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秦檜死後宋高宗說:“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宋高宗如此提防秦檜,為什麼不把他撤職?

一德格天1


秦檜死後,宋高宗趙構說了一句話,“聯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有人認為這話有兩層意思,一,趙構怕秦檜,所以刀置靴中以自保。二,靴中置刀,提醒自己,秦檜就是一把刀,要時刻提防。但也有人認為:趙構對權力的掌控非常強,他真要處置秦檜,不過一句話的事,用得著這麼害怕嗎?而秦檜死後,趙構更沒有什麼可怕的,完全可以對秦檜秋後算賬,開棺戮屍都沒問題。但趙構沒這麼做,反而追封為申王,諡號為忠獻。

實際上呢,趙構說這句話時,只有楊存中在場。楊存中是誰?他本名楊沂中,掌管宿衛禁兵,是趙構的保鏢頭子。楊存中馭軍寬而有紀,樣貌威嚴卻善於逢迎,是趙構的絕對親信。不過呢,楊存中是主戰派,反對向金朝稱臣求和。而趙構呢,鐵了心要求和,別讓割地賠款認幹叔,就是認幹爺爺也不含糊。

宋金紹興議和後,趙構始終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豐功偉績四處炫耀。金朝也不想打,宋金保持著脆弱的和平,直到海陵王完顏亮上臺。完顏亮志在滅宋統一,這就讓趙構非常為難了。趙構本想再讓出一部分利益,完顏亮就此罷兵。可完顏亮堅持滅宋,趙構吹的泡泡破滅了,臉上沒光。但他是皇帝,不能背這個黑鍋,只能讓秦檜當背鍋俠。

趙構對楊存中說這句話,就是誇大秦檜對權力的掌控,為甩鍋做輿論宣傳。無非是對天下人說:求和不是朕的責任,這都是秦檜作的惡,與朕無關。而趙構在秦檜死後不追究他的罪,也不過是趙構在心裡還是沒徹底放棄求和的最後一絲幻想。如果給秦檜定罪,就等於把自己定性為主和派,再主和就沒有多少轉寰餘地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在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我跟大家一起稍微瞭解一下整件事情的經過。

當時秦檜病重,宋高宗趙構去看望秦檜,秦檜的意思是要宋高宗趙構見自己的兒子作為宰相來保持全整個秦氏一族,但是顏值完全明白這件事情的宋高宗趙構從看望秦檜一直到他離開,從始至終都沒有提這件事情。

被逼急了,秦檜家人也就是他那個兒子在宋高宗趙構臨走的時候,死死抱住他大腿,哭著求他把這個宰相的位子稍微確定一下。

宋高宗趙構只不過輕輕撇了一句話,說這件事情到時候再說,你們先不要著急回頭,把秦檜的兒子給摁下去,以後直接走了,秦檜說了一句話,完嘍。

事實上,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宋高宗趙構和秦檜雖然說二者狼狽為奸,但事實上,兩者之間都互相提防著。

宋高宗趙構本身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其強烈的人,秦檜又是一個對於功名特別有強烈慾望的人,所以當二者面臨共同的敵人,比如說岳飛的時候,兩個人可以聯繫手來一起做掉岳飛,但是一旦兩者就像兩頭狼一樣,(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遇見同一塊肉的時候,二者之間就互相提防起來了。

果然,當秦檜死了以後秦檜的家人可以說在宋高宗趙構在的時候沒有得到重用,如果不是秦檜提前投資了宋高宗趙構的皇后的話(關於這個事情,我跟大家稍微講一下經過,宋高宗趙構由於早些年經歷過戰亂,所以不孕不育,因此,對於擁立皇后這一點表示沒有興趣,不想去立皇后,後來秦會出面使了一點手段,讓宋高宗趙構擁立的皇后,所以這個皇后對於秦檜是感恩戴德。)秦檜一族極有可能被面臨滅族的危險。

你們知道為什麼宋高宗趙構給秦檜的諡號會這麼尊貴了吧,枕邊風一吹,骨頭都酥了。

對於宋高宗趙構,他最擔心的一件事情是什麼的自己失去了民心這一點是最恐怖的,當時金國的統帥完顏兀朮,只是曾經給自己的小皇帝寫過一篇奏摺,就是如果說你真的打不過南宋的軍隊,你把宋欽宗拉到汴京,也就是開封府,讓他做皇帝,我保證南宋軍隊不敢越過淮河一步。

