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光绪为什么不杀死慈禧?

但愿人长久164529555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古代出现很多囚禁自己父母的帝王,但是在晚清时期,已不可能出现

也许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可能对古代史比较了解。

在古代,确实有很多帝王通过一场政变,囚禁自己的母亲或者父亲,然后执掌大权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庄公。由于郑庄公的母亲姜氏支持自己的弟弟叛乱,争夺王位,郑庄公索性囚禁了母亲,很多年都没有相见。

唐国强版郑庄公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弟弟之后,还把唐高祖李渊软禁。

唐国强版李世民

问题是到了有清一代,历史环境已经不同,历史上的这些故事已经不可能再次上演。

从外部来说,明清以来,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深入人心。儒家强调礼义秩序,强调臣忠子孝。儿子发动政变,是得不到人心支持的。

其次,我一直觉得,从古代到近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权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古代,帝王可以随意杀掉不听话的臣子,明朝皇帝还能够随意鞭打文官。

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时代,可能是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帝王处置大臣变得非常慎重。

皇帝也是一样。皇帝的行为、做法,必须要考虑是否会引来大臣的不满,因此,做事必须慎之又慎。

慈禧从内心真的想培养光绪,想让光绪对自己孝顺

从内部,也就是光绪皇帝与慈禧之间的关系来说,光绪也没有必要,或者说从来没有出现过杀掉慈禧自己亲政的打算。

我们知道,光绪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妹妹的儿子,也是她丈夫咸丰皇帝的七弟醇亲王的儿子。

光绪从4岁入宫以来,慈禧对光绪的感情就非常好,有些恨铁不成钢。慈禧会亲自为光绪皇帝选择老师,关心他的起居饮食。有学者说,慈禧当时就如同《红楼梦》里面的贾母,是一个家族的大家长。

比如,在光绪刚刚进宫做皇帝不久,慈禧就规定今后光绪皇帝的“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质朴数人,凡年少轻佻者,概不准其服役”。

慈禧非常关心小光绪的学习,选择了翁同龢做他的老师。慈禧经常召见翁同龢,询问光绪学习的情况。如果光绪皇帝有所懈怠,慈禧就会在光绪前去问安的时候,加以“训斥”。

慈禧恨铁不成钢,导致光绪皇帝有时候会情绪“抑郁”,“精神殊逊”。但是,慈禧是真心培养光绪的。

根据德龄在《瀛台泣血记》里面的记载,慈禧会经常让翁同龢给光绪讲《孝经》,也让光绪阅读“二十四孝”,以此来告诫光绪,要对自己孝顺,要“以圣孝为本”。由此可见,在幼小的光绪心目中,早已种下了要对慈禧孝顺的种子,长大之后,光绪自然也就不敢对慈禧作出有违人伦的事情。

戊戌政变时期,想杀慈禧的并非光绪,而是康有为等人

可能有人说,戊戌政变时,光绪不是打算要派兵围住颐和园,杀掉慈禧太后么?

其实,这可真冤枉光绪了。光绪并没有打算囚禁慈禧,一切的几计划都是康有为等人策划和酝酿的。

后来,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去质问光绪的时候,光绪还毫不知情,慈禧将康有为等人计划告诉光绪之后,光绪战战兢兢。后来光绪的确有所悔恨,觉得自己所用非人,还把自己给害了

其实,在戊戌变法前期,慈禧是支持光绪变法的。要没有慈禧的支持,地方督抚和朝廷大臣也不会那么快顺应光绪。

戊戌政变之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慈禧一直没有再给光绪机会,甚至还打算废黜他。这个时候的慈禧,确实内心非常失望,非常痛心。自己一手调教的光绪,他手下的人竟然要杀掉自己。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心血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光绪的性格上来说,都不可能有杀掉慈禧,自己亲政的打算。


兮兮说事儿


我是七哥

我发表下个人观点,可能这次讨论会引起许多争论。

光绪杀不了慈禧,大致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慈禧的政治能力强于光绪帝。这一条,是光绪帝杀不了慈禧的关键因素。

