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80後海歸從國企辭職,回鄉創立“互聯網+認養農業”

一間小木屋,

二十平方米;

三年的農業堅持,

四個小時的睡眠;

五處大型認養農業基地,

六萬七千平米的大型專屬糧倉;

八零後的海歸,

九零後的團隊。

80後海歸從國企辭職,回鄉創立“互聯網+認養農業”

人物:史洪亮 大窪農業創始人

目前客戶已遍佈全國25個省、市地區,是現在主流媒體報道的“寵兒”。他是為大窪農業插上互聯網翅膀的第一人,他是為大窪農業注入信息化基因的第一人,在盤錦當地,人們親切的稱他為“大米哥”。這是一位80後海外歸來的高材生,帶領一支僅有20人的80、90後團隊共同努力出來的結果——他的名字叫做史洪亮。

在創業之前,史洪亮是知名國有企業的白領,然而,當自己被包裹成一個光鮮亮麗的城市精英時,生活變得麻木無味。當他面對這份內心的迷失的時候,他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家鄉,在一次報道上,看到了家鄉的變化,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辭職,帶著回鄉創業的一腔熱情,回到了新立鎮,成為了大窪新立鎮政府的一名普通鎮幹部。

2015年,大窪區政府順應時代發展,在全國首個提出“互聯網+認養農業”模式。作為認養農業的試點,讓他來參與負責。最開始的認養農業,只有一間二十幾平米的小屋子,8名成員。

“有人問我為什麼放棄名企高管不做,偏要回鄉種田?盤錦大米一直名聲在外,但是老百姓卻很難買到真正的盤錦大米,加上這幾年毒大米事件頻發,我覺得作為盤錦人,不僅我自己可以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我可以通過我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能夠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對我來說,自然農法也好,有機農業也好,它是我的一個信仰。”史洪亮回憶道。

認養農業這是一種時尚,一種健康生活方式;解決了供需兩端的問題,城裡人想吃好的買不到,農民種植好的東西,賣不出去。認養農業實行農戶與消費者的網格化種植管理,使每一位農民成為認養客戶的管家,不僅可以管理土地,客戶還可以住民宿、賞稻田、品美食。對傳統種植農業來說,這是一種新思路帶來的一種新業態。

做認養農業,土地是擺在第一位的,找一片好的土地,可以事半功倍。盤錦大窪區一片海河環繞的沃土,有著近百年的農墾歷史,這裡有極宜水稻生長的地理環境,也是世界水稻的黃金種植區,這就是為什麼盤錦大米好吃的先天基礎。

80後海歸從國企辭職,回鄉創立“互聯網+認養農業”

在原有的基礎上,大窪認養農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由認養人自由選擇水稻品種,剩下的全部交給認養農業進行種植、管理、收割、倉儲、配送等。採用稻蟹共生、生態種植,基地運用360度無死角的視頻監控,讓客戶隨時隨地瞭解土地的狀態。到了秋天,我們把新鮮的稻穀收割,存放在恆溫恆溼的倉庫中,在客戶需要的時候只需一個電話,我們會把最新鮮,最好吃的大米,送到您的家中。

“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我們用灶臺做的米飯,淘2次米放入鍋中,加上木頭和火苗之間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二十分鐘左右,揭開鍋蓋,滿屋子都是淡淡的米香,那種感覺就特別的開心。所以我認為,先天的自然好條件,加上“互聯網”種田,不僅僅是好吃,它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彷彿有時光機的魔力,能把我們帶回小時候媽媽煮的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史洪亮這樣對我們說。

2018年,是大窪認養農業成立的第三個年頭,有人問過史洪亮:“你放著這麼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受這樣的罪,為的什麼啊?”史洪亮笑笑不語,只有他自己知道,通過他的努力,農民的腰包也漸漸的鼓了起來,還能讓更多的人吃到安全、健康的原產地盤錦大米。

80後海歸從國企辭職,回鄉創立“互聯網+認養農業”

做生態農業本身就是一個見不到眼前效益的事,需要一個付出漫長心血的過程,可是我們一直走在這條路上不曾停歇,初心未改。

這片土地是老一輩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遵循大自然的生長規律,為子孫後代留下最後的一片淨土。在這裡,食物不必在農藥化肥的催促下,急匆匆地成熟,走向餐桌。只要你願意俯下身去,無邊無際的田野就會變小,小如一株稻穗,一顆稻穀,融入你的生命裡。

80後海歸從國企辭職,回鄉創立“互聯網+認養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