秦檜手裡有什麼東西能夠讓宋高宗趙構感到忌憚的,四個字,東窗事發

如果說宋高宗趙構他害死岳飛,他指揮的整個過程,讓秦檜暴露給了當時南宋所有的人民,這麼一個鐘君愛國的將領,被你這麼猜忌,直接給害死了。你認為當時的南宋人民會認同你這個皇帝嗎?大家奮鬥就是為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現在把一切都給否定了,國家何等存在,人民將如何看待你?即便你不會從皇帝這個位置上掉下去,不死也得脫層皮,大家能夠想清楚這其中的厲害問題嗎?

他害怕岳飛幹什麼事情,就是害怕他不死,逼著開封府不放,然後逼著金國把還活著的宋欽宗直接調到開封府做皇帝,那麼他的位子就是一個擺設,他的位子名不正言不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皇帝的位子沒有人會認同,所以即便弄得一身狼狽,也得把岳飛給弄死,但是他就是需要一個幫手。

這就是宋高宗趙構一直就防備著秦檜拿這件事情要挾他,我不相信秦檜有這樣大的膽子,敢自己做這件事情,12道金牌調回岳飛這件事情必須經過宋高宗趙構的同意,所以說事情說到底是誰害死岳飛,誰是主謀已經很清楚了。

所以說,某些人,做賊心虛。


漩渦鳴人yy


宋高宗趙構這個人,可以用膽小如鼠和厚顏無恥來形容。

經過靖康之變一役後,他對金國已經是畏之如虎,可以說是談金色變。

靖康恥後,秦檜隨徽欽二帝被擄北上。到得金國後,秦檜經不住金國威逼利誘,率先變節。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陳過庭等人都流放到東北的顯州(今遼寧北鎮縣東南),唯獨秦檜卻在撻懶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 先充“任用”,後任命為“參謀軍事” 。有一次兀朮還特地宴請秦檜,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貴戚王公之姬妾”。

整個被擄北上的文武大臣包括徽欽二帝在內,只有秦檜獲得此特殊待遇。

後金人攻南宋,秦檜以“參謀軍事”的職銜隨行,完顏昌攻陷楚州後,秦檜回到了南宋,對外說是他殺死了看守兵丁奪船逃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要從如狼似虎的金軍中殺掉看守逃脫,恐怕是屬於喬峰之類絕頂高手之列了。

南宋很多人提出了懷疑,但是宋高宗趙構因為秦檜瞭解金國情況,還是予以重用。並委以秦檜為宰相主導紹興和議。紹興和議過程中金國與秦檜私信,信中明言:“必殺飛,始可和”。

這就是岳飛一心北伐圖存,沒有招誰惹誰卻莫名慘死風波亭的最合理解釋。秦檜要給金國做內應,必然需要執行主子的命令,而趙構要換會生母韋氏和達成宋金和議,做他的太平天子,也不得不犧牲岳飛。靖康之變趙構是唯一僥倖逃脫的皇族直系親屬,一路向南,都嚇陽痿了。所以他不是不想響應岳飛的理想和志向蕩平金人,但是他害怕最終打不過,再來一次靖康之變。

因為靖康之變的發生就是因為徽欽二帝怕死要南遷,李綱等主戰派堅決反對以至於被金國連鍋端的。自此以後,趙構對主戰派都沒有信心了,但是他忽略了一點:李剛是一介腐儒、書生意氣,岳飛卻是武功卓絕、壯懷激烈。

在基本滿足了金人所有要求後達成了紹興和議,當徽欽二帝的靈柩運回南宋後,有大臣提出開棺重新入殮,宋高宗趙構一口回絕,他根本不敢面對屍體有可能被損壞或者乾脆就是空棺逼迫要跟金國重新交涉,破會紹興和議這樣的結果。宋滅後,徽欽二帝被番僧掘墓,才發現棺材裡裝的只是朽木而已。

