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人口外流,中小城市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人口外流,中小城市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文丨西部君

这两天城市人口话题成为热点。第一财经记者对部分一二线城市梳理发现,2018年人口增加最快的10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西安、杭州、成都、重庆、郑州、佛山、长沙和宁波。

2018年,有9个城市的人口增量超过了20万,有4个城市增量超过30万,分别是深圳广州西安杭州。

这些人口增长快的一二线城市,历来都是话题的中心,万众瞩目的焦点,对人口的吸附效应反映出城市化的巨大能量。

但其实它们的新增人口,并不都是农村转移而来,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四五线小城市。所以在一二线城市亮眼的数据背后,城市化还有一层略为残酷的逻辑——部分中小城市正在面临人口流失的局面,城市版图不仅没有扩张,反而有收缩的风险。

人口外流,中小城市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其实城市收缩并不是奇怪现象。美国五大湖的铁锈地带,是典型的国外例子。中国之前也出现过“鬼城”的特殊现象。

当下国内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尚未到顶,但随着出生人口减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大城市还没扩张完成,小城市就开始收缩了。

比如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人口规模在1000万-1500万间的城市,年均新增217.8万人,且增速在逐渐提高,相比之下人口700万以下城市,人口增幅同样不小,但比前几年的增速有明显下降。

其中,华中、西南、西北的中小城市,如信阳、荆州、资阳等,人口增速放缓。说的直白点,小城市越来越吸引不了人口了。

人口外流,中小城市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学者龙瀛的数据也显示,2007年到2016年间,有84个出现了人口收缩。其实还不仅是人口,产业层面中小城市的资源型产业,或者低端制造业,也面临着淘汰的风险,未来同样得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局面。

而此前的地铁建设批文,将地铁的审批门槛进一步提高。目前已经有超过三十个城市拥有了地铁,那些中小城市如果之前没有上车,未来还想建设地铁,难度将大大增加。公共交通体系如果失去地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会下降不少,反过来加剧人口流失。

这也正是过去一年多以来,人才争夺从二线城市扩散到三五线城市的原因。对后者来说,尽管没有一二线城市的那种经济实力,但要避免城市收缩,同样得用尽各种手段笼络人才和就业人口,如果连相同等级的城市也无法比下去,那么未来的人口竞争一定会输的很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