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渊决定起兵造反,是因为儿子李世民的大力劝谏吗?

反恐金鹰


很多正史记载李渊起兵造反,正是李世民劝谏的。

李世民劝李渊起兵一事,详情如下: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残暴,朝政崩坏,民不聊生,叛乱四起。一时间,天下群盗蜂起,攻城略地,各自称王称霸。虽然隋炀帝派大军征讨叛逆,但天下苦隋已久,除之不尽,成了燎原之势,愈演愈烈,烽火燃遍九州。

唐国公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镇守在太原晋阳,奉命讨伐叛乱。李渊之子李世民,志向远大,见天下群雄并起,知隋朝气数已尽,有意起兵自立,成就宏图霸业,于是求贤若渴,招纳人才。

晋阳有隋炀帝的行宫,李渊为正宫监,裴寂为副宫监。裴寂与李渊二人交情深厚,日夜一起宴饮欢谈。裴寂常常将晋阳宫的宫女献给李渊侍寝,李渊也欣然接受。

晋阳令刘文静察到李渊胸怀大志,便与李渊深交;又见到了李世民,更觉得不凡。刘文静与裴寂交情比较好,他对裴寂说:“唐国公之子李世民,不是普通人,豁达神武,是汉高祖刘邦、魏太祖曹操那样地人,大概会承受天命。”裴寂不以为然。

刘文静与李密有姻亲关系,李密起兵反隋后,他受到牵连被关进监狱。李世民在身边找不到能谋划大事的人,听说刘文静有谋略,于是私自去看望他。

刘文静大喜,慷慨陈词,对李世民说:“天下大乱,群盗蜂起,须真命天子取而用之。如今汾河、晋阳一带避乱的人都在,我向来知道其中的豪杰,若振臂高呼,应者十万之众,在加上唐公掌管的几万士兵,一声令下,谁不愿从?然后鸣鼓征伐,占据长安,以震慑天下,王业就成了!”

李世民听完,笑着说:“你说的正合我意。”于是释放刘文静,暗地里招纳他为座上宾。

李世民与刘文静谋划起兵,他指使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诏书,以讨伐辽东为名,征民为兵,人心惶惶。他们担心刘渊不同意,于是打算先拉拢裴寂。

李世民故意让人在赌局中输给裴寂几百万钱,然后将谋划告诉了裴寂,并且又让刘文静威胁裴寂说:“你献晋阳宫女给唐国公侍寝,被发现了就是死罪,怎么能连累唐国公呢?”

裴寂恐惧,答应劝李渊起兵。刘文静又威胁裴寂说:“你作为晋阳宫宫监,却让晋阳宫的宫女给唐公侍寝,你犯了死罪就算了,连累了唐公怎么办?”裴寂感到害怕,于是劝李渊起兵。

裴寂和李渊对饮,酒酣时,将李世民的谋划说了出来,并劝说道:“当今群盗蜂起,城外即战场,就算想保全忠贞名节,但也难逃一死。如果举兵起义,不但能免祸,还能成就功业。”李渊闻言,认同裴寂的计策。

李世民委托刘文静、长孙顺德等人以讨伐叛贼刘武周为名,招募兵士。这时,太原留守的官员王威、高君雅怀疑有变,打算杀死李渊。刘文静与刘政会便先状告王威、高君雅谋反,于是将此二人擒下。李渊由此起兵。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檐雨阶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也是最重要的政变之一。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政变直接决定了唐高祖李渊的继承人,更影响了新生的唐朝的命运。无数戏曲小说演义都极力渲染这场政变的凶险和突然。那么为什么这场政变的胜利者是秦王李世民呢?