由此可見,趙構是如何被金人嚇破了苦膽。為了避戰,不惜陰謀殺害國家柱石岳飛,連自己的老子、大哥重新入殮都不敢。也說明了這個人是如何的貪生怕死、不孝不義。

那麼宋高宗趙構真的很信任秦檜嗎?未必見得,他其實罷過秦檜的相,但是因為紹興和議又恢復了。翻開史書可見,只要金人攻宋不利,需要議和,就會要求宋朝派秦檜去談判,秦檜就會被委以重任。其中紹興議和的條件之一,就是不許宋朝將秦檜無罪去相。實際上也就是說宋朝的宰相是否罷免,要得到金國的同意。


根據宋代葉紹翁所著的《四朝聞見錄》所記載,“蓋秦檜欲脅君固寵金人,又藉之以堅和好,盟書所載,不許以無罪去首相”。所以,宋高宗趙構應該心裡很清楚,秦檜就是金國派來宋朝監國的,但是他不敢違逆。他心有提防,卻不敢聲張,這就是秦檜死後趙構說“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這句話的來由。


謝金澎


靖康恥發生於1127年,岳飛被害於1142年,相距已14年。風波亭是演義之話,宋史未見記載,但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害於大理寺詔獄確實史實。1163年即為岳飛平反。以前多為尊者諱,多罪於秦檜,畢竟南宋朝以趙構為首。現分析主因在趙構,原因多為功高震主,有宋一代防武將的傳統。也有人分析岳飛政治上犯錯,在迎二聖,立太子一事上妄議等等。

無論如何從事態發展來看,紹興和議在十一年十一月,岳飛被害在第二月即十二月。從此可看出岳飛的確是議和的犧牲品。此後南宋和金雖也有徵戰以及後來的隆興和議 、嘉定和議,但大致維持這以後的邊境直到蒙古興起。

靖康恥發生在1127年,此後二帝均被俘虜至北方,太宗一系的皇子皇孫均被一網打盡,只跑了一個當時已到磁縣去求和的的八哥趙構。最要命還不是這些事,宋由於唐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直執行的強幹弱枝的做法,聚天下之兵於開封,並採取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做法,這種做法平時對穩定宋朝不失好辦法,但在戰時問題就大了。這種方法是把天下安危寄於一地。一旦開封有問題,倉促之間,地方無兵無糧根本無法對開封形成有效支持和支援。

此時趙構就面對這個問題,僅空有一大元帥的名號。金朝當時立國時間太短,根本無力對中原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留了張邦昌的偽楚,但實際上這種依附於強權的傀儡政權,名不正是沒有什麼統治力的。所以,趙構得以南京應天府繼位,也就是現在的商丘,但隨即在金兵威脅下,無法只得跑往健康。安史之亂時張巡死守睢陽就是指的這個地方。就是同一個地方,在當時兩京已經失守的情況下,能夠死死擋住安祿山不得前進一步。但到趙構這裡就無任何辦法,雖有個人原因。但背後的故事就是,唐藩鎮雖有其割據和混戰不休的問題,但同時這種辦法也使得地方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戰力以備不時之需。宋朝矯正過枉的辦法使得地方基本沒有辦法應對這種情況。

此後趙構一直在跑路,直到1130年,韓世忠黃天蕩戰役後,金軍不敢輕易過江,趙構才算在臨安安穩下來。中間有段時間長達四個月漂泊在海上。此時在川陝之地還爆發了福平之役,和以後的和尚原戰役。這說明金宋之間在其他地方依然還進行著拉鋸戰。

但在此之前的1129年,苗劉兵變則是嚴重刺激了趙構。苗劉後,趙構的三歲太子估計受驚死去。此後,據史料記載,趙構在被金兵追擊時也是一樣受驚過度,此後無子。此時趙構才22歲。苗劉兵變解釋為士兵不滿趙構重用宦官,小人等,此類寫法一般為儒家過於道德化的春秋筆法。其實 造反的士兵均為北方士兵 ,不滿趙構重用南人,想急於打回北方,人心浮動之中一場不成功的政變。這其中,已經暴露出趙構政權的不穩定性,可以說趙構一路走來並沒有自己穩定的團隊,為了安全也得重用宦官,文臣。由以上顯示出,一切均需從頭來的過程中,不同的人利益衝突。苗劉兵變中質疑趙構的合法地位,也使得趙構對這個更加敏感,此後三歲兒子也沒了。以後一生無子嗣。這一切都顯得那麼弔詭,使得南宋猜忌之心更重,比北宋更加不自信。