光绪帝应该是清朝皇帝中,思想最为开放的皇帝,但他的政治才干却是有所欠缺的。(慈禧剧照)

维新变法开始运作,改革方案逐渐触及到慈禧这些人的利益时,本来就处在政治下风的光绪,选择了一种最直接暴力的方式,直接与慈禧对着干,最后彻底激恼了慈禧一派的人。

慈禧先是任命自己的亲信荣禄,担任直隶总督,控制京师一带兵权;光绪心知肚明,随后将听命于慈禧的6名礼部尚书一律革职,然后大加关照慈禧讨厌的王照,同时,继续任命大批维新人士。如此火拼,让慈禧产生了想要夺取光绪帝位的想法,就此,光绪帝位开始不保。

第二个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这是光绪难以施展拳脚的根本原因。

晚清四大名臣中,尚在人世的两位李鸿章、张之洞,在朝野职权、威望都很高,可是都不站在光绪这边;此外,满族的大部分贵族,如奕匡、荣禄等,都一边倒向慈禧。

在戊戌变法中,这些守旧势力,都聚集在慈禧身边,对维新派和光绪帝发布的政令,视若罔闻,甚至都不把光绪帝放在眼里,只听从慈禧的懿旨,不听皇帝的圣旨。

第三个原因,光绪帝个性还是太过软弱,没有力抗到底的决心。

光绪亲政之后,面对慈禧太后的控制,心有不满,但却依然循规蹈矩地走了下去,没有太多反抗。

为了方便自己训政,控制朝局,慈禧要求光绪每天必须到颐和园请安,然后讲述朝事,如有重要决策,必须先告知慈禧,才能再做决议。

这种摆明了干政的行为,作为勇敢刚强的帝王,必然义愤填膺,坚决抵制,然后以后宫不得干政的理由,号召群臣坚决抵制,积极拉拢自己的人马,慈禧必然没了气候;

又或者,光绪可以向自己的祖先康熙学习一下,也来一出智擒鳌拜,除掉了慈禧,即使保守派再如何猖狂,也不会有人敢造反,动摇光绪地位的。

可惜,光绪都没有,这是他软弱性格、缺乏才干的一种表现。

我再三考虑之后,一直认为,只要光绪积极发挥自己作为帝王的身份,振臂一呼,积极拉拢自己的山头,作为后宫干政的慈禧,迟早倒台。

可光绪一直没有发挥自己帝王身份的价值啊,而这其中,又有多少慈禧预谋多年的阴谋了(以后有机会再讲)。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每天带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级认知![鼓掌]