从历史局势来看,玄武门政变只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集团和秦王李世民集团长期政治斗争的激化。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长期的政治斗争中,李世民已经落了下风。建成元吉依仗着李渊的宠幸逐渐联结外戚、扩充实力,并对李世民秦王府的人才开展了大清洗和排斥,武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文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在清洗之列。

反映玄武门之变的连环画作品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高祖李渊决定召集群臣,勘问李世民和建成元吉之间的是非曲直。后世史书在记载这是因为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建成元吉的恶行,这恐怕是在李世民授意下的诬陷。实际上,武德晚期李渊已经全面倒向建成元吉,当时的情况对李世民是岌岌可危。所以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李世民和少数党羽在最后关头的一次冒险。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指出,唐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几次政变包括李世民袭杀建成元吉、张柬之剪除张易之兄弟、李重俊剪除武三思、李隆基剪除韦后,成败的关键都在于是否夺取了玄武门,而夺取玄武门的一个关键则是能否发动玄武门外驻守的宫廷禁军。

陈寅恪先生像


陈寅恪先生在法国巴黎图书馆发现了当时玄武门禁军中的军官常何的墓碑,依据碑文提出,常何原本是建成元吉的旧部,后秘密投靠了秦王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发动的当天,正是他率兵屯守玄武门,故而建成没有防备,才得以被李世民埋伏而殒命。


由此可见,玄武门之变胜败的关键在于李世民等人伏击的出其不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建成元吉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防备。李渊原定要在玄武门内之西的海池临湖殿审问诸子,而建成元吉则是从东宫出发沿宫城北墙往西进入玄武门,所以玄武门成为了政变的关键。

李世民像


李世民一行人进入玄武门准备伏击时确实没有遭到禁军的拦阻干预,陈寅恪认为是常何的功劳,也有可能是建国之初,规矩不严,李世民和建成元吉等人都习惯于乘马携带弓箭战刀,随意出入大内,禁军司空见惯,并没有防备。而建成元吉毫无警惕,连随从也没带就一同骑马前往临湖殿,结果进入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的伏击圈,寡不敌众才被杀,历史由此改写。


参考文献

《旧唐书》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历史研习社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他势力也趁乱起兵,说好听点是反抗暴政,实际上是想浑水摸鱼,弄个皇帝当当。

其中就包括唐国公李渊,大业十二年上任的太原留守。

其实,最早想趁浑水摸鱼的不是李渊,而是他的次子李世民,但起兵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他爹又是国家干部,犹豫了又犹豫,他还是不敢说。

自己不敢说,就找个人代劳吧。

李世民找的这个人叫裴寂,当时是晋阳宫副监。

晋阳宫始建于东魏,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在晋阳的天龙山建的避暑山庄,隋文帝杨坚进行过大规模扩建,隋炀帝杨广上台后,任命了两名管理人员,一个正监一个副监,但正监只是挂名,基本上不管事,实际负责人,是副监裴寂。

图1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裴寂,山西临猗人,出身于显赫的河东裴氏家族,这个家族,被誉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望族,仅在史书上留下大名的高级官员,就有六百多人,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作为这个显赫家族的一员,裴寂却有点时运不济,自幼丧父,靠兄长抚养,虽然十四岁就成为州主簿,之后又担任过左亲卫、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等官职,但在自以为才华盖世的他眼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芝麻官。

当上晋阳宫副监的时候,裴寂四十岁了(有说四十三岁),如果再无上升通道,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就在他无比郁闷时,命中的贵人出现了,这个贵人,就是李渊。

当然了,他并不知道这位太原留守,就是他命中的贵人,但当李渊主动他约酒,他自然要给面子。

接触几次之后,两人竟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盆友,李渊还很佩服他的才华,经常与他彻夜长谈。

甚至有人说,“眉目清秀,姿容俊伟”的裴寂,是李渊的基友。

在李世民看来,裴寂与老爸是不是基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助他把老爸拉下水,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图2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

知子莫若父,李渊好色,而此时此刻的裴寂,手中就有这样的资源,具备使美人计的绝佳条——晋阳宫里养着很多宫女,是专门为皇帝避暑准备的。

有人要说了,李世民你特么胆子也太大了,那是皇帝的女人,你也敢打主意?

有什么不敢的,不是皇帝的女人,他还不会打这样的主意呢!

可是,如何才能让裴寂把皇帝的女人,送到老爸的床上呢?