說了這麼多,就是說趙構此時只是名義上的共主。有宋一代強幹弱枝執行的過分,開封一旦有事,地方根本無法對付。岳家軍等等帶姓名氏的軍隊充分說明,此時的軍隊都是倉促之間自己建立了,多少已經有了私人性質的部隊。苗劉以後,趙構加快對軍隊控制,這之中重用文臣就是應有之議。

1131年至1135年,南宋一邊穩定,這期間岳飛主要是平定南方的諸多叛亂,一邊南宋和偽齊在江淮一線相互征戰。但1138年發生了淮西兵變。事情暫且不說,但事情不僅僅影響當時的北伐準備,而且影響了趙構的判斷,從此趙構就失去北伐的雄心,使得趙構對武將的防備達到頂峰。

此後岳飛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趙構的脈絡,實在是對武將疑心大起。但1140年也本就不是南宋的計劃好的北伐。金攻南宋不成,反被岳飛反攻至郾城,也就是黃河一線。此時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兵。這可能是南宋離勝利最近的一次了,感覺可惜 ,然後岳飛是被冤死的,再加上南宋最後的悲慘的結局。這一切都顯得岳飛的悲壯和朝廷的昏庸。

其實不然,當時各路兵馬已撤離,岳飛孤懸在外非常危險,而且糧草已跟不上了。朝廷也不是傻子,不要一味的好人壞人去看歷史。對付遊牧民族最大的風險不是對戰,而是糧草不及時的撤退時的崩潰。宋一朝多次敗於此。看似敵人敗了跑了,其實不然,騎兵一直在遠遠吊著你,一旦糧草不及,馬上反攻。這種戰鬥最怕就是撤退,一旦混亂就是崩潰。

此後的問題其實很簡單,趙構殺岳飛是小心過度。中興四將中就岳飛被殺,這其中的奧妙是,1130年岳飛才第一次見趙構,其他均是趙構的老人。苗劉之變時,趙構被逼退位時,是其他三人救得趙構。岳飛不是這其中的人。

後世可惜的是岳飛是這其中唯一的進攻型將領,其他三人是防守型,北伐只能如此。岳飛1140年的只搗黃龍多少有點幻想。

也可以用前世後世的事對比看北伐之難。魏晉南北朝事南朝劉裕滅南燕後,基本上就把國境線壓到了黃河一線,並攻下了西安,洛陽。但後來依然是守不住。南朝一有內亂,黃河一線就丟失了,最後依然守淮河一線,直到隋統一。

明朝北伐時,朱元璋戰略規劃就非常有遠見。出徐州攻濟南,從東邊威脅華北和中原,然後從襄樊攻潼關,守潼關關閉關內,然後不用打西安,直接北上威脅太原,適機北上。徐達北出攻北京,元順帝不戰而逃,兵不血刃佔領北京,但隨即大同太原方向元軍攻過來,不守北京,直接西出大同太原一番血戰,這才驅逐元朝出中原。北伐戰略上的方向就是不能以中原為目標,有宋一代的武將由於有靖康恥,感情上一定會以拿下開封為第一步,但這恰恰不可行。

趙構的問題在於他就是一個自卑的人。趙構是不得寵的人,第一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當人質,第二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求和。父兄不把他生死當回事。後又被金兵追得滿世界跑,心理的恐慌感只能是越來越多。

對於岳飛根本沒必要殺,議和不成,拉倒。繼續打。可惜沒這血性。其實,應該把岳飛的背嵬軍放出去,在北方不要計較一城一市得失,專事騷擾。打擊敵人力量才是唯一目的。燒殺也不是不可以。一切從權,美國南北戰爭時,北方後來就是在南方一路燒殺後才有了主動權。只是趙構不行。歷史在合適的時間沒遇到合適的人。趙構就是這個不合適的人,不過這人活得挺大,八十多歲。


