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秦桧死后宋高宗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宋高宗如此提防秦桧,为什么不把他撤职?

一德格天1


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说了一句话,“联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有人认为这话有两层意思,一,赵构怕秦桧,所以刀置靴中以自保。二,靴中置刀,提醒自己,秦桧就是一把刀,要时刻提防。但也有人认为:赵构对权力的掌控非常强,他真要处置秦桧,不过一句话的事,用得着这么害怕吗?而秦桧死后,赵构更没有什么可怕的,完全可以对秦桧秋后算账,开棺戮尸都没问题。但赵构没这么做,反而追封为申王,谥号为忠献。

实际上呢,赵构说这句话时,只有杨存中在场。杨存中是谁?他本名杨沂中,掌管宿卫禁兵,是赵构的保镖头子。杨存中驭军宽而有纪,样貌威严却善于逢迎,是赵构的绝对亲信。不过呢,杨存中是主战派,反对向金朝称臣求和。而赵构呢,铁了心要求和,别让割地赔款认干叔,就是认干爷爷也不含糊。

宋金绍兴议和后,赵构始终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丰功伟绩四处炫耀。金朝也不想打,宋金保持着脆弱的和平,直到海陵王完颜亮上台。完颜亮志在灭宋统一,这就让赵构非常为难了。赵构本想再让出一部分利益,完颜亮就此罢兵。可完颜亮坚持灭宋,赵构吹的泡泡破灭了,脸上没光。但他是皇帝,不能背这个黑锅,只能让秦桧当背锅侠。

赵构对杨存中说这句话,就是夸大秦桧对权力的掌控,为甩锅做舆论宣传。无非是对天下人说:求和不是朕的责任,这都是秦桧作的恶,与朕无关。而赵构在秦桧死后不追究他的罪,也不过是赵构在心里还是没彻底放弃求和的最后一丝幻想。如果给秦桧定罪,就等于把自己定性为主和派,再主和就没有多少转寰余地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在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我跟大家一起稍微了解一下整件事情的经过。

当时秦桧病重,宋高宗赵构去看望秦桧,秦桧的意思是要宋高宗赵构见自己的儿子作为宰相来保持全整个秦氏一族,但是颜值完全明白这件事情的宋高宗赵构从看望秦桧一直到他离开,从始至终都没有提这件事情。

被逼急了,秦桧家人也就是他那个儿子在宋高宗赵构临走的时候,死死抱住他大腿,哭着求他把这个宰相的位子稍微确定一下。

宋高宗赵构只不过轻轻撇了一句话,说这件事情到时候再说,你们先不要着急回头,把秦桧的儿子给摁下去,以后直接走了,秦桧说了一句话,完喽。

事实上,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宋高宗赵构和秦桧虽然说二者狼狈为奸,但事实上,两者之间都互相提防着。

宋高宗赵构本身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其强烈的人,秦桧又是一个对于功名特别有强烈欲望的人,所以当二者面临共同的敌人,比如说岳飞的时候,两个人可以联系手来一起做掉岳飞,但是一旦两者就像两头狼一样,(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遇见同一块肉的时候,二者之间就互相提防起来了。

果然,当秦桧死了以后秦桧的家人可以说在宋高宗赵构在的时候没有得到重用,如果不是秦桧提前投资了宋高宗赵构的皇后的话(关于这个事情,我跟大家稍微讲一下经过,宋高宗赵构由于早些年经历过战乱,所以不孕不育,因此,对于拥立皇后这一点表示没有兴趣,不想去立皇后,后来秦会出面使了一点手段,让宋高宗赵构拥立的皇后,所以这个皇后对于秦桧是感恩戴德。)秦桧一族极有可能被面临灭族的危险。