岁七夸父


曾经年少无知的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光绪是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慈禧太后,自己亲政不就完了吗?那样“朕的大清就不会亡了”。但等到了现在才明白“皇帝并不是至高无上”,至高无上的是权力,这就像东汉末年大家都听曹操的,而对于汉献帝这个皇帝视为“傀儡”。光绪之于慈禧就好比于汉献帝之于曹操,傀儡而已!如果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光绪和慈禧还有点血缘关系。。 清朝末年,慈禧是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人,在她的身边聚集了李鸿章,荣禄,刚毅等一系列实权大臣,只要稍微有些权力的人基本上都是慈禧提拔上去的,这些人自然把慈禧当做他们的“老佛爷”,光绪死了没关系,慈禧一定不能有事,可以说慈禧在清廷政坛地位的稳固是无法想象的。 而我们反观光绪皇帝,他的身边是一些什么人呢?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学,但缺少了权力。朝廷三品以上的大臣没有一个站在光绪这边,外边的九大总督更是没有一个为光绪办事。在他身边没有出谋划策的“孔明”,有的只有科举不中的康有为。 此外杀慈禧还得有人“操刀”吧,光绪不可能自己亲自动手吧,但当时紫禁城,颐和园的侍卫都是慈禧的手下,都是慈禧正蓝旗的人,光绪身边的两个太监总管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上去的。宫外的兵权,对于光绪来说就是“可望不可即”的“白月光”了,当时荣禄节制北洋各部,奉命拱卫京城,虽然荣禄的几万人马打不过八国联军,但保证慈禧的安全还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光绪冒冒失失的杀了慈禧,他必将难逃一死!关键是光绪杀得了慈禧么,有那个实权吗?皇帝有实权才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皇帝要是没了权力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大家尊崇的是权力而不是个人。慈禧就是一太后,但她牢牢的掌控着权力她就是九五之尊,接受世人的膜拜。 慈禧不是那么好杀的,她亲政47年,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政治势力,像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晚清忠臣,这些人都只听命于慈禧,不会被光绪所左右。 慈禧待光绪也算可以,光绪四岁进宫,慈禧对他关爱有加,教他识字背书,又请翁同龢做老师,光绪满十岁时,让他跟在自己身边学习处理政务,有时还让他代为批阅奏折,光绪对慈禧也是敬畏有加。 慈禧还是放权给光绪的,1889年光绪18岁时亲政,但他的执政能力太差了,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都是光绪作主发动的,说明光绪还是有实权的,但其结果却出乎意料,都是慈禧给擦的屁股。 光绪任用的都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机会主义者,这些人只会空谈误国,只会媚日,只会变着法子出卖西藏、新疆领土,幸亏慈禧及早铲除了这些乱臣贼子,否则他们成了气候不知还要做多少伤天害理的事。 光绪从小到大都在深宫里与外界隔绝既无交际能力有没有什么人脉关系,更没有过硬的团队人马,兵权就更不用说了;光绪唯一胜过慈禧的就是自己年轻,年轻就是本钱,拉拢一些朝中重臣,熬死慈禧一切都是自己的,但没想到慈禧如此的长寿,自己如此的短命,天意如此。至于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就不得而知了。 光绪打一开始就注定是傀儡,时间长了也就慢慢的习惯了,没有慈禧的支持光绪也做不了皇帝,但是只要有慈禧在,光绪就无权无势形同傀儡,就要活在慈禧的阴影里,有名而无实,反正任何事情都不用光绪操心,时间长了就变成废物一个了,没有主见,优柔寡断,终究成不了大器。


幸福有你独家赞助520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就是九个字,不能杀,杀不了,不想杀。

首先是不能杀,光绪不是皇子继承大统,是藩王之子被慈禧选择入承的大统,他皇位的合法性来源于慈禧对他的选择,简单点说,慈禧也可以选择别人当皇帝,慈禧是光绪能当皇帝的“后台”。杀了他,光绪的皇位也坐不稳。光绪不可能杀慈禧,最多软禁。

其次是杀不了,这点大多数人很容易理解。皇帝杀人总不至于自己拿把刀去杀吧,宫女太监,满洲亲贵,汉族强臣谁会听光绪的去杀慈禧,开玩笑一样,别说杀,软禁也做不到啊。

最后,不想杀,光绪毕竟是慈禧养大的,感情是有的。其实这里面有个人坏的很,就是“搅屎棍”康有为,教科书上把慈禧,光绪脸谱化了,慈禧代表守旧势力,光绪代表革命进步势力,其实这是完全错的,慈禧也是改革派,你看看历史书上,没有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能搞得起来么。针对改革慈禧光绪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并不是水火不容,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且具有人考证光绪并没有单独召见过康有为,更没把他当做心腹,而康有为,上窜下跳,妄图参与国政 ,当一代帝师,失败后,居然假传圣旨,私下去见袁世凯,要袁世凯囚禁慈禧,反而给了袁世凯表衷心的机会。慈禧一怒之下,囚禁了光绪,断送了光绪的前程。光绪真没想过要害慈禧,虽然年轻,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有数的。


醉美木渎


怎么杀?在宫里直接用刀行弑?还是下毒给她吃?还是骗到郊外挖个坑把她埋葬?还是收买宫女勒死她?还是请个和尚天天念咒把她咒死?除了这几条,光绪帝没办法杀死慈禧了!