沙中土大溪水


不知大家有沒有讀過《蘇綽答宇文泰》,可謂道盡千古帝王心術,文章主旨是帝王用貪官,反貪官。高宗和秦檜就是一對相互利用,狼狽為奸的君臣典範,這裡的邏輯是帝王用奸臣,反奸臣。這理論對高宗這種心理陰暗,沒有子嗣,輿論支持不強的皇帝尤為適用。

皇帝不怕奸臣,貪官,但皇帝會怕忠臣,清官。為什麼呢?因為忠臣,清官得民心,會危及皇帝的權威!而奸臣,貪官對皇帝構不成威脅,相反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就會被皇帝清算,不僅財產充公,皇帝還可以把責任往奸臣身上推:你們看,不是朕不聖明,朕只是被奸臣矇蔽了而已!


秦檜與高宗的關係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紹興元年到紹興二年秦檜第一次拜相,因為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口號與主戰的主流輿論不合,加之高宗厭倦秦檜,於是秦檜從紹興二年到紹興八年罷相。

第二階段是紹興八年到紹興十二年,秦檜得張浚推薦二次拜相,隨後排擠張浚,趙鼎,獨相十八年,高宗此時用秦檜,主要是找個代理人在臺前執行投降政策,順便打壓下得民心的主戰派,高宗在雙方關係中仍然佔據主動。秦檜很清楚,自己不過是個棋子,所以不負所望害死岳飛,達成和議,搞得自己臭名遠揚。


第三階段從紹興十二年到二十五年,秦檜已經完全掌握了高宗的心態,為了避免自己活著被清算的那一天,秦檜一邊不遺餘力打壓忠臣良將,搞臭自己,讓皇帝放心:你看我還是甘心做個奸臣,我不會威脅你的位子。一邊大肆培植親信黨羽,擴充個人勢力,安排親信佔據朝廷要害部門。這時君臣之間的權力對比態勢已開始轉變了,高宗當然很清楚秦檜已經尾大不掉,但是廢掉秦檜就是對自己過去求和投降路線的否定,將會更加危及自己的統治,於是索性眼開眼閉。如朱熹所說,假若秦檜掌握兵權,或秦檜再多活幾年,那麼南宋天下將姓秦不姓趙了。


高宗頂著這樣幾乎玩脫的風險熬到紹興二十五年,心理壓力不能說不大,終於秦檜死了,他趕緊採取兩手措施收拾人心。第一,約束秦檜的勢力,消除秦檜的影響,對內部的明白人訴苦說朕過去都是被秦檜脅迫了,朕自己褲管裡都帶著刀呢;第二,給秦檜加諡號追贈,對外繼續宣佈秦檜是個好同志,一貫堅決執行朕的正確路線得力,然後培植了跟秦檜一路貨色,但是基礎不深好控制的湯思退做尚書右僕射,直到紹興三十一年金軍再次南下,投降總路線最終破產為止。

所以說,高宗和秦檜不過就是各取所需,共同賣國肥己而已,兩人都該遺臭萬年,要不是因為高宗是皇帝,後代皇帝都忌諱,岳飛墓前跪的就該是五個人,五個罪人不僅跪嶽王,更是向拋頭顱灑熱血的南宋全國軍民,向淚盡胡塵裡的大宋北方遺民下跪謝罪。


每日一段歷史


本來想看看而已,不曾想又看到了黑嶽頭子,還有些無知的鍵盤俠跟著起鬨瞎噴,就忍耐不住了!!

趙構之所以這麼說,讓我們先看看秦檜是個什麼貨色!

