧为师,广学佛学。并结识了一些从印度那烂陀寺来到中国的高僧,跟他们成为了朋友。正是在这些印度高僧的帮助下,唐僧掌握了印度的基本语言和佛经的语言。

公元627年八月,唐僧决心西行,到印度学佛取经。他历经新疆、西域各国,到达北印度。然后,离开北印度,历经十多个国家,于公元631年八月,到达印度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那烂陀寺高僧戒贤听说唐僧到达,特派四位方丈、二百多僧人;一千多施主迎接唐僧进寺。

唐僧在这里学习了五年。在这里,他一边学习佛经;一边学习婆罗门经及梵书,努力学习印度的语言。可以说,在那烂陀寺的五年期间,是唐僧学习印度语言的基本阶段,也为他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僧以他的聪明和智慧,以及超人的努力学习,终于掌握了印度语言,并成功地成为了翻译了印度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半夜子时,一代高僧玄奘法师在玉华宫寺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唐高宗为此罢朝数日,五百里执拂者不计其数。


老姜聪蒜


大唐时国力十分强盛,政治与文化环境繁荣且开明,因此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中国通商留学和传教,其中不乏天竺的僧侣客商。所以说那时的人们,有精通外语的,一点都不稀奇。

首先:唐僧西行之前应该跟着一些天竺的高僧学习过外语,而后又取经经过西域这些国家,将外语学以致用,所以越来越精通,除去梵文,唐僧还应该精通一些西域小国的语种,毕竟游历西域近二十年,唐僧又如此的聪慧,听的多了自己也就会了。

再者,取经也算是一种文化交流吧,堂堂的大唐帝国派出去的人,如果不通所去国家的语言,一出国门就两眼一抹黑,也太不像话了。大唐帝国既然选中玄奘,除去精通佛法之外,肯定也精通外语了。

最后: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如来的弟子,如来是天竺人,他的徒弟自然会天竺话了。

PS:佛法高深,枯涩深奥,取经过程中少不了讲经说法,与高僧辩论,如果玄奘不精通天竺语言,唐太宗给他派一个专职翻译,先假设这翻译从一般角度看水平很高,如果能将精妙玄微又博大精深的佛语通通不失其义的翻译出来,那么这个翻译比玄奘还牛。

随便写写,说这么多,其实都是推论,推论不能证明事实。而事实就是,唐僧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翻译家!


春满花甦


大唐贞观元年,玄奘出发去取经。可是当时因为唐朝刚刚立国,国家并没有开放,而是闭关。玄奘是偷渡出境的。就好比我们的49年,刚刚建国,正在抓间谍,巩固国家政权。

但是玄奘并不是临时起意就出发的,他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包括学外语,包括找向导。所以语言上是有准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