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領導不擅決策,累死三軍

如何快速做出正確的決策?恐怕是企業領導者共有的心理呼聲。

決策難,難於上青天。決策之所以難,是因為人永遠要在信息有限、時間有限、經驗有限中,快速做出正確的決定。

任正非在回顧華為初創期時,說到自己每天都在決策中煎熬,生怕一個錯誤的決策會毀掉華為。決策者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幾乎是一種常態,尤其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重大決策。

拳勝在服務企業家的過程中,也常常發現一流的企業家,都是敢於決策、善於決策的,他們在企業經營的泥濘之中,掌握了決策的智慧,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決策失誤,會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讓員工無所適從。

關於決策的另一個問題是:不敢決策,拖延決策,這個後果可能比不做決策危害更大,因為貽誤了戰機,錯過了機會。

決策就是取捨,關鍵要想清主要目的

快速決策的人,往往對主要目的想的非常清楚。決策者如果對主要目的想不清楚,往往就陷入“完美心理”,希望解決方案是完美的,是沒有缺點的。

然而,這個世界就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並且事物都是兩面性的,一定是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這時候決策者一定要同時考慮兩個事:自己想要什麼?願意放棄什麼?

關於“自己想要什麼?”這個問題不用闡述,因為人性總是想要的很多很多,好處多多益善,就像婚姻伴侶,女方希望男人長得帥、有錢、有才華等等,男人希望女人漂亮、賢惠、孝順父母等等,但是如果光想自己想要什麼,恐怕是很難做出一個斬釘截鐵的決策,這時候就一定要考慮“願意放棄什麼”?只有同時考慮這兩個問題,你才能心甘情願的做出最佳的決策。

拳勝認為:決策的本質是取捨,並且現實情況下,大部分企業決策,往往都不是關於“是”與“非”的取捨,而是在正確的前提下,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取捨,對這個主要矛盾的界定,企業家一定要想的非常非常清楚。

雖然決策需要考慮多個層面的因素,而不是單一標準的決策,但肯定有問題的權重,有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最忌諱的是陷入“完美心理”中,只考慮想要什麼,而不願意放棄任何東西,這樣必然會陷入到決策癱瘓中。

當然,讓人放棄一些東西是很難的,這是對人性慾望的考驗,只有對主要矛盾、主要目的想的越清楚,才能心甘情願的做出放棄。

最佳的決策制度: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和集中相結合、相統一的制度。毛主席在1957年對民主集中制有一段闡述:“在人民內部,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這些都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矛盾著的側面,它們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我們不應當片面地強調某一個側面而否定另一個側面。在人民內部,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黨優良的組織制度、決策制度,值得企業領導者學習,在企業經營決策中,沒有比“民主集中制”更合適的方法了。

結合企業經營語境,最佳的決策過程,往往是先民主討論,再集中決策,民主的目的是給決策者提供儘可能多決策參考,決策角度,這裡要特別強調一點:民主不是讓大家舉手表決,然後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做決策,如果決策是如此簡單,那麼決策者也不用忍受決策煎熬了。

柳傳志關於做決策,有一句經典的話:聽大多數人的建議,與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

民主就是要“聽大多數人意見,與少數人商量”,集中就是“自己做決定”。

聽多數人意見的目的,不是為了投票表決,而是為了提供決策啟發。因為真理並不一定掌握在大部分人手裡。

就像我們做消費者定量調研,不能完全按照調研的數據來做決定,做消費者調研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消費者做決策,而是為了提供決策參考。數據是決策的參考依據之一,不是最終的最終標準。

在很多情況下,決策者的直覺,往往比數據更有價值,這種直覺是源於對市場的體感,一個小小的細節中,可能告訴我們的信息,比一沓數據都有價值。

最後,關於企業決策,我們特別想強調一點:決策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角色擔當,如果試圖想通過投票來表決,往往是因為想把責任轉移,是缺乏擔當的表現,只有敢於決策,才能善於決策。有擔當的企業家,一旦把主要目的想的特別特別清楚,即使面臨大多數人的反對,也勇於拍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