《宋史》記載:“奸臣、秦檜,兩據相位,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亡仇鬻倫 ”

《宋史》:“高宗初見秦檜能擔當得和議,遂悉以國柄付之,被他入手了,高宗更收不上。高宗所惡之人,秦檜引而用之,高宗亦無如之何;高宗所欲用之人,秦檜皆擯去之。舉朝無非秦之人,高宗更動不得。”

秦檜結黨營私架空高宗的目的,就是為執行他的金國主子指令,破壞南宋的國防力量來鋪路!有了這樣的條件後,秦檜驅趙鼎、逐張浚、殺岳飛、貶胡銓、禁建言、縱奸佞,權傾朝野便輕而易舉了。

秦檜二次上位為相後,更加變本加厲的賣國求榮,排除異己,網羅死黨,其地位甚至可以架空趙構。在紹興十一年和議中,金國明確規定南宋終身不得罷免秦檜的相位,秦檜由於有金國主子撐腰,由此更加飛揚拔扈。更不把高宗放在眼裡,“由是中外大權盡歸於檜,非檜親黨及昏庸諛佞者,則不得仕官,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間”。

《宋史•秦檜傳》“檜陰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伺上動靜。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 可見有關國家大事奏摺到不了高宗的手裡,連掌握高宗生死脈搏為趙構所倚重“朕之司命”的王繼先都能被秦檜收買過去通風報信加站隊了。 而秦檜執政晚期,已經有人上書趙構要求給秦加九錫,還說他祖墳望之有“王氣”。“九錫副車之請”、“秦城王獻之氣”(《三朝北盟會編》卷168)。秦檜的下一步是什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由於秦檜多年來一直把持朝政,黨羽眾多,已經控制了朝廷的各個要害部門。 秦檜 不僅在處理政務上獨斷專行不把高宗放在眼裡,而且由於勢焰熏天使高宗感到生命受到威脅。高宗每當上朝,靴筒都暗藏利刃,以防秦檜一黨的暗害。 平常秦檜進獻的食物,高宗收下以後並不食用,命人偷偷扔掉。生病不得不用藥時,也總是讓人先嚐,確定無毒後才敢服用。始終如此,從來都不敢大意。 如此被架空,甚至狼狽到上朝時還得身揣利刃以防秦檜一黨暗害! 史料記載,秦檜死後,宋高宗趙構長出了一口氣:“哈哈!老匹夫死,我往後再也不用在靴子裡藏著一把匕首了”——見《宋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二“檜亡故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這就是高宗趙構說這句話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有關秦檜叛國的史實,我在其他文章已經論述,不贅言了。



狼行千里aa1970


秦檜死後,宋高宗趙構說“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這句話是真話還是假話呢?可以說,這句話一半有真情,一半為假意。


說它一半有真情, 是因為趙構對秦檜十分忌憚。 秦檜雖說是高宗手下的丞相,但他卻在朝中拉幫結夥,結黨營私,大力培植親信,不斷擴大勢力。不光兒子孫子佔據高位,而且爪牙走狗遍佈朝野,趙構身邊的侍衛御醫都是秦檜的幫兇,秦檜送給趙構食物他都不敢吃下,趙構生病時秦檜送藥他也不敢服用。由此可見,趙構對秦檜的忌憚已經達到了何種地步。所以,秦檜生病臥床不起,趙構名為探視病情,實為盼他早死。當秦檜的兒子秦熺問誰可接丞相職位時,趙構冷言斥責:“此等大事是你該問的嗎?”秦檜死後,趙構高興的對親信楊存中說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說它一半為假意,是因為趙構言過其辭,欲蓋彌彰。他把自己與秦檜的矛盾故意說得這麼尖銳、邪乎,是想把為政之失的責任全部推給秦檜。試問,為什麼對金國這麼軟弱退讓?岳飛精忠報國、一門忠烈,為什麼死得這麼悲慘?罪魁禍首難道是秦檜嗎?非也,罪魁禍首是皇帝趙構!他之所以對金國一再退讓、狠心害死岳飛,就是害怕一旦打敗金國,迎回了徽欽二帝,他的皇位將不保,榮華將不再。趙構心裡也明白,朝野上下,對他的倒行逆施已經怨聲在道。所以,他這樣說的目的就是掩蓋自己的罪責。


菜根漫譚


趙構的臉皮非常厚,和著名的曹操有的一拼。

先說一下曹操,因為曹丞相害怕,害怕在夜晚,在自己睡著了的時候,身邊的人會趁機暗殺自己,於是曹操就編故事,說自己喜好在夢中殺人,讓身邊的人,晚上不要靠近自己。可是這話光說還不行,曹操還得實踐一下,別人才會真的信啊,於是,著名的表演就開始了。