李世民了解到,裴寂爱财,经常参加各种赌局,于是他把龙山县令高斌廉叫来,交给他一笔巨款,吩咐他说,你请裴寂来玩牌,把这些钱故意输给他,高斌廉自然照办。

从来没赢过这么多钱,裴寂高兴得差点找不着北,当他知道这些钱是李世民的,便什么都明白了,只是不明白他需要他具体做什么。

李世民说,很简单,你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裴寂便选了两个最好看的宫女,把她们送到李渊床上,侍候得他相当舒服,然后明确告诉李渊,这两个女子,不是一般的女子,是皇帝的女人,皇帝若知道你睡了他的女人……这是灭九族的大罪哦!

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现在你已经为了。

图3 隋朝疆域

李渊起初很困惑,我可以理解为,你这是想害我吗?咱们可是好盆友啊,你害我,没道理哦。

裴寂说不是我送的,是你家老二叫我送的,他已暗中招兵买马,想干一番大事,又怕你不同意,就想了这个办法。

这是逼老子上梁山啊,李渊明白了,说,我儿既然已经决定了,就这么办吧。

皇帝命他照管女人,他却把皇帝的女人送给别的男人,难道就不怕东窗事发后,小命不保?他当然怕,但与可能的远大前程相比,他觉得值得一搏。

李渊起兵后,裴寂干脆把五百宫女,全都献给了他,同时献给李渊的,还有晋阳宫中的九万斛粮草,以及五万段杂彩,和四十万领甲胄——你拿着这些,打仗去吧!

与五百美女相比,那些粮草和武器对于李渊的意义,当然更大,这可是对他的革命工作,实打实的支持,说它是雪中送炭,一点也不为过。

后来,李渊攻占长安,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任命裴寂为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

李渊登基后,裴寂“因功”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唐朝首任宰相。

除了官职和赏赐,李渊每天还赐给他御膳,以示特殊恩宠,他都不用在家吃饭了,光伙食费,就能省一大笔。

上朝的时候,李渊还必请裴寂同坐。

这是其他大臣,做梦也得不到的待遇。

李渊还给了他一项特权,那就是允许他自行铸钱,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可以自己开印刷厂印钞票,想印多少印多少!

图4 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裴寂做梦也没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渊退位,接班后的李世民,对他的态度,来了个大逆转。

实际上,李世民继位之初,对待裴寂的态度,并不比他爹差,因为没有裴寂,就没有他爹的今天,没有他爹的今天,当然就没有他的今天,他也不能忘恩负义。

可惜,李世民未将这种恩宠进行到底,仅仅两年后的贞观三年,他就让这个大“恩人”,尝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滋味。

据《旧唐书·裴寂传》,让裴寂尝到这种滋味的,是一个叫法雅的和尚。

这个和尚,最初以恩宠出入两宫,后来被禁止,于是“法雅怨望,出妖言,伏法”。

至于是什么妖言,《旧唐书》却未记载,只是接着说,兵部尚书杜如晦一查,法雅说裴寂“知其言”——我说的那些,裴寂都知道。

裴寂大呼冤枉,我根本不知道他说了什么妖言,法雅却一口咬定他知道。

李世民宁愿相信那个妖僧,也不愿相信这个大恩人了,裴寂于是“坐事免官”,食邑被削掉一半,让他滚回老家。

图5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很让人怀疑,那个和尚,是不是李世民设的套——如果他安心整裴寂,确实很有可能,不然为嘛那和尚别的人不咬,偏偏咬裴寂呢!

裴寂可怜巴巴地请求住在京师,李世民却一声冷笑,连讽刺带挖苦:

“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

大意是说,其实你本事一般,打仗不行,干其他工作也不行,武德时太上皇让你搞搞政法,你也搞得一团糟,导致地方官胡乱施政,你的功劳和才学,根本配不上你拥有的地位,你位居第一,其他大臣望尘莫及,完全拜太上皇所赐,我看在过去的情分上,不想要你老命,而让你回老家颐养天年,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裴寂只得灰溜溜地滚回老家。

图6 唐太宗李世民书法《晋祠铭》

他眼前浮现出一种生活用具,那玩意儿叫夜壶,我不过是一只夜壶,他想。

对于今天的结局,裴寂是有“预感”的,早在武德六年,李渊擢升他为尚书左仆射时,他就请求退休,还提醒李渊说,当初起兵太原时,咱俩可是说好的,天下平定后你就让我辞职归田,如今四海太平,请陛下兑现诺言,李渊却像挽留心爱的女人那样极力挽留,以至于老泪纵横,“你不能走,我不要你走,我要和你白头到老”,裴寂无奈,只得继续呆下去。