你们知道为什么宋高宗赵构给秦桧的谥号会这么尊贵了吧,枕边风一吹,骨头都酥了。

对于宋高宗赵构,他最担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的自己失去了民心这一点是最恐怖的,当时金国的统帅完颜兀术,只是曾经给自己的小皇帝写过一篇奏折,就是如果说你真的打不过南宋的军队,你把宋钦宗拉到汴京,也就是开封府,让他做皇帝,我保证南宋军队不敢越过淮河一步。

秦桧手里有什么东西能够让宋高宗赵构感到忌惮的,四个字,东窗事发

如果说宋高宗赵构他害死岳飞,他指挥的整个过程,让秦桧暴露给了当时南宋所有的人民,这么一个钟君爱国的将领,被你这么猜忌,直接给害死了。你认为当时的南宋人民会认同你这个皇帝吗?大家奋斗就是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现在把一切都给否定了,国家何等存在,人民将如何看待你?即便你不会从皇帝这个位置上掉下去,不死也得脱层皮,大家能够想清楚这其中的厉害问题吗?

他害怕岳飞干什么事情,就是害怕他不死,逼着开封府不放,然后逼着金国把还活着的宋钦宗直接调到开封府做皇帝,那么他的位子就是一个摆设,他的位子名不正言不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皇帝的位子没有人会认同,所以即便弄得一身狼狈,也得把岳飞给弄死,但是他就是需要一个帮手。

这就是宋高宗赵构一直就防备着秦桧拿这件事情要挟他,我不相信秦桧有这样大的胆子,敢自己做这件事情,12道金牌调回岳飞这件事情必须经过宋高宗赵构的同意,所以说事情说到底是谁害死岳飞,谁是主谋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说,某些人,做贼心虚。


漩涡鸣人yy


宋高宗赵构这个人,可以用胆小如鼠和厚颜无耻来形容。

经过靖康之变一役后,他对金国已经是畏之如虎,可以说是谈金色变。

靖康耻后,秦桧随徽钦二帝被掳北上。到得金国后,秦桧经不住金国威逼利诱,率先变节。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陈过庭等人都流放到东北的显州(今辽宁北镇县东南),唯独秦桧却在挞懒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 先充“任用”,后任命为“参谋军事” 。有一次兀术还特地宴请秦桧,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贵戚王公之姬妾”。

整个被掳北上的文武大臣包括徽钦二帝在内,只有秦桧获得此特殊待遇。

后金人攻南宋,秦桧以“参谋军事”的职衔随行,完颜昌攻陷楚州后,秦桧回到了南宋,对外说是他杀死了看守兵丁夺船逃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要从如狼似虎的金军中杀掉看守逃脱,恐怕是属于乔峰之类绝顶高手之列了。

南宋很多人提出了怀疑,但是宋高宗赵构因为秦桧了解金国情况,还是予以重用。并委以秦桧为宰相主导绍兴和议。绍兴和议过程中金国与秦桧私信,信中明言:“必杀飞,始可和”。

这就是岳飞一心北伐图存,没有招谁惹谁却莫名惨死风波亭的最合理解释。秦桧要给金国做内应,必然需要执行主子的命令,而赵构要换会生母韦氏和达成宋金和议,做他的太平天子,也不得不牺牲岳飞。靖康之变赵构是唯一侥幸逃脱的皇族直系亲属,一路向南,都吓阳痿了。所以他不是不想响应岳飞的理想和志向荡平金人,但是他害怕最终打不过,再来一次靖康之变。

因为靖康之变的发生就是因为徽钦二帝怕死要南迁,李纲等主战派坚决反对以至于被金国连锅端的。自此以后,赵构对主战派都没有信心了,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李刚是一介腐儒、书生意气,岳飞却是武功卓绝、壮怀激烈。

在基本满足了金人所有要求后达成了绍兴和议,当徽钦二帝的灵柩运回南宋后,有大臣提出开棺重新入殓,宋高宗赵构一口回绝,他根本不敢面对尸体有可能被损坏或者干脆就是空棺逼迫要跟金国重新交涉,破会绍兴和议这样的结果。宋灭后,徽钦二帝被番僧掘墓,才发现棺材里装的只是朽木而已。

