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校長去官味學校才有教育味

不久前,筆者去某職校參加課題結題鑑定會。該課題存在一些問題,但考慮到主持人是一位普通教師,他帶領課題組成員也的確做了大量工作,因此,我們幾位評委善意地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和修改建議。對專家組的意見和建議,參加鑑定會的學校領導面帶微笑,表示完全接受並致以謝意。然後轉過臉來,滿臉怒容地對課題主持人嚴厲訓斥,訓得那位教師低頭不語,十分窘迫,下不來臺。這種場面,讓我好生尷尬的同時也感到很不舒服。

我不明白,是誰給了校長這樣的權力,用如此惡劣的態度對待教師?我不理解,教師是堂堂正正的知識分子,為什麼在權力面前如此惶恐,連一點點維護自己尊嚴的意識都沒有?全社會都在提倡尊師重教,校長的身份首先是教師,同樣也是被尊重的對象,為什麼相煎何太急?退一步說,即使校長是有職位的官員,難道不應該帶頭尊師重教嗎?

近代產生了學校教育後,“先生”群體中有了校長和教師的區分,他們之間的關係似乎沒有職務級別的概念,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那時的校長主要任務就是到處聘請優秀的教師,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自己的風采感染學生。在這方面,中國近代教育史留下了不少軼事佳話被後人廣為傳頌。

如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長的第一天,乘馬車到校,下車步行入校門,脫帽向列隊的職員、僕役致意。蔡元培的做法不是作秀,因為他認為,學校是講民主、講平等的地方,校長理應尊重所有教職員工。再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剛上任時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位沒有架子的校長還常說:“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梅貽琦的說法固然是謙辭,但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不言自明的,即尊重人才,尊重教師,一所學校可以沒有大樓,但不能沒有大師。當下的校長們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學校裡也湧現出大師級的教師,不妨先學學梅貽琦的精神,給教師“搬搬椅子,端端茶”。

我在職業學校工作了近四十年,自然接觸過不少職業學校的校長(含其他校級領導)。總體來說,校長群體是由教師隊伍中的精英所組成的,代表了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形象。其中的大部分是從普通教師一步步幹起來的,是“奮鬥出來的”。有些校長為了學校的發展,可謂殫精竭慮,忘我工作。

然而“少數總是存在的”。在職校校長群體中,也有不那麼敬業、不那麼“忘我”的。客觀地說,即使是這樣的“少數”,他們當年也曾經努力“奮鬥”過,但是到了校長位子後,他們感受到了權力的魅力。而權力的魅力是很容易讓人忘掉原來的那個“我”的。由俯首聽命到“臺上一呼,階下百諾”,這對人性是一種考驗。

經受住考驗的人會不忘初心,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平易近人;經受不住考驗的人則“一闊臉就變”,忘乎所以,甚至連說話的腔調、走路的姿態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脾氣大了,對教師的態度變了。

筆者認為,學校應當有教育的味道。而教育的味道是由書香味、書卷氣、青春氣息、追求真理、風清氣正等多種味道所組成的,“官味兒”不僅不在其中,它和教育的味道還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也即只有校長去掉了“官味兒”,學校才會有“教育味兒”。

當代的校長有行政級別源自幹部管理體制的需要,但校長自身應該自覺地拋棄“官本位”觀念,因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學校教育具有“崇高性”“理想性”等特質。這樣的特質在客觀上就要求校長要具備自尊、謙遜、志存高遠、富有激情、充滿理想等素養。教師是知識分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校長是這一群體的傑出代表。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總是處在不斷變革中,教育也必然受其影響。但教育又有其相對穩定的一面。綜觀古今中外的教育發展史,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尊師重教等就是代際傳承、相對穩定的。

因此,校長、教師和學生理應成為相互成全、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校長尊重教師、教師熱愛學生同時就等於維護自己的職業尊嚴,肯定自己的職業價值。鑑於此,筆者認為,校長切勿把職位當官做,否則,既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對教育生態環境的嚴重汙染。

(作者劉景忠 系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顧問)

《中國教育報》2019年4月2日第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