一,慈禧与光绪帝是什么关系?

母子。光绪帝是旁枝过继给咸丰帝做儿子的,慈禧是咸丰帝二太太,就是母子关系啊!

二,慈禧如此煞费心机操劳国事,为了谁?搞懂这条就懂了!慈禧治理好大清国,最终是留给光绪帝的!慈禧带不走!她只能带走一些金银财宝衣服葬品和她的身体,其他都是留下的!

去河北敦化清东陵慈禧陵看看,慈禧死后就霸占那么十几亩地皮!无论她生前如何富贵荣华,风光无限,权倾朝野,她死后就那么回事!

三,光绪帝是扶不起的清阿斗。

导致清朝由同光盛世走向衰败之路的人,不是慈禧!恰恰是光绪帝!不看历史典籍的人,就去看看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有透露出一些历史真相:中日甲午战争,是光绪帝刚愎自用,受到“清流派”(以翁同龢为首)不断怂恿鼓动,而坚决要打的!

既然要打仗,没钱买武器炮弹,很好解决嘛:把皇宫珍藏二百多年的古董字画全拿出来开展览会拍卖!不用一个月就能筹到1500万银子了!(后来这些宝贝被溥仪败家贱卖了)

没有准备好,却坚决要打!北洋舰队覆没,辽东半岛被日军占领,北京岌岌可危!(他也没勇气和决心迁都西安或洛阳、成都,号召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全面抗击日寇,他有这种勇气就不是清德宗,是清武宗了)。

甲午战争吃了败仗,割地,赔款2亿两银子,光绪帝早应该滚下台了!是慈禧容忍他,继续让他做皇帝,还默许他搞什么维新变法。没有慈禧支持,光绪帝和康有为搞什么变法?连圣旨都传不出北京城!

光绪帝没有执政经验,没有社会阅历,就是在宫中读书玩大的一个青年皇帝。他跟的师傅又不行,彻头彻尾一个书呆子和内斗夺权派头子。他眼红嫉妒李鸿章权势显赫,想搞垮李鸿章!日本人打垮北洋舰队,说不定正合翁师傅心意呢。只是整到要割地赔巨款这么严重,是他没预料到的!他做户部尚书(民政财政部长),第一件事就是上折子要求暂停北洋水师购买武备!(啥意思,就是断李鸿章北洋水师的粮!如果北洋水师提督是他翁同龢的亲信,他肯定每两年就拨一笔银子添置武器)

四,光绪帝不肯承担甲午战败的责任,硬扣给丁汝昌、李鸿章等人!丁汝昌不投降日本人,服毒自杀了,多么忠烈,他还下旨:抄没丁汝昌家产,不准下葬!(宣统二年才给丁汝昌平反)

这就是光绪帝!这个不敢承担责任的皇帝,他能给中国谋取什么呢?他的师傅犯大错,抗旨不拨款买武器,也没受处罚。

清朝末年一直都在搞建设,搞变法!洋务运动就是变法!是经济改革!

张之洞在广东、湖北搞洋务运动,搞军工建设,有目共睹,就连清朝的死敌孙先生也竖起拇指称赞:张之洞是口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比起康有为的嘴皮子变法,张之洞是实干家,做了很多事业出来!

五,光绪帝敢杀慈禧吗?别说他没有这个条件,就算有,他也不敢!他在清朝王亲宗室就交代不过去!

六,谭嗣同去见袁世凯,劝他起兵“逼宫”

,软禁慈禧。这样做现实吗?那时袁世凯在天津兵少,天津的外镇兵马能随便闯入北京吗?就算闯入,北京九面城门一关,袁世凯那点兵马能攻下哪个门?