由此可见,赵构是如何被金人吓破了苦胆。为了避战,不惜阴谋杀害国家柱石岳飞,连自己的老子、大哥重新入殓都不敢。也说明了这个人是如何的贪生怕死、不孝不义。

那么宋高宗赵构真的很信任秦桧吗?未必见得,他其实罢过秦桧的相,但是因为绍兴和议又恢复了。翻开史书可见,只要金人攻宋不利,需要议和,就会要求宋朝派秦桧去谈判,秦桧就会被委以重任。其中绍兴议和的条件之一,就是不许宋朝将秦桧无罪去相。实际上也就是说宋朝的宰相是否罢免,要得到金国的同意。


根据宋代叶绍翁所著的《四朝闻见录》所记载,“盖秦桧欲胁君固宠金人,又藉之以坚和好,盟书所载,不许以无罪去首相”。所以,宋高宗赵构应该心里很清楚,秦桧就是金国派来宋朝监国的,但是他不敢违逆。他心有提防,却不敢声张,这就是秦桧死后赵构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这句话的来由。


谢金澎


靖康耻发生于1127年,岳飞被害于1142年,相距已14年。风波亭是演义之话,宋史未见记载,但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于大理寺诏狱确实史实。1163年即为岳飞平反。以前多为尊者讳,多罪于秦桧,毕竟南宋朝以赵构为首。现分析主因在赵构,原因多为功高震主,有宋一代防武将的传统。也有人分析岳飞政治上犯错,在迎二圣,立太子一事上妄议等等。

无论如何从事态发展来看,绍兴和议在十一年十一月,岳飞被害在第二月即十二月。从此可看出岳飞的确是议和的牺牲品。此后南宋和金虽也有征战以及后来的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但大致维持这以后的边境直到蒙古兴起。

靖康耻发生在1127年,此后二帝均被俘虏至北方,太宗一系的皇子皇孙均被一网打尽,只跑了一个当时已到磁县去求和的的八哥赵构。最要命还不是这些事,宋由于唐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直执行的强干弱枝的做法,聚天下之兵于开封,并采取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做法,这种做法平时对稳定宋朝不失好办法,但在战时问题就大了。这种方法是把天下安危寄于一地。一旦开封有问题,仓促之间,地方无兵无粮根本无法对开封形成有效支持和支援。

此时赵构就面对这个问题,仅空有一大元帅的名号。金朝当时立国时间太短,根本无力对中原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留了张邦昌的伪楚,但实际上这种依附于强权的傀儡政权,名不正是没有什么统治力的。所以,赵构得以南京应天府继位,也就是现在的商丘,但随即在金兵威胁下,无法只得跑往健康。安史之乱时张巡死守睢阳就是指的这个地方。就是同一个地方,在当时两京已经失守的情况下,能够死死挡住安禄山不得前进一步。但到赵构这里就无任何办法,虽有个人原因。但背后的故事就是,唐藩镇虽有其割据和混战不休的问题,但同时这种办法也使得地方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战力以备不时之需。宋朝矫正过枉的办法使得地方基本没有办法应对这种情况。

此后赵构一直在跑路,直到1130年,韩世忠黄天荡战役后,金军不敢轻易过江,赵构才算在临安安稳下来。中间有段时间长达四个月漂泊在海上。此时在川陕之地还爆发了福平之役,和以后的和尚原战役。这说明金宋之间在其他地方依然还进行着拉锯战。

