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等自然及人文景觀。嘉峪關大多數景點緊扣長城文化及絲路文化的脈系,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18年9月,嘉峪關關城保護範圍內部分現有建築保護修繕和油飾彩畫工程結束,正式恢復對外開放。

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景區簡介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

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萬里長城----嘉峪關

截至2010年,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

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

萬里長城沿線分佈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後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佔地2 500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餘平方米,比原的大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城周長640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簷五間式,周圍有廊,單簷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遊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防禦體系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歷史沿革

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4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徵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1372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嘉峪關關城佈局合理,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迴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遊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又被譽為“雄關”。

2018年9月,嘉峪關關城保護範圍內的遊擊將軍府、井亭、關帝廟、碑廊碑亭等現有建築保護修繕和油飾彩畫工程結束,正式恢復對外開放。[1]

景區文化

民俗風情

仿古出關儀式

仿古出關儀式在嘉峪關市舉辦國際滑翔節期間,市政府在嘉峪關關城舉辦隆重的“仿古出關儀式”。儀式的內容主要是由來賓穿著古代武官和士兵服裝,在嘉峪關關城仿照古代將士出關時的情形。儀式的基本程序是:

(1)由市長宣佈仿古儀式開始,鳴放鞭炮,開啟嘉峪關關城鎖鑰,推開兩扇大鐵門;

(2)朝官宣詔;

(3)出售簽發關照,驗明身份;

(4)請貴賓乘仿古馬車、騎駱駝出關並奏樂。在關城內進行敦煌組舞、秦腔、太平鼓、安塞腰鼓等表演;

(5)在百米長絹上題字、簽名、作畫留念;

(6)出關後,仿古隊伍面向朱元璋像,告別嘉峪關關城後,繼續登程西行。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築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

定城磚

定城磚

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剋扣易開佔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併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裡以外的地方燒製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裡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文學描寫

著名作家許鋒撰寫的散文《美好的山谷》,載於2002年9月28日《人民日報》副刊頭條。

美好的山谷

許鋒

去嘉峪關,為的就是看長城。提到長城,得說一個農民。他叫楊永福。一個農民能和偉大的長城連在一起,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石關峽,因有泉水從峽中流出,又名水關峽,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隘口。石關峽長城與萬里長城一脈相承。這段明代建築原總長約330米,我清晰地看到了它的原貌。而且,在楊永福隔壁的院子裡,風中搖曳的楊柳、細細碎碎的石子路、清爽的陽光以及泛著漣漪的池塘,似乎在訴說著關於這段長城的神話。

嘉峪關

什麼神話呢?這位不到40歲的地道的西北漢子,兩年來幾乎砸鍋賣鐵傾家蕩產把石關峽長城壘了起來,而且,沒有一點人工的痕跡,沒有畫蛇添足的敗筆。我說,真難。他說,是難。

但我想像不出是如何的難。我只知道,登上它,站在烽火臺上,那是一種大累,又是一種大度。楊永福很小的時候便開始無數次地攀登它,無數次地喘息,無數次地說,我要在這裡站起來。

農民的心中沒有一點功利的色彩,他只知道,長城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垮掉,那是民族的魂呵。我於是相信,嘉峪關並不僅僅因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而著名,更因為有和楊永福一樣執著地捍衛著民族靈魂的人,才使這戈壁盈漾著聞名遐邇的風情。

嘉峪關,古稱璧玉山,以美玉得名。意為“美好的山谷”。秦代以後,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河西咽喉”和“邊城鎖陰”之稱。沒有了刀光劍影和戰馬嘶鳴,在這略顯寂靜的城市,人們或在街頭悠閒地散步,或徜徉在雄偉的關隘,或像我一樣,站在一座別緻的四合小院裡仰望著戈壁的陽光,聽風、看花。我自私地想,這要是我自己的家該多好。可我只是這裡的匆匆過客。

雄關的腳下,有這樣一個群落,那是碧波盪漾的,是鹿鳴鳥啼的,是古色古香的。我沒有想到,勝過江南的風景也在這裡出現了。久居鬧市的人,若來到這裡領略典雅、大氣、古樸和雄渾,一定樂不思蜀。

最動人心魄的是萬里長城第一墩。我起先並未在意,不就是一個土臺子麼?可是在呼嘯的風塵中爬上去,站起來,才發覺它讓人心悸,讓人豪情滿懷,放眼望去,腳下是滔滔的雪水、深不可測的懸崖,不大的墩,猛烈的風,讓我這個弱小的人搖搖欲墜。這就是一個支點呵,它支起的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國人的自豪,是放之四海的豪情,如果真有人無動於衷那倒是不可理解了。“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有空,不妨去嘉峪關坐坐,看看修長城的人,看看雄關,仰望大漠夕陽,不會作詩,來一首打油詩也不錯,不過,絕不是“某某到此一遊”的騷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