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领导不擅决策,累死三军

如何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恐怕是企业领导者共有的心理呼声。

决策难,难于上青天。决策之所以难,是因为人永远要在信息有限、时间有限、经验有限中,快速做出正确的决定。

任正非在回顾华为初创期时,说到自己每天都在决策中煎熬,生怕一个错误的决策会毁掉华为。决策者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几乎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

拳胜在服务企业家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现一流的企业家,都是敢于决策、善于决策的,他们在企业经营的泥泞之中,掌握了决策的智慧,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决策失误,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让员工无所适从。

关于决策的另一个问题是:不敢决策,拖延决策,这个后果可能比不做决策危害更大,因为贻误了战机,错过了机会。

决策就是取舍,关键要想清主要目的

快速决策的人,往往对主要目的想的非常清楚。决策者如果对主要目的想不清楚,往往就陷入“完美心理”,希望解决方案是完美的,是没有缺点的。

然而,这个世界就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且事物都是两面性的,一定是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这时候决策者一定要同时考虑两个事:自己想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

关于“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不用阐述,因为人性总是想要的很多很多,好处多多益善,就像婚姻伴侣,女方希望男人长得帅、有钱、有才华等等,男人希望女人漂亮、贤惠、孝顺父母等等,但是如果光想自己想要什么,恐怕是很难做出一个斩钉截铁的决策,这时候就一定要考虑“愿意放弃什么”?只有同时考虑这两个问题,你才能心甘情愿的做出最佳的决策。

拳胜认为:决策的本质是取舍,并且现实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决策,往往都不是关于“是”与“非”的取舍,而是在正确的前提下,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取舍,对这个主要矛盾的界定,企业家一定要想的非常非常清楚。

虽然决策需要考虑多个层面的因素,而不是单一标准的决策,但肯定有问题的权重,有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最忌讳的是陷入“完美心理”中,只考虑想要什么,而不愿意放弃任何东西,这样必然会陷入到决策瘫痪中。

当然,让人放弃一些东西是很难的,这是对人性欲望的考验,只有对主要矛盾、主要目的想的越清楚,才能心甘情愿的做出放弃。

最佳的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相统一的制度。毛主席在1957年对民主集中制有一段阐述:“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党优良的组织制度、决策制度,值得企业领导者学习,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没有比“民主集中制”更合适的方法了。

结合企业经营语境,最佳的决策过程,往往是先民主讨论,再集中决策,民主的目的是给决策者提供尽可能多决策参考,决策角度,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民主不是让大家举手表决,然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决策,如果决策是如此简单,那么决策者也不用忍受决策煎熬了。

柳传志关于做决策,有一句经典的话:听大多数人的建议,与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

民主就是要“听大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商量”,集中就是“自己做决定”。

听多数人意见的目的,不是为了投票表决,而是为了提供决策启发。因为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大部分人手里。

就像我们做消费者定量调研,不能完全按照调研的数据来做决定,做消费者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消费者做决策,而是为了提供决策参考。数据是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不是最终的最终标准。

在很多情况下,决策者的直觉,往往比数据更有价值,这种直觉是源于对市场的体感,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可能告诉我们的信息,比一沓数据都有价值。

最后,关于企业决策,我们特别想强调一点:决策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角色担当,如果试图想通过投票来表决,往往是因为想把责任转移,是缺乏担当的表现,只有敢于决策,才能善于决策。有担当的企业家,一旦把主要目的想的特别特别清楚,即使面临大多数人的反对,也勇于拍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