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隸書在從漢代經歷了將近八百年的發展演變,到唐代確實退出了書法實用領域了。

隸書之所以會退出歷史舞臺,是有事實上的歷史必然性的。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隸書碑刻。

首先,魏晉時代 出現了不少新的書法創新和改革。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伊秉綬臨摹的《張遷碑》。

其中成熟於東晉的楷書,要比隸書書寫速度快一點。按照社會效率規律,隸書被楷書取代,這是遲早的事情。

我們大家都知道,隸書登上歷史舞臺,也是因為符合社會效率原則,才替代了篆書的書法主流地位。

所以,東晉到南北朝時代,隸書向楷書演變的潮流是非常明顯的。

比如說,我們說的“魏碑”,事實上,魏碑書法的具體情況是十分複雜的,總之一句話,魏碑的母體是隸書。

而隸書的風格樣式非常多,所以,從不同隸書發展過來的“魏碑”也就多姿多彩了。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漢代《衡方碑》。

這些“魏碑”在南北朝的後期,也向楷書的方向發展,所以,隋代的書法,已經很接近楷書了。例如,隋代的《董美人墓誌》等,基本就是楷書了。

唐代科舉制度完善起來,為了適應科舉書法標準化問題,楷書就大行其道,隸書自然就徹底退出實用領域了。

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科舉制度不但越來越完善,而且對書法標準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了。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法,隸書的融入,給楷書帶來新鮮的想象力。

到了明清時期,楷書已經非常僵化了,人人董其昌趙孟頫,書法千人一面,非常沒有生氣,有志於書法復興的,痛斥楷書為“館閣體”。

那麼,清代為什麼出現了隸書復興的新氣象。

其實這種新氣象與“館閣體”真的沒有太大關係。

隸書的復興,純粹因為清代文人沒有什麼文化事情可做,就興起了金石考據整理國故的風氣。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鄧石如的隸書,以篆法寫隸書,古樸厚重。書法的“金石味”就來源於篆書和隸書的碑版味。

其中 碑版學,本來是一種考古資料,但是,卻引起了書法家重視,也是學者研究的新鮮話題。

同時,清代的書法社會需求也非常普遍。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鄧石如書法作品。

比如說,家家戶戶都要掛中堂,這就需要形式多樣的書法。如果還是楷書,也沒有什麼新意。

所以,學習隸書,不但是書法藝術,也有實用價值,書法家就會當做一門新的學問來研究。

可貴的是,清代書法家,也不是完全食古不化,而是富於創新,在清代產生了鄧石如、伊秉綬這樣傑出的書法家。也產生了鄭板橋,金農這樣的書法家,他們直接對隸書有很大的革新,給書法藝術增添了新鮮血液。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金農的“漆書”,其實也是隸書。金農的隸書造詣是很高的。所以,運用自如。

需要回顧的是,唐宋元明清以來,書法基本上割斷了真草隸篆的有機聯繫性,楷書自身長期得不到書法營養的滋養,所以,書法也越來越乾枯了。

例如,楷書與隸書,隸書與魏碑與楷書,都是近親關係。唐代書法家還吸收隸書魏碑的營養,但是,宋代以後,基本就在唐楷的範圍學習書法,所以,書法只能僵化。

隸書,中國現代書法之母

隸書是中國“現代”書法之母,激活隸書,也是對書法藝術的全面繼承和發展。

隸書也是最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書法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