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神農”揮筆城中村——從長沙市雨花區火焰村的蝶變看城市化的市場改造

“神農”揮筆城中村

——從長沙市雨花區火焰村的蝶變看城市化的市場改造

“神农”挥笔城中村——从长沙市雨花区火焰村的蝶变看城市化的市场改造

提質改造後的火焰社區,已蝶變成現代茶文化產業園。

“神农”挥笔城中村——从长沙市雨花区火焰村的蝶变看城市化的市场改造

來神農茶都觀茶葉珍品,品經典茗茶,賞精品茶藝。

“神农”挥笔城中村——从长沙市雨花区火焰村的蝶变看城市化的市场改造

茶店不僅僅是茶葉茶具銷售地,更是茶文化的傳播載體。

“神农”挥笔城中村——从长沙市雨花区火焰村的蝶变看城市化的市场改造

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內,茶祖神農像與茶文化牆互為呼應。

歐陽倩

神農是我國農業文明的開創者,何以揮筆城中村?難道也成了我國城市文明的開創者?

神農——茶葉——雨花,似乎有著某種天然聯繫:神農嘗百草,嚐出了伴隨人類生命幾千年的解毒草、清醒劑——茶葉,以“雨露之花”沖泡漫飲,清之,樂之,爽之,泡出了人生高境界。

遠在上古,神農氏時期是我國原始先民從採集狩獵的野蠻時代過渡到農業定居生活的重要階段;時至今日,“神農”來到長沙市雨花區,又以其神來之筆繪就了一個城中村的美麗畫卷。

在長沙市有這麼一個城中村:改造啟動之初,確定“居住+商業”的模式;改造之時,提出了“統一招商、統一管理”的思路;改造之後再打造“升級版”,建設我省最專業、最全面的茶文化產業園——神農茶都。

它就是雨花區高橋街道火焰村,2005年改為火焰社區,蝶變,從這裡開始:

從火焰村到火焰社區,變的不僅僅是名稱,更是居住條件、社會治理、生活方式;

從火焰社區到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改的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是城市形態、市場業態、文化液態和文明生態。

一條路徑: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的縮影

火焰村是長沙市典型的城中村。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雨花區高橋商圈日益崛起,但火焰村“窘態”畢露。

2000多名居民掛著“村民”的名頭卻沒有一丘田,私自搭建的違章倉庫是其主要收入來源。由於村內違章倉庫隨意搭建,消防通道形同虛設,加之各類大型運輸車輛進出頻繁,消防及交通安全隱患嚴重。

居住環境也讓人堪憂。火焰村地下的排水管網堵塞,一旦下雨,內澇相當嚴重,一到下雨,村幹部就得挨家挨戶去走訪,擔心漏雨、漏電;道路坑坑窪窪,沒有一條完整的村級公路,“天晴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事實上,居住條件差、環境衛生惡劣、違章建築密佈、安全隱患突出、公共服務不足、治安案件頻發……這是城中村的“通病”,也是火焰村發展的“暗點”和民生“短板”。

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

1998年,雨花區委、區政府在全市率先啟動村改社區試點工作,火焰村成了首個試點單位。

改造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最大的阻力來自村民的不安:田沒有了,倉庫拆了,以後的生活來源怎麼辦?

雨花區委、區政府銳敏感知,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最終拿出一套方案:村民均就地就近安置,安置區的門面交由村委會統一打理、統一招商;村委會按村民門面大小支付給村民租金。村(社區)委會並不直接參與市場運作,而是選擇“以商招商”,把專業的市場運作交給專業的平臺公司。

如此,村民的居住環境、基本生活問題迎刃而解,村民心頭的石頭也落了地。拆遷工作迅速推進。2012年,火焰村172棟居民安置房建成,1258戶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社區基礎配套設施和主次幹道建設全部到位。

我們能看得到,是“火焰村”三個字變成“火焰社區”,是村民低矮破舊的房子變成統一高樓,是曾經的違章倉庫變成現代化市場。

我們能感知到的,是村民滿滿的“獲得感”:原火焰村的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和保障上更充分享受國家相關政策,集體資產量化成股份分給每個居民,大家可享受集體資產增值的效益。

同時,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由市、區分級撥款“買單”,居民們不僅可享受文明創建給人居環境帶來的變化,還可省下集體經濟中原用於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大大提高股東股份的“含金量”。

一種探索:改造的過程,是業態提升的過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改造後火焰社區思路清晰,步履堅定。

首先把社區分為三個大型市場:火焰大市場、火焰文體商貿城和火焰C區鞋服城;其次通過因勢利導探索市場招商新途徑,引進平臺公司統一招商;再次把各個市場進行專業化、品牌化運作,提升市場品質形象。

探索是曲折的,有成功可借鑑的經驗,也有一波三折的嘗試。

2013年起,雨花區委、區政府把目光逐漸凝聚在“文化興業”上。很快,他們逐步淘汰掉服裝、玩具、電器等產業,在摸索中最後確定以茶會友、打造專業茶文化園的思路。

打造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省市實情、自身特點審時度勢後的戰略佈局。

——產量和市場是基礎。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扶持下,湘茶產業實現強勢發展。2017年全省茶園面積達到243萬畝,產茶25.1萬噸,實現茶業綜合產值713億元,產茶量居全國前列。

——六大茶系聚集是優勢。雨花區茶產業有著深厚基礎,高橋茶葉茶具城、長沙茶市等專業市場齊聚高橋商圈,超過2000家茶商在此投資興業,800多個茶葉品種涵蓋紅、綠、白、黃、黑、青等中華六大茶系,雨花是省會當仁不讓專業茶市最多的區域。