别说丰台有驻军,直隶有兵马支援,袁世凯才没那么傻逼!再说,袁世凯是很有执政能力的人,他也看不起光绪帝!他只敬畏慈禧!如果1911年慈禧还在台上,袁世凯是不会反水的!

历史事实证明,慈禧不归政光绪帝还好!如果她主事,甲午战争就不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慈禧给过机会光绪帝,放权给他做事了,是他没把握住,弄砸了!他还有理由杀他母亲?慈禧是他母亲!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我们先来确认一下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亲疏关系。光绪从小是被慈禧养大的,表面是养母关系,实际上他们是有亲属关系的。光绪的父亲其实是咸丰的弟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而慈禧又是咸丰的妃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慈禧是即使光绪的伯母,又是光绪的姨妈。当初同治病逝的时候,咸丰这一脉已经没有继承人了,按照大清法律,只能从兄弟或是兄弟的后代选举皇帝。慈禧为了自己能够继续执掌大清最高权利,选择了年仅几岁的光绪出任大清皇帝,而没有选择年富力强,声望很高的恭亲王做皇帝。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光绪皇帝,他几岁就当上了大清的皇帝,自然不能主持朝纲,这就理所应当的继续由慈禧来垂帘听政。这期间一晃十几年,等到光绪二十左右岁的时候,慈禧也是逐渐放权给光绪皇帝的。可惜的是光绪在这十年的亲政中,大清并没有强盛起来。在光绪这十年的亲政期间,也逐渐对慈禧产生了不满。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始终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互相斗争着,不过慈禧背后都是荣禄,李鸿章等实力派人物,而光绪皇帝背后只是珍妃,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没有实权的维新党。

就权利来说,光绪皇帝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去诛杀慈禧,慈禧自从咸丰后期就以逐渐掌握大清政权,想当初大名鼎鼎的顾命八大臣都被慈禧扳倒,可想而知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能在慈禧面前过上几招儿。





折返888


叫光绪皇帝去暗杀慈禧太后?你想多了,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从主观上来说,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一手带大的,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叫儿子杀亲娘,这种事情光绪皇帝怎么可能做得出来,更何况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从客观上来说,光绪皇帝也没有能力杀掉慈禧太后,虽然他贵为皇帝,但是他就像一个傀儡一样,手上一点实权都没有。

掌握军队的荣禄和袁世凯,都是慈禧太后的人,自己身边的两个太监总管,也是慈禧的眼线。光绪皇帝到了后期,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没有人听他的话了,叫他去刺杀慈禧太后,恐怕他刚刚有这么一个想法,慈禧太后那边就已经知道了,根本不会容他有动手的机会。在宫里面,光绪每做一件事情,都有大小太监及时禀报给慈禧太后。慈禧一出门,山呼海啸,地动山摇,你认为光绪皇帝有刺杀的能力和机会吗?

最后从当时的形势上来说,光绪也知道,自己是镇不住下面这些宗亲大臣的。一旦慈禧没了,仅凭他个人的力量,只怕清朝会倒得更快。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实际上不足以支持江山社稷,必须依靠慈禧太后。所以无论如何慈禧太后不能死在自己的前面。在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后,光绪彻底失去了自由,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谈不上什么刺杀慈禧了。

其实,在当时那种国际大背景下,杀不杀慈禧太后,其实中国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个腐败的王朝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杀掉慈禧太后并不能挽救中国,一个掌权者的倒下并不能羸弱的中国重新站起来。这一点,光绪实际上比谁都清楚,大清必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动如脱缰兔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希望能帮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如果这么简单,早被杀了,你以为淡定的心情没有动这个念头吗?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光绪没有那种能力。

首先,从伦理的角度来看,慈禧是光绪的姑母,法律传统被慈禧的儿子、西风的亲生儿子所采纳。在崇尚孝道、统治天下的封建王朝,儿子杀死母亲是滔天罪行。光绪不敢再做更多的事,否则王位就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二是军部、六禁卫军、御卫、九门