但在此之前的1129年,苗刘兵变则是严重刺激了赵构。苗刘后,赵构的三岁太子估计受惊死去。此后,据史料记载,赵构在被金兵追击时也是一样受惊过度,此后无子。此时赵构才22岁。苗刘兵变解释为士兵不满赵构重用宦官,小人等,此类写法一般为儒家过于道德化的春秋笔法。其实 造反的士兵均为北方士兵 ,不满赵构重用南人,想急于打回北方,人心浮动之中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这其中,已经暴露出赵构政权的不稳定性,可以说赵构一路走来并没有自己稳定的团队,为了安全也得重用宦官,文臣。由以上显示出,一切均需从头来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利益冲突。苗刘兵变中质疑赵构的合法地位,也使得赵构对这个更加敏感,此后三岁儿子也没了。以后一生无子嗣。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吊诡,使得南宋猜忌之心更重,比北宋更加不自信。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赵构此时只是名义上的共主。有宋一代强干弱枝执行的过分,开封一旦有事,地方根本无法对付。岳家军等等带姓名氏的军队充分说明,此时的军队都是仓促之间自己建立了,多少已经有了私人性质的部队。苗刘以后,赵构加快对军队控制,这之中重用文臣就是应有之议。

1131年至1135年,南宋一边稳定,这期间岳飞主要是平定南方的诸多叛乱,一边南宋和伪齐在江淮一线相互征战。但1138年发生了淮西兵变。事情暂且不说,但事情不仅仅影响当时的北伐准备,而且影响了赵构的判断,从此赵构就失去北伐的雄心,使得赵构对武将的防备达到顶峰。

此后岳飞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赵构的脉络,实在是对武将疑心大起。但1140年也本就不是南宋的计划好的北伐。金攻南宋不成,反被岳飞反攻至郾城,也就是黄河一线。此时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兵。这可能是南宋离胜利最近的一次了,感觉可惜 ,然后岳飞是被冤死的,再加上南宋最后的悲惨的结局。这一切都显得岳飞的悲壮和朝廷的昏庸。

其实不然,当时各路兵马已撤离,岳飞孤悬在外非常危险,而且粮草已跟不上了。朝廷也不是傻子,不要一味的好人坏人去看历史。对付游牧民族最大的风险不是对战,而是粮草不及时的撤退时的崩溃。宋一朝多次败于此。看似敌人败了跑了,其实不然,骑兵一直在远远吊着你,一旦粮草不及,马上反攻。这种战斗最怕就是撤退,一旦混乱就是崩溃。

此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赵构杀岳飞是小心过度。中兴四将中就岳飞被杀,这其中的奥妙是,1130年岳飞才第一次见赵构,其他均是赵构的老人。苗刘之变时,赵构被逼退位时,是其他三人救得赵构。岳飞不是这其中的人。

后世可惜的是岳飞是这其中唯一的进攻型将领,其他三人是防守型,北伐只能如此。岳飞1140年的只捣黄龙多少有点幻想。

也可以用前世后世的事对比看北伐之难。魏晋南北朝事南朝刘裕灭南燕后,基本上就把国境线压到了黄河一线,并攻下了西安,洛阳。但后来依然是守不住。南朝一有内乱,黄河一线就丢失了,最后依然守淮河一线,直到隋统一。

明朝北伐时,朱元璋战略规划就非常有远见。出徐州攻济南,从东边威胁华北和中原,然后从襄樊攻潼关,守潼关关闭关内,然后不用打西安,直接北上威胁太原,适机北上。徐达北出攻北京,元顺帝不战而逃,兵不血刃占领北京,但随即大同太原方向元军攻过来,不守北京,直接西出大同太原一番血战,这才驱逐元朝出中原。北伐战略上的方向就是不能以中原为目标,有宋一代的武将由于有靖康耻,感情上一定会以拿下开封为第一步,但这恰恰不可行。

赵构的问题在于他就是一个自卑的人。赵构是不得宠的人,第一次开封被围被送出去当人质,第二次开封被围被送出去求和。父兄不把他生死当回事。后又被金兵追得满世界跑,心理的恐慌感只能是越来越多。

对于岳飞根本没必要杀,议和不成,拉倒。继续打。可惜没这血性。其实,应该把岳飞的背嵬军放出去,在北方不要计较一城一市得失,专事骚扰。打击敌人力量才是唯一目的。烧杀也不是不可以。一切从权,美国南北战争时,北方后来就是在南方一路烧杀后才有了主动权。只是赵构不行。历史在合适的时间没遇到合适的人。赵构就是这个不合适的人,不过这人活得挺大,八十多岁。


