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太阳死亡后太阳系所有行星的归宿会怎样?你怎么看?

平头视角


天文学家通常将恒星主序星阶段的结束称之为“恒星的死亡”,太阳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天,当太阳内部的氢元素聚变燃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发生氦闪,之后氦元素开始聚变,太阳的体积随之变大,开始成为一颗红巨星,其红巨星阶段结束之后,就意味着太阳的主序星阶段结束了,之后它会成为一颗白矮星。



当太阳氦闪发生的时候,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处于失控状态,这一时刻恒星会产生千亿倍于正常恒星的能量,所以氦闪时产生的能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一时刻发生在太阳变成红巨星的初始时刻,大约在30到50亿年后,届时太阳的光亮会突然增强成千上万倍,并且有大量的物质抛射向宇宙空间,太阳的体积也随之变大,基本上在这一时刻到来之时,地球上的生命物种就将成为历史了,现有的地球生命没有任何物种可以在那样的强光下生存,地球表面所有事物都会被烧焦,土壤都可能被烧成琉璃,到处弥漫着焦糊味,空气温度瞬间升高到数百度,地球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


而随之到来的强烈的太阳风将会吹掉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磁场已经无法阻挡它,地球连同月球的轨道可能会在浓密的太阳风吹拂下略微外移,而水星和金星轨道的外移则比较明显。

氦闪之后,太阳会继续膨胀,体积越来越大,渐渐占领水星和金星的轨道,当其膨胀到最大规模的时候,连地球的轨道也会被占领,也就是说太阳会逐步吞噬掉水星,金星和地球月亮等天体,但是由于火星的轨道比较远,所以火星以及火星轨道之外的星体都将会幸免于难。



但是由于太阳不断的向外抛散物质,那么太阳系外围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质量会逐渐变大一些,由于温度的变化和不断吸收太阳风中的物质,它们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木星质量那么大,如果再吸收太阳的物质的话,会不会变成恒星成为第二个太阳呢?其实是没有这个可能性的,因为木星距离成为恒星的质量还差的太远了,其质量需要增加自身质量的八十倍左右才能成为恒星,但是木星不可能从太阳上再获取这么多物质,即便是质量增加一倍都做不到,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是如此。



那么到时候这些幸存的行星会如何运行呢?其实他们仍然会围绕着变成白矮星的太阳运行,因为白矮星的质量也相当大,太阳抛散出去的物质相对于留存下来成为白矮星的物质还是很少的,所以白矮星仍然是太阳系中最大质量的天体,比其他所有天体的质量加起来还要大得多。


科普大世界


有人说太阳变成一个红巨型后,最终成了一个白矮星不是死亡,时空通讯不苟同。白矮星已经不是太阳了,也不是一颗黄矮星了,只不过是太阳的尸骸而已,所以那时的太阳已死,其子子孙孙落叶飘零将不知所踪。

50亿年后,人类当然早已经不在太阳系了,不是远走高飞,就是已经灭亡了。

因此太阳的逝去与人类早就没有了关联,但我们还是可以遐想一下那个时候的凄凉情景。

科学测算,太阳现在已经50亿岁了,按照其大约100亿年的寿命,还有50亿年就当寿终正寝。

50亿年后,太阳中心的氢几乎消耗殆尽了,核聚变渐渐停止,这样中心再也没有巨大的张力来抵消太阳庞大身体的引力收缩,中心将不断的坍缩。

而由于中心引力的减弱,又无法抓住太阳外围的物质,就形成了外围不断膨胀,中心不断收缩的状态。这样太阳的外观就变成了一个红巨星,半径扩大200-300倍,水星、金星当然首当其中的被太阳吞噬化为气体。

地球有两种命运。一种是被吞噬,与水星金星一样的归宿。也有另外一种出路,就是由于太阳引力的减弱,地球轨道外移,逃脱被吞噬的命运。

但这只不过是更为悲惨命运的开始,当红巨星的膨胀越来越大,外围物质会逐渐散去到宇宙空间,成为新的次生星云,等待着下一轮形成恒星机会的到来。而中心那个不断收缩的核就会成为一个地球大小的白矮星。

这个白矮星只是在其附近才有巨大的引力,而完全没有力量吸引飘远了的行星们,这些行星成为一些孤独的流浪星球,没有了太阳的温暖,变得越来越极寒,成为一些冰冻黑暗的流浪者,不知所踪。

但也还有一丝希望,就是我们行星的老大木星挑起了长兄为父的重担,以其317.89倍地球质量、1300多倍地球体积的身躯,把火星地球拉扯到其身边,呵护起来,还是有可能的。

能不能扯动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就很难说了。

或许木星会把太阳抛去的尘埃物质捡起来,不断的吸积,当成长到现在身躯质量的80倍时,终于点燃了中心的核聚变,使自己成为一个恒星。

这颗恒星将是一颗新诞生的红矮星,它的寿命很长很长,将会与宇宙同辉。

这样原来的太阳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颗红矮星和一颗白矮星共存的双星系统,这个双星系统会带者地球等度过生死劫的小兄弟们,继续的生息下去,甚至孕育出新的生命。

这或许就是太阳系及其各个行星、卫星、矮行星们最好的归宿。

时空通讯观点,欢迎点评讨论。


时空通讯


太阳其实并不是死亡,只是随着氢聚变成氦,氦太多了会向中心挤压。这时温度升高,外面的氢就更加膨胀。于是太阳变成了红巨星。

红巨星阶段,太阳的将会扩张到地球轨道大小,很显然这时的太阳系早已经不是原来那样了。距离太阳比较近的水星很显然会被太阳吃掉。而地球以及以外的行星还前途未卜。因为这时太阳也在将更多的质量抛射出去。所以行星的轨道也将会变得更远,躲开太阳。


不过可以放心的是,这时候地球早就没生命了。因为温度过高,大气和水都会被太阳吹走。


在红巨星阶段,经过多次氦闪,太阳的内核元素越来越重。太阳周围的气体也逃逸了,剩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这时的太阳没有以前那么繁荣了,因为刚才的恒星风把他们吹毁的差不多了。


蛋科夫斯基


应该是物质热辐射减少能量和质量以后的衰老现象,就像人老了一样,不能再工作,退休了!不耳发光发热了!它后耒暗淡变成炭黑粉球!再后来“死”了。它的遗核由子女们按质量和远近的比例继承……九大行星是它的子女们,在质量争夺中,木星的巨大吞噬力占有了大多数遗产,土星也占了相当半,两相缠斗形式成为双星系统!再后来又合并成了下一代的新太阳!……





用户64763398449


发散的光能有变化,但是质量中心不变呢。该怎么自转,公转,还得照旧,各个星体的质量会有些变动。不必心灰意冷。地球就是这样过来的。因为,根据标准模型,地球是太阳的前辈,这是不争的事实吧。


aging74755260


内行星的四个固体行星被烧毁,外行星的四个气体巨星变成新的恒星,各自带着卫星分家了。


博古又通今


人类才诞生百万年,30亿年离我们还很遥远遥远,那时候的人类已不是现在这样,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让你不可想象,如果真有这一天,人类早就在其它星球上生存了几千万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