——成熟的產業鏈是支撐。雨花區茶葉業態發展也較為成熟,這裡不僅名茶雲集,茶具、木雕、茶室設計、私人訂製茶品等衍生產業方興未艾,一個囊括上中下游的茶葉全產業鏈雛形出現。

棋局布定,落子從容。

提質提品,以一流的品質廣迎四方賓客。從2013年到如今,經過5年的深耕提質,逐漸退卻安置小區的“不自信”模樣。在神農茶都步行街廣場中央,一尊9.98米高的茶祖神農像屹立其中,與鐫刻有神農賦、介紹茶葉起源和發展的文化長牆互為呼應。這裡是茶業商貿集中區,也是雅緻怡人的旅遊區。

嚴抓嚴管,以一流的服務建設精品園區。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構建了商戶數據庫,推動誠信商戶體系建設,成立食品安全管理機構,所有產品可追根溯源,也有後期跟蹤服務。同時,搭建了電商平臺,藉助互聯網主推茶產業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創新創意,以一流的視野打造休閒的生活。在神農茶都,各家茶企的門店一家接著一家。這些門店既是茶葉銷售點,也是茶館,店裡一般擺放著三兩個茶臺,有手藝熟練的泡茶師專門為遊客泡茶。“無論是誰,進店喝茶,免費。”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總經理羅亞純說。

如今,在茶文化街品茶、聊天,成為當地不少人的休閒方式,也成為遊客休息落腳的絕佳地點。

一幅藍圖:質變,預示著城市發展的未來

火焰村的城中村改造,到底燃燒出怎麼樣的發展焰火?通過一些畫面,我們或許能感受一二。

60歲的居民劉友奇,五口之家靠倉庫租金為生。拆遷後按照政策獲得兩棟樓房,一樓門面交由神農茶都進行統一改造;3至5層除了自己居住,其餘房間均出租。每年租金收入達20萬元。而劉友奇本人則在神農茶都產業園應聘當上了一名保安。

劉友奇生活軌跡的改變是火焰村村民的縮影。

火焰社區黨委書記黃平介紹,“火焰社區居民的生活,基本上是‘兩頭少、中間多’。”他補充,“兩頭”指最富和最窮,由於神農茶都採取的是統一招商,居民不用擔心門面空置,生活都得到了保障,且由於門面位置最好的和最差的租金都有統一標準,居民收入大體保持平衡。“我們60%的居民都在別處購置了商品房,生活品質較之以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據介紹,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5年來,為當地居民帶來的租金超過了1億元,有2600餘人實現就業。

諸多茶企在這裡創新試水。湖南省天寶侖茶業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順天然自主研發出智能煮茶機,輕輕按下按鍵,茶的韻味帶著水的甘甜,沁人心脾;從事生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的雲上茶業,依託安化縣的茶葉基地發展,大力促進茶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逐步舞活以茶體驗、茶休閒、茶品鑑等茶文化為主打的觀光體驗旅遊產業;越一茶具抓住神農茶都茶企匯聚的優勢,生產茶飾用品,發展茶葉包裝設計,創新茶玩等物品……羅亞純介紹:“神農茶都產業園正逐步引導企業轉型升級,除了傳統茶葉生產和銷售之外,企業還主動‘觸網’,實現‘線上+線下’雙輪驅動。”

今年8月,雨花區政府與桑植縣政府正式“聯姻”,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將建設專門的桑植白茶文化街,為打造白茶產業聚集區提供優惠政策及相關服務。

如今,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已然是雨花遞給世界的重要名片——“中華茶祖節”從2013年起連續多年落戶雨花,系列活動備受關注。

福建、浙江、雲南、貴州等全國各地著名茶鄉爭先參與,衡陽、湘西、邵陽、常德等全省重要茶葉基地為自己“代言”;製茶能手大賽、茶產業高峰論壇等,技藝、文化底蘊得以傳播;全民品茶周、採茶節等,民眾熱情高漲。

青青茶葉氤氳的不僅僅是產業,更是茶製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蒸汽殺青、扇涼、炒頭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一道道茶的工序,是產業興旺之源,更是文化傳承之根。“越來越多的人愛喝茶,會喝茶,茶的製作手藝在神農茶都傳播、分享,茶的文化、茶的傳承氛圍在神農茶都濃厚、發酵。”

大手筆佈局、大力度推進,一條關於城中村改造的雨花路徑逐步清晰,一場農民安置的歷史性變革在雨花熱土上發生,一張以茶為底色的發展藍圖在雨花區形成。

這是一張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藍圖——1998年到2018年,20年的探索行穩致遠。從啟動城中村改造到市場化運作,到實現產業與文化相得益彰,雨花區一路奮進一路歌。

這是一張奠定雨花發展大框架的藍圖——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是雨花區“一路兩河”文化產業帶的璀璨明珠。“一路兩河”,即以湘府東路文化產業走廊為核心,西起德思勤城市廣場,東至長沙新廣電中心,串起匯藝文創中心、御才天晟和圭塘河生態景觀帶、瀏陽河文化旅遊產業帶。而精心打造茶文化產業園,精雕細琢茶文化名片,正是雨花區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註解。

數據顯示,雨花區文化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不足300家,增長至2017年的2000餘家;2017年雨花區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至98億元,佔GDP比重8.04%。

這是一張以人民為中心的藍圖——努力建設創新創業的財富雨花、精緻精美的品質雨花、共建共享的幸福雨花,重在宜居,重在宜業。打造神農茶都文化產業園,擴展農民安置小區發展內涵,這是雨花區對民眾期盼的最好回應,這是對發展惠民的最大關切!

(本版照片由範遠志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