沙中土大溪水


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苏绰答宇文泰》,可谓道尽千古帝王心术,文章主旨是帝王用贪官,反贪官。高宗和秦桧就是一对相互利用,狼狈为奸的君臣典范,这里的逻辑是帝王用奸臣,反奸臣。这理论对高宗这种心理阴暗,没有子嗣,舆论支持不强的皇帝尤为适用。

皇帝不怕奸臣,贪官,但皇帝会怕忠臣,清官。为什么呢?因为忠臣,清官得民心,会危及皇帝的权威!而奸臣,贪官对皇帝构不成威胁,相反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皇帝清算,不仅财产充公,皇帝还可以把责任往奸臣身上推:你们看,不是朕不圣明,朕只是被奸臣蒙蔽了而已!


秦桧与高宗的关系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绍兴元年到绍兴二年秦桧第一次拜相,因为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口号与主战的主流舆论不合,加之高宗厌倦秦桧,于是秦桧从绍兴二年到绍兴八年罢相。

第二阶段是绍兴八年到绍兴十二年,秦桧得张浚推荐二次拜相,随后排挤张浚,赵鼎,独相十八年,高宗此时用秦桧,主要是找个代理人在台前执行投降政策,顺便打压下得民心的主战派,高宗在双方关系中仍然占据主动。秦桧很清楚,自己不过是个棋子,所以不负所望害死岳飞,达成和议,搞得自己臭名远扬。


第三阶段从绍兴十二年到二十五年,秦桧已经完全掌握了高宗的心态,为了避免自己活着被清算的那一天,秦桧一边不遗余力打压忠臣良将,搞臭自己,让皇帝放心:你看我还是甘心做个奸臣,我不会威胁你的位子。一边大肆培植亲信党羽,扩充个人势力,安排亲信占据朝廷要害部门。这时君臣之间的权力对比态势已开始转变了,高宗当然很清楚秦桧已经尾大不掉,但是废掉秦桧就是对自己过去求和投降路线的否定,将会更加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索性眼开眼闭。如朱熹所说,假若秦桧掌握兵权,或秦桧再多活几年,那么南宋天下将姓秦不姓赵了。


高宗顶着这样几乎玩脱的风险熬到绍兴二十五年,心理压力不能说不大,终于秦桧死了,他赶紧采取两手措施收拾人心。第一,约束秦桧的势力,消除秦桧的影响,对内部的明白人诉苦说朕过去都是被秦桧胁迫了,朕自己裤管里都带着刀呢;第二,给秦桧加谥号追赠,对外继续宣布秦桧是个好同志,一贯坚决执行朕的正确路线得力,然后培植了跟秦桧一路货色,但是基础不深好控制的汤思退做尚书右仆射,直到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再次南下,投降总路线最终破产为止。

所以说,高宗和秦桧不过就是各取所需,共同卖国肥己而已,两人都该遗臭万年,要不是因为高宗是皇帝,后代皇帝都忌讳,岳飞墓前跪的就该是五个人,五个罪人不仅跪岳王,更是向抛头颅洒热血的南宋全国军民,向泪尽胡尘里的大宋北方遗民下跪谢罪。


每日一段历史


本来想看看而已,不曾想又看到了黑岳头子,还有些无知的键盘侠跟着起哄瞎喷,就忍耐不住了!!

赵构之所以这么说,让我们先看看秦桧是个什么货色!