这一呆,果然呆出了问题。

岂止是这把唐朝“夜壶”,其实很多人的命运,都掌握着别人手里,要想“命运由自己掌握”,除非一开始就别上那船,一旦上了那船,想下去就难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


历史大学堂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李渊起兵造反,其儿子李世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要说李渊没有造反的心思,唬鬼也不相信。史书上之所以强调李世民在起义中的作用,只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其登基称帝的合法性进行衬托而已。

那么,说李渊造反出于本心,就来分析李渊的家族历程。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是关陇门阀的代表人物。其祖父李虎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五世孙,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封爵陇西郡公、北周时期追封唐国公。其父李昺承袭为陇西郡公、北周时期加封唐国公,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其母独孤氏是独孤信第四女,独孤信为西魏、北周时期重要将领,八柱国之一。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隋文帝对李渊也非常垂爱。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历任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先后做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后又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李渊广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炀帝的猜疑。

李渊避祸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右骁卫将军。后来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面对各路反隋的队伍蜂拥四起,隋炀帝杨广被困江都,作为拥兵一方,拥有抱负的李渊怎么可能没有逐鹿天下的野心呢。只不过这家伙隐藏的太深了,大家也被李世民所说的蒙骗了。


安定郡小书生


李渊反隋建立唐朝,是当时形势所迫,即有社会条件和突发事件的推动,也是集团内部的创业渴望和紧急关头的应急抉择。李渊本身是主动因素,李世民起的只是推动作用。

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外甥,与隋炀帝杨广是姨表兄弟的关系。自幼得到杨家的庇护,成年后在隋朝可谓是官高爵显,按理说是没有理由反隋另开新朝的。问题出在隋炀帝身上。对外连年用兵,造成人口锐减,人民厌战;对内残暴统治,民不聊生,致使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江山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即使李渊不起而代之,也会有其他人挑起这个重担的。

李世民这时已经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正是初露锋芒,欲有所为的冲动期,当他看清天下大势,父亲只要敢做敢为,就能获得成功的大好机会,必然会推动父亲向美好目标前进的。

事实上,李渊也看得很清楚,他也在不露声色地等待机会并暗中做着准备。但是他的准备工作被隋炀帝布下眼线王威、高君雅二人发觉了。于是,这两人决定趁李渊到晋祠主持祈雨仪式的机会除掉李渊。但这事被晋阳乡乡长刘世龙知道了,消息很快传给李渊,李渊先下手以王、高二人勾结突厥的名义干掉了。

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以后,周边的突厥就来袭击隋朝,李渊带兵抵抗,屡吃败仗,以隋炀帝的性格,也必然要惩治李渊的。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当时社会上有“李氏当天下”的传言,已经引起隋炀帝的警觉,并且已经杀了不少姓李的文臣武将,在这当口,又有前两项事由,不拿李渊开刀才是怪事呢!

正是这些因素的挤兑,已经将李渊及家族逼上绝境了。李世民一再提醒父亲早做定夺,但李渊仍然在犹豫。李世民与部下刘文静设了个美人计,买通宫监裴寂请李渊在隋炀帝的晋阳宫与两个晋阳宫女喝酒,李渊喝醉后又被扶上床,与两个晋阳宫女混到了一起。李渊醒后一看,睡了隋炀帝的女人,罪责难逃,想不反也不行了。

就这样,公元617年李渊被迫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起兵反隋。李渊起兵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长安,废除了隋炀帝的帝位,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变相掌握了国家实权。翌年,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兵变杀死,李渊逼杨侑禅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唐朝建立。

别的皇帝开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李渊却只用了一年多点时间就达到了目的。在父子们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公元624年扫除了前朝残余和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为李世民开创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梅园布衣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亲戚关系。孤独信的三个女儿都贵为皇后。长女是北周宇文毓的明敬皇后,第四女是唐国公李昞(后追谥元皇帝)的元贞皇后,第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

元贞皇后生下李渊,文献皇后生下杨广。所以第一层关系,杨广称李渊表哥,俩人平辈;第二层关系,两人是儿女亲家;杨广的女儿杨氏嫁给李世民,是四妃之一,为其生下李恪、李愔两个儿子,这么论俩人还是平辈;还有第三层关系,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杨广的妃嫔,而王氏是同安长公主(李渊妹妹)的女儿。这么一论,李渊就成了杨广的舅舅,大了一辈!