曹操先是故意裝睡,然後,再把被子給掉到地上,一個傻BB的侍從,居然擔心曹丞相會著涼,就過去給曹操蓋上被子。機敏的曹操馬上摸出短刀,“噗呲”,把人殺了,然後,繼續再去睡覺。

到了第二天,曹操還假裝吃驚的模樣,假惺惺的掉了幾滴淚,還厚葬了被殺的侍從。於是周圍的一群人,都紛紛配合曹操的表演,四處傳播曹丞相的夜間殺人傳奇。主簿楊修有些愣,自己不配合曹操的演出,那也就算了,居然還就出來扮聰明,敢於去譏笑那個可憐的侍從,說:丞相非在夢中,君在夢中爾。

此言一處,把曹操氣的差點中風,書上記載說曹操的嘴都歪了,此事沒過多久,曹操就找個藉口,把楊修給弄死了。

於是,曹操的這段表演,也就被大家給記住了。

到了趙構的時候,這個鬼精鬼精的賊皇帝,等秦檜死後,想要和秦檜劃清界限。於是不要臉的趙構,居然去學曹操。因為趙構的水平,比起曹操來差太多,所以趙構的開始動作,完全是按照曹操的劇本來演。

趙構先找到了楊存中,一個自己身邊的楊姓侍衛,趙構先問了問這位楊侍衛:楊修和你祖上啥關係啊,是親戚不?知道楊修的下場嗎?

等這樣的關係都搞明白以後,表演才進入高潮,趙構才開始洗白,開始痛斥秦檜不是個東西,然後,再編出自己的苦逼,自己竟給秦檜這個奸賊,逼到要靴中置刀的鬼話。

作為一個沒什麼文化的侍衛,他書讀的可能不多,但故事嘛,一定聽得不少,人也夠機靈,要不怎麼在皇上身邊混。皇上這話裡話外的意思,楊侍衛能不明白嘛。雖然趙構胡扯的一塌糊塗,扯得良心上都有些虧欠,可是楊修的故事在前,自己扛個腦袋在後,事實上,楊侍衛還想多活幾天,多吃幾天閒飯呢。

於是這識時務的侍衛,撲通一聲就跪下了,為了表演的徹底,楊侍衛居然還哭了出來,說:皇上您,可是太不容易了。

在君臣的大力推廣之下,這個趙構藏刀的故事,果然就給流傳了開來。在趙構一朝的大臣們,雖然個個都精得很,可這是皇上擔任男主角的劇,即使是狗血一樣的劇情故事,大家也只能配合著演。誰敢不配合?想提前到陰間找楊修聊聊,交流一下諷刺皇帝的感受?犯不著啊!

宋朝人演這樣的段子,主要是迫不得已,最後自己心裡一樂,也就過去了。

別人都是在表演,到了現在,怎麼還有人當真了?


圓窗觀點


1,我們看歷史,不要僅僅是用眼睛,還要用理智,畢竟無論民間藝術,還是正史,都是後人寫的,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正史上的很多東西,表面上看似乎煞有其事,但是仔細想想,荒唐事很多,有的就是作者不負責任的道聽途說,胡亂杜撰。

2,至於記載趙構在秦檜死後,說的終於不用靴裡藏刀之話,是明代馮琦所寫。已經與當事人相隔幾百年,可信度很低。但是就有人摟著書本,不加思考地一味迷信。

3,什麼都不用說,換做你是趙構,一國之君,貼身護衛一大堆,怎麼可能在朝堂靴裡藏刀?出了意外怎麼辦?再者,戰爭期間,皇帝殺個大臣,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至於如此膽戰心驚嗎?中今古外,有皇帝殺不了的大臣嗎?何況秦檜一個文官!

4,有人說,秦檜勢力大,有金國罩著,其實這都不是事,關鍵還得看趙構的思想和目的。一旦有人對他形成威脅,他絕不會手軟。所以,馮琦的話,經不起推敲。

5,有人說是趙構故意說的,目的是嫁禍於秦檜。沒有必要,也小看了趙構。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會說這種沒有水平的話?胡扯!