《宋史》记载:“奸臣、秦桧,两据相位,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亡仇鬻伦 ”

《宋史》:“高宗初见秦桧能担当得和议,遂悉以国柄付之,被他入手了,高宗更收不上。高宗所恶之人,秦桧引而用之,高宗亦无如之何;高宗所欲用之人,秦桧皆摈去之。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秦桧结党营私架空高宗的目的,就是为执行他的金国主子指令,破坏南宋的国防力量来铺路!有了这样的条件后,秦桧驱赵鼎、逐张浚、杀岳飞、贬胡铨、禁建言、纵奸佞,权倾朝野便轻而易举了。

秦桧二次上位为相后,更加变本加厉的卖国求荣,排除异己,网罗死党,其地位甚至可以架空赵构。在绍兴十一年和议中,金国明确规定南宋终身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秦桧由于有金国主子撑腰,由此更加飞扬拔扈。更不把高宗放在眼里,“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官,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

《宋史•秦桧传》“桧阴结内侍及医师王继先,伺上动静。郡国事惟申省,无一至上前者,桧死,帝方与人言”。 可见有关国家大事奏折到不了高宗的手里,连掌握高宗生死脉搏为赵构所倚重“朕之司命”的王继先都能被秦桧收买过去通风报信加站队了。 而秦桧执政晚期,已经有人上书赵构要求给秦加九锡,还说他祖坟望之有“王气”。“九锡副车之请”、“秦城王献之气”(《三朝北盟会编》卷168)。秦桧的下一步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由于秦桧多年来一直把持朝政,党羽众多,已经控制了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 秦桧 不仅在处理政务上独断专行不把高宗放在眼里,而且由于势焰熏天使高宗感到生命受到威胁。高宗每当上朝,靴筒都暗藏利刃,以防秦桧一党的暗害。 平常秦桧进献的食物,高宗收下以后并不食用,命人偷偷扔掉。生病不得不用药时,也总是让人先尝,确定无毒后才敢服用。始终如此,从来都不敢大意。 如此被架空,甚至狼狈到上朝时还得身揣利刃以防秦桧一党暗害! 史料记载,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长出了一口气:“哈哈!老匹夫死,我往后再也不用在靴子里藏着一把匕首了”——见《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桧亡故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这就是高宗赵构说这句话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有关秦桧叛国的史实,我在其他文章已经论述,不赘言了。



狼行千里aa1970


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呢?可以说,这句话一半有真情,一半为假意。


说它一半有真情, 是因为赵构对秦桧十分忌惮。 秦桧虽说是高宗手下的丞相,但他却在朝中拉帮结伙,结党营私,大力培植亲信,不断扩大势力。不光儿子孙子占据高位,而且爪牙走狗遍布朝野,赵构身边的侍卫御医都是秦桧的帮凶,秦桧送给赵构食物他都不敢吃下,赵构生病时秦桧送药他也不敢服用。由此可见,赵构对秦桧的忌惮已经达到了何种地步。所以,秦桧生病卧床不起,赵构名为探视病情,实为盼他早死。当秦桧的儿子秦熺问谁可接丞相职位时,赵构冷言斥责:“此等大事是你该问的吗?”秦桧死后,赵构高兴的对亲信杨存中说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说它一半为假意,是因为赵构言过其辞,欲盖弥彰。他把自己与秦桧的矛盾故意说得这么尖锐、邪乎,是想把为政之失的责任全部推给秦桧。试问,为什么对金国这么软弱退让?岳飞精忠报国、一门忠烈,为什么死得这么悲惨?罪魁祸首难道是秦桧吗?非也,罪魁祸首是皇帝赵构!他之所以对金国一再退让、狠心害死岳飞,就是害怕一旦打败金国,迎回了徽钦二帝,他的皇位将不保,荣华将不再。赵构心里也明白,朝野上下,对他的倒行逆施已经怨声在道。所以,他这样说的目的就是掩盖自己的罪责。


菜根漫谭


赵构的脸皮非常厚,和著名的曹操有的一拼。

先说一下曹操,因为曹丞相害怕,害怕在夜晚,在自己睡着了的时候,身边的人会趁机暗杀自己,于是曹操就编故事,说自己喜好在梦中杀人,让身边的人,晚上不要靠近自己。可是这话光说还不行,曹操还得实践一下,别人才会真的信啊,于是,著名的表演就开始了。