一次杨广召见李渊,不巧李渊病了。杨广就问王氏:“你舅舅为什么还不来?”

王氏如实回答,说舅舅病了。

杨广恶狠狠说:“怎么不病死?”

可见杨广对李渊这个舅舅既忌惮,又不待见。

好了,说完关系了,该进行下面的正题了。

隋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这时群雄并起,主要有三支强大的起义军队伍,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在这个形式下,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渊受命的任务是,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成犄角之势,共同防御突厥。

阅历颇深的李渊深知,依据眼下的形势,自己不能掉以轻心,要早早做好各种应变措施。于是命令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进一步收罗壮士、谋士、死士,以扩充本集团的力量。投奔而来的人才八仙过海,各以各的方式,积极地为李渊集团效劳,出谋划策。其中,最得力的是李世民交接的二人,一是晋阳宫副监裴寂,一是晋阳县令刘文静。

裴寂既是李渊的直接下属,俩人还是故交。刘文静此人则有着非凡的观察力,能洞若观火,看出李渊志在天下,又看出李世民是非常之人,由是倾心相结。

隋炀帝认为李渊与王仁恭抵御突厥的进犯乏力,十分不满,遂派使者来要将他们押往江 都,这使得李渊大为恐惧,心说,到了炀帝的行在,还有好果子吃吗?

李世民看到这是一个好时机,与裴寂等开始劝李渊:“如今主上昏聩,国家动乱,为隋朝尽忠没有好处,本来是将佐们出战失利,却牵连到您,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早些定大计。况且晋阳军队兵强马壮,宫监积蓄的军资财物巨万,以此起兵,还怕不成功吗?为什么要受一个使者的监禁,坐等被杀戮呢?”李渊认为这话很对,就秘密布署准备。

正准备起兵举事时,恰好隋炀帝又派来使者传令赦免李渊和王仁恭,让他们官复原职。李渊眼前的危机解除了,一下子没有了压力。所以原来议定的起兵计划也就搁浅了。

一看张开了弓,箭还没有射出去,由于隋炀帝的一纸赦免文书,把李渊起兵的决心给浇灭了。李世民和刘文静心有不甘,他们决定再烧一把火。

刘文静的脑子开始转起来,从哪里打开李渊这个突破口呢?

他径直来到晋阳宫,催裴寂道:“您难道没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应劝说唐公即刻起义,怎能如此迟延。”

裴寂听后,没有马上表态,他在想着如何回答。

刘文静一看没有反应,又加重了一锤:“况且,你身为晋阳宫监,却让宫中的宫女侍奉唐公,你死也就罢了,为何要连累唐公呢?”

裴寂了这句话,大为恐惧,心想,在这里拿我一把?拿我的短处来要挟呀!

但来气归来气,还得表态不是?于是回答道:“我已督促李渊好几次了,让他早日发兵。”

刘文静这一句为何这么起作用呢?因为李渊的确上贼船了。

李渊留守太原,任晋阳宫宫监,而裴寂做为副监,二人关系莫逆,一日喝酒时,裴寂私自找了几个晋阳宫的宫女,来招待这位宫监大人。

一高兴,喝的有点多了,“酒为色媒人”吗,看到了这些侍女个个花似玉,不禁春心荡漾,如何还把持得住,一不留神,真睡了她们。那些都是北都皇上的宫女,睡了皇上的女人,一旦事发,后果可想而知。

这日,又是故伎重演,裴寂邀李渊到他那儿喝酒,又是宫女招待。喝的正高兴的时候,裴寂就将李世民等人的密谋,悉数告诉了李渊,李渊听后大惊。

裴寂说:“我之所以让宫女侍奉公,就是因为这事儿泄漏出去一定会被杀头的,而这一切是为了你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这件事。”

李世民这时也“恰巧”进来了,直截了当把窗户纸给捅破了。

李渊一看,“好啊,你们这是串通好了。”由于心里来气,自然不会同意他们的主张。

李世民一看事情泄露了,只好束手就擒。等绑了李世民后,李渊踌躇再三。又架不住众人的苦苦劝告,便说:“我爱护你,岂忍将你押送官府?”