才辰日月


首先這段話並不是出自於《宋史》等正史,而是出自明朝陳邦瞻所編撰的一部記錄宋史的《宋史紀事本末》,在卷七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檜既死,帝謂楊存中曰:‘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其畏之如此。”,其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當年秦檜死後,趙構跟楊存中說“我今天終於可以不用在自己的靴子上放刀了。”,且其露出的表情是很害怕怕秦檜的樣子。



當然這段話到底是真還是假我們無從得知。畢竟南宋距明雖然不過百年,但是大概也有92年的時間,很多事情也無法準確的得知,而至於陳邦瞻如何得知這幾乎可以算是絕密的話的也自然無法得知。畢竟試想下,一個皇帝怎麼會跟自己的臣子說他害怕另外一個臣子呢?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而且就算說了,你覺得一個趙構的親信他會傳出去嗎?要知道這可算是皇家的秘事了,在那個時代誰敢亂說。



不過不管如何“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的確出現過,而非是今人杜撰,這點到是真的。至於這句話到底是不是趙構說的,也不必去爭論,說實在的南宋最有爭議的就是趙構和秦檜這二人,自南宋之後的史書歷來對其二人的記載就多有貶低之處,而且是真真假假摻雜其中,所以根本無從分辨,那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爭論呢?



但是至於高宗是否有沒有在提防秦檜,個人覺得實際上趙構雖的確對其有些提防,但更多的對秦檜是信任,而非猜忌。若不是信任,趙構也不會在秦檜死後說出“秦檜力贊和議,天下安寧。自中興以來,百度廢而復備,皆其輔相之力,誠有功於國。”這樣的話,而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對於秦檜,趙構還是較為信任。



實際上自紹興和議後,趙構對於秦檜就越發的倚重。先是在1142年,秦檜被加封為太師,並進封魏國公,而在這數年的時間高宗又先後將胡舜陟、張九成、張邵、黃龜年、白鍔等上奏彈劾秦檜的人貶出京城。到1145年趙構還賞賜秦檜府第,且對其家眷都進行了加封,後更是親賜“一德格天”的匾額。



到了1146年趙構聞聽秦檜建了家廟,並賜了祭器給他,而這我們要知道在趙構之前,可沒有一個帝王賜給一個臣子家廟祭器的先例。而到了1149年,趙構為了嘉獎秦檜對於大宋的功勞,更是下令為他畫像,並親自做贊。可以說從以上的種種事蹟可以看出,趙構對於秦檜的恩寵是絕對浩蕩的,也可看出趙構對於秦檜也是絕對的信任的。



那麼這裡肯定就會有人說趙構之所以會做這些,是為安撫當時權勢滔天的秦檜,防止他做出過激的行為。的確,當時的秦檜在朝堂的上權力絕對是巨大的,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威脅趙構的地步,而這點我們可以從1155年,趙構在秦檜未死之前就能直接拒絕秦檜的養子秦熺意圖繼承秦檜做宰相的請求,並直接讓瀕臨死亡的秦檜和秦熺直接致仕就可以看出。



畢竟如果秦檜的實力足以影響到趙構的話,恐怕他的養子也不會以31歲的年齡就被趙構強制退休,要知道正常情況下宋朝的官員最早也要70歲才退休。所以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宋朝的最高權力始終都是在趙構的手中。其實可以說秦檜的權力都是趙構給的,如果趙構不想給他,秦檜將什麼都不是。



但是我們卻看出在當時趙構的確給了秦檜非常大的權力,甚至在他去世後,還封他為申王,更是賜諡號為“忠獻”,要知道這份待遇可不是一個受到提防的臣子能夠得到。所以只能說明在當時秦檜是非常受到趙構的寵信與信任的,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說趙構為何要撤他的職呢?



不過如果嚴格以上來說趙構也並不是就完全的信任秦檜,對於他趙構還是有些提防的。比如當年秦檜的孫子秦壎本來原定是狀元的,但是趙構因他的身份就將他降到了第三名。但是說實在的,這份提防是任何一個皇帝都會有的,在那個封建時代,不管是忠臣還是奸臣,皇帝對其的提防都是會有的,這是正常的情況。但是對於秦檜,趙構對他的信任和寵愛遠遠要多餘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