曹操先是故意装睡,然后,再把被子给掉到地上,一个傻BB的侍从,居然担心曹丞相会着凉,就过去给曹操盖上被子。机敏的曹操马上摸出短刀,“噗呲”,把人杀了,然后,继续再去睡觉。

到了第二天,曹操还假装吃惊的模样,假惺惺的掉了几滴泪,还厚葬了被杀的侍从。于是周围的一群人,都纷纷配合曹操的表演,四处传播曹丞相的夜间杀人传奇。主簿杨修有些愣,自己不配合曹操的演出,那也就算了,居然还就出来扮聪明,敢于去讥笑那个可怜的侍从,说: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尔。

此言一处,把曹操气的差点中风,书上记载说曹操的嘴都歪了,此事没过多久,曹操就找个借口,把杨修给弄死了。

于是,曹操的这段表演,也就被大家给记住了。

到了赵构的时候,这个鬼精鬼精的贼皇帝,等秦桧死后,想要和秦桧划清界限。于是不要脸的赵构,居然去学曹操。因为赵构的水平,比起曹操来差太多,所以赵构的开始动作,完全是按照曹操的剧本来演。

赵构先找到了杨存中,一个自己身边的杨姓侍卫,赵构先问了问这位杨侍卫:杨修和你祖上啥关系啊,是亲戚不?知道杨修的下场吗?

等这样的关系都搞明白以后,表演才进入高潮,赵构才开始洗白,开始痛斥秦桧不是个东西,然后,再编出自己的苦逼,自己竟给秦桧这个奸贼,逼到要靴中置刀的鬼话。

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侍卫,他书读的可能不多,但故事嘛,一定听得不少,人也够机灵,要不怎么在皇上身边混。皇上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杨侍卫能不明白嘛。虽然赵构胡扯的一塌糊涂,扯得良心上都有些亏欠,可是杨修的故事在前,自己扛个脑袋在后,事实上,杨侍卫还想多活几天,多吃几天闲饭呢。

于是这识时务的侍卫,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为了表演的彻底,杨侍卫居然还哭了出来,说:皇上您,可是太不容易了。

在君臣的大力推广之下,这个赵构藏刀的故事,果然就给流传了开来。在赵构一朝的大臣们,虽然个个都精得很,可这是皇上担任男主角的剧,即使是狗血一样的剧情故事,大家也只能配合着演。谁敢不配合?想提前到阴间找杨修聊聊,交流一下讽刺皇帝的感受?犯不着啊!

宋朝人演这样的段子,主要是迫不得已,最后自己心里一乐,也就过去了。

别人都是在表演,到了现在,怎么还有人当真了?


圆窗观点


1,我们看历史,不要仅仅是用眼睛,还要用理智,毕竟无论民间艺术,还是正史,都是后人写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正史上的很多东西,表面上看似乎煞有其事,但是仔细想想,荒唐事很多,有的就是作者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胡乱杜撰。

2,至于记载赵构在秦桧死后,说的终于不用靴里藏刀之话,是明代冯琦所写。已经与当事人相隔几百年,可信度很低。但是就有人搂着书本,不加思考地一味迷信。

3,什么都不用说,换做你是赵构,一国之君,贴身护卫一大堆,怎么可能在朝堂靴里藏刀?出了意外怎么办?再者,战争期间,皇帝杀个大臣,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至于如此胆战心惊吗?中今古外,有皇帝杀不了的大臣吗?何况秦桧一个文官!

4,有人说,秦桧势力大,有金国罩着,其实这都不是事,关键还得看赵构的思想和目的。一旦有人对他形成威胁,他绝不会手软。所以,冯琦的话,经不起推敲。

5,有人说是赵构故意说的,目的是嫁祸于秦桧。没有必要,也小看了赵构。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会说这种没有水平的话?胡扯!