李渊终于决定起兵。他自称大将军,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开始招募士兵;又伪造文书,调出宫监库物以为发兵之用。

有了装备,但孤掌难鸣呀。刘文静又献策说自己孤军,难免显得势单力薄,不如请求连结突厥为后援。李渊分析形势后认为,自己目前单独起兵,的确有些实力不足,便同意了此建议。

刘文静带俩随从轻车简从的来到突厥营地,游说始毕可汗道:“如今天下大乱,唐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皇室毁灭,故此起兵。唐公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最后和始毕可汗谈的出兵条件是“老百姓、土地都归李渊所拥有,金银财宝尽归于突厥。”(“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资治通鉴·隋纪八》 )

对始毕可汗而言,道义他是管不着的,但巨大的利益深深地打动了他,由此派出五百骑兵,相赠二千匹战马,跟随刘文静而去。

突厥兵来的正是时候,帮着向长安挺进的李渊,打垮了隋军的阻击。

李渊率军渡过黄河后,命刘文静领兵驻守潼关,以防东边来敌。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守将屈突通挥军来攻。刘文静与之苦战,用奇兵消灭其前锋部队。尚有数万兵马的屈突通,见战局不利,向洛阳转移。

刘文静出兵追击,生擒了屈突通。

至此,李渊的兵马再也没有阻隔,一路顺利的向长安城浩浩荡荡的进发了。

总评:在晋阳起兵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李渊是首鼠两端,出尔反尔。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设身处地为李渊想一下,一开始他到太原当留守时,已经是“唐国公”的遵位了,权倾一时。而如果一起兵造反,这些荣华富贵都成了过眼云烟,而且还要搭上身家性命。所以有些犹豫实属正常。此时他收罗天下壮士、谋士、死士,就是为了壮大自己集团的实力,不要遇到外部各路义军冲击时自己来不及应对。所以此时应该是为了自保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后来因为抵抗突厥不利,让隋炀帝派使者来要那他问罪。他非常清楚,此一去恐怕是凶多吉少,所以才产生造反的念头。但态度并不坚决。隋炀帝一纸赦免诏书,把他的反心直接给吹灭了。

李渊退缩了,但李世民和刘文静却不干了。随后想辙怎么逼迫李渊。于是拿李渊的短处做要挟。

你睡了皇帝的妃子,事情暴露以后你李渊还是难逃一死。谁让你把持不住,睡了不该睡的人呢?

这一来把李渊给逼入死角。

在逼迫李渊的同时,还给他壮壮胆,考虑到自身力量单薄,刘文静自告奋勇到突厥去借兵。就这样双管齐下,终于使李渊走上起兵造反的不归路。

但这一点其实是李渊一个硬伤。你的任务本来是防突厥,国内再乱也不能引狼入室才对,但他居然同意了刘文静的建议。由此可见,李渊也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之人。一旦

决定造反了,就破釜沉舟,也不怕将来历史如何评价了。还好,他没有变成第二个石敬瑭,否则,历史对大唐又要重新评价了。

从起兵开始,到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共用了一年时间,可谓是顺风顺水。如果李渊早知道革命的成功如此容易,他当年还会那么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的吗?

