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从济南“第一堵”谈起

从济南“第一堵”谈起

据报载:全国交通堵塞严重的十大城市,济南获得了“堵城”第一名。超二百万辆汽车,有了超大城市的范儿。可南依泰山、北靠黄河、东西空间不算宽满的城市面积,那么多汽车运行不堵不塞才怪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解放桥交叉口处上下班高峰时,那蔚为壮观的自行车流太惊人眼球了。放眼望去,自行车塞滿了大街,小轿车的倩影却很少见到,公交车不多,无轨电车还没出生。我记得,只有一路公交车到山师大门西边,然后沿文化西路返回。光山师学生就有三千多人,再加上教职工等,人数真不少。星期天、节假日去城里购物、逛街,坐公交车的难度,不亲自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我身材瘦小,在上车门口拼命挤的时候,往往被挤下来,只好喘着粗气再等下一辆。万一挤上车了,身子却在人堆里飘浮着,两脚根本无法落地。常人如森林般的手臂,压着我的头,盖着我的眼,窒息的感觉阵阵在胸中涌起。售票的小姑娘高叫着:快买票,快买票,可我手脚不能动,无法看到售票员,买票真是勉为其难了。后来我和同学开玩笑:济南的公交车逃票容易(还没买上票就到站点了,不得不拚命挤着下车),泰安的公交车逃票连门也没有(乘车人少),两个彪形大汉把守前后门,威慑力之大,叫人连产生歪心思的机会都没有。

1968年春节后回济南,在泰安火车晚点到夜里十一点,到济南时已是凌晨二点多了。怎么办?山师在东郊,火车站在西郊,相距十四五里,公交车趴窝休息,人力车绝迹,出租车不存在,只好迈开我的“十一号”徒步了。从经一路向南走,我惶然不知所措了,毕竟济南西部到的少,不熟悉地形呀!再加上明晃晃的路灯光一照,到处都一个模样,真觉得有点寸步难行了。想找个人问路,哪有呀,天寒地冻无急事谁还出门?那时,济南的夜生活还是零的状态。偶尔在街头巷尾闪过一个人影,也是倏忽一闪就不见了去向。我暗下决心,随便走吧,大方向东南,只要找到百货大楼、趵突泉这些地标,我就稳稳地找到校门口了,这济南东部我还是熟门熟路的哟。天知道那天晚上,我拐了多少个弯,穿行了多少大街小巷,在脑子里产生了多少问号,内衣浸湿了多少汗水(背着一大包煎饼)?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趵突泉这个著名地标,往南看,千佛山模糊的身影也在夜幕下隐隐出现了。

欣欣然走到了校门口,屏住呼吸静默了数分钟,然后开始喊传达室里的大爷开门。谁知先温柔地叫没动静,再加大音量还是没反应,最后无奈,我只好转到山师南面,由铁丝网比较疏松的地方钻进了学校,此时已鸡叫三遍了。

从济南“第一堵”谈起

此经历已过半个世纪,物是人非,沧桑巨变,济南已变得越来越陌生。曾在济南度过五年时光,那时,总觉得它色彩单一且灰暗,是一座很土气、被自行车驮着缓慢前行、没有现代化城市味道的省会城市。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这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文化名城,蜕变成了色彩斑斓、流光溢彩的现代化大城市。爆增的汽车流和涌动的人潮,好似堵塞了的脉管,甚至有人开始跳着脚骂娘了。奉劝朋友们不要着急上火,这仅是暂时现象,等瓶颈疏通了,我相信,那时解放桥交叉路口的汽车洪流,将比当年的自行车流更加蔚为壮观!

从济南“第一堵”谈起

作者简介:张仁起,东营市胜利第三中学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