才辰日月


首先这段话并不是出自于《宋史》等正史,而是出自明朝陈邦瞻所编撰的一部记录宋史的《宋史纪事本末》,在卷七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桧既死,帝谓杨存中曰:‘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其畏之如此。”,其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当年秦桧死后,赵构跟杨存中说“我今天终于可以不用在自己的靴子上放刀了。”,且其露出的表情是很害怕怕秦桧的样子。



当然这段话到底是真还是假我们无从得知。毕竟南宋距明虽然不过百年,但是大概也有92年的时间,很多事情也无法准确的得知,而至于陈邦瞻如何得知这几乎可以算是绝密的话的也自然无法得知。毕竟试想下,一个皇帝怎么会跟自己的臣子说他害怕另外一个臣子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而且就算说了,你觉得一个赵构的亲信他会传出去吗?要知道这可算是皇家的秘事了,在那个时代谁敢乱说。



不过不管如何“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的确出现过,而非是今人杜撰,这点到是真的。至于这句话到底是不是赵构说的,也不必去争论,说实在的南宋最有争议的就是赵构和秦桧这二人,自南宋之后的史书历来对其二人的记载就多有贬低之处,而且是真真假假掺杂其中,所以根本无从分辨,那既然如此又何必去争论呢?



但是至于高宗是否有没有在提防秦桧,个人觉得实际上赵构虽的确对其有些提防,但更多的对秦桧是信任,而非猜忌。若不是信任,赵构也不会在秦桧死后说出“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这样的话,而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对于秦桧,赵构还是较为信任。



实际上自绍兴和议后,赵构对于秦桧就越发的倚重。先是在1142年,秦桧被加封为太师,并进封魏国公,而在这数年的时间高宗又先后将胡舜陟、张九成、张邵、黄龟年、白锷等上奏弹劾秦桧的人贬出京城。到1145年赵构还赏赐秦桧府第,且对其家眷都进行了加封,后更是亲赐“一德格天”的匾额。



到了1146年赵构闻听秦桧建了家庙,并赐了祭器给他,而这我们要知道在赵构之前,可没有一个帝王赐给一个臣子家庙祭器的先例。而到了1149年,赵构为了嘉奖秦桧对于大宋的功劳,更是下令为他画像,并亲自做赞。可以说从以上的种种事迹可以看出,赵构对于秦桧的恩宠是绝对浩荡的,也可看出赵构对于秦桧也是绝对的信任的。



那么这里肯定就会有人说赵构之所以会做这些,是为安抚当时权势滔天的秦桧,防止他做出过激的行为。的确,当时的秦桧在朝堂的上权力绝对是巨大的,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威胁赵构的地步,而这点我们可以从1155年,赵构在秦桧未死之前就能直接拒绝秦桧的养子秦熺意图继承秦桧做宰相的请求,并直接让濒临死亡的秦桧和秦熺直接致仕就可以看出。



毕竟如果秦桧的实力足以影响到赵构的话,恐怕他的养子也不会以31岁的年龄就被赵构强制退休,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宋朝的官员最早也要70岁才退休。所以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宋朝的最高权力始终都是在赵构的手中。其实可以说秦桧的权力都是赵构给的,如果赵构不想给他,秦桧将什么都不是。



但是我们却看出在当时赵构的确给了秦桧非常大的权力,甚至在他去世后,还封他为申王,更是赐谥号为“忠献”,要知道这份待遇可不是一个受到提防的臣子能够得到。所以只能说明在当时秦桧是非常受到赵构的宠信与信任的,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赵构为何要撤他的职呢?



不过如果严格以上来说赵构也并不是就完全的信任秦桧,对于他赵构还是有些提防的。比如当年秦桧的孙子秦埙本来原定是状元的,但是赵构因他的身份就将他降到了第三名。但是说实在的,这份提防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会有的,在那个封建时代,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皇帝对其的提防都是会有的,这是正常的情况。但是对于秦桧,赵构对他的信任和宠爱远远要多余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