当然,这么顺利,李渊没有想到,李世民没有想到,就是刘文静也没有意料到吧。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江湖夜雨不关情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很多人都说隋朝末年杨广荒淫无度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天下大乱隋朝覆灭。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杨广想要转移国内矛盾,派遣大军攻打高丽想要把矛盾用战争转化掉。但由于种种问题导致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无果,损失惨重。这也加速了隋朝的矛盾爆发导致天下大乱。


关陇李家本来就是世家大族,而且隋朝勋贵之间都是沾亲带故的。 李渊和杨广之间也属于亲戚。而且李渊还贵为隋朝唐国公。

隋朝末年各地叛军都揭竿而起,李渊开始也是指挥军队平定叛军。但最后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李渊也开始为自己的后路考虑。在对待起义军的问题上不像之前的那么坚定评判了。而李世民身为李渊的儿子在看到隋朝已是昨日黄花了。开始起了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是当时的李世民无兵无权只能不停的蛊惑李渊造反。在加上当时李渊和北方突厥交战不利损失很大,李渊很害怕杨广会追究他的责任。这时李世民就劝李渊造反。大概意识就是天子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现在天下大乱隋朝也是朝不保夕了,再加上我们对突厥作战不利皇帝肯定会处罚我们。还不如顺势造反图谋将来呢。但李渊单子比较小。死活不肯造反,并且警告李世民不许再瞎说。



后来杨广虽然没有惩罚李渊但也对李渊好一顿斥责。大家都知道杨广喜欢经常到民间出游。有次杨广到晋阳出游,当地官员为了讨好杨广就献上了很多美女给杨广。杨广自然而然就收下了。但是走的时候有两个美女没有带走。还留在当地。后来李世民知道这个事情后就设计灌醉了李渊把这两个美女塞到了李渊的床上。李渊第二天起来都懵了。这可真是黄泥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李世民随即又劝李渊造反。大概意思就是现在你把杨广的女人都睡了。杨广还能饶了你吗?李渊听了李世民的话随即揭竿造反,号称“义军”。



后来李世民一路为李渊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之后李渊击败各地势力建立唐朝。所以李渊的造反可以说是李世民连劝带骗的成果。李渊也纯属被李世民逼到了绝路上。不造反也不成了。


小小小百科全书


怎么可能?这种事需要劝?李渊自己有兵有权有封地,很容易就让人有造反的想法,现在天下大乱,时机又成熟了,造反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人劝。

很多人看到郑少秋的《楚汉骄雄》,觉得刘邦是不愿意造反,不愿意打天下,不愿意杀项羽,是形势所迫和手下人怂恿的,实际上呢,如果刘邦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赢得天下?

你见过哪个做生意创业的人,不是自己有野心?不是自己想做事业?还能别人逼他创业?不存在的。

李渊也是一样,如果是李世民逼他的,说明李渊这人没野心没恒心没魄力,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事?

造反打天下,需要多大胆子才能做出来啊,这不是别人逼得出来劝得出来的的,要自己有野心,

作为一个军政集团的老大,如果没有驾驭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手底下那些骄兵悍将那么好驾驭?别说其他人了,李世民就很不好驾驭的,


南朝居士


“起兵造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肯定不是因为某一个两个突发事件,就能让李渊下定决心干这种事。但要说历史上根本没有“睡宫女”“李世民劝进”这两件事,全是李世民自己瞎编出来给自己贴金的,那也是矫枉过正信口开河,人类世界哪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的事。

李渊早就很有野心,这在《旧唐书》等以唐朝人自己集撰史料为主的史书里,都不怎么避讳的。旧书宇文士及传云:“……臣早奉龙颜,久存亲信,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势,后于汾阴宫,复尽丹赤。”李渊则笑说:“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这说的是隋炀帝年间的事,而且当时天下还没大乱,李渊与老友已经在秘密谈论“天下事”,当然也不会是说要怎么造反,大概是一些如何治理国家的半灰不白的政治抱负理想之类。

后来宋人编撰的《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注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理念,编者希望把李渊往“忠臣”方向打扮,于是挑选了一些对这种形象塑造更有利的材料来写,强调李渊自己无心造反,是被儿子属下逼迫,甚至无意间上了当中了美人计等。因为这些东西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大众喜闻乐见,所以传扬更广。

所以有没有睡宫女,有没有李世民劝进?史料上的资料,没有证过伪的,一般默认为真,这种事可能是有,但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最多就是当年太原起兵的时候,父子俩之间沟通不够,相互猜来猜去,老的嫌小的乱闹惹祸,小的嫌老的胆小怕事,自己瞒着爹折腾劝进当个催化剂,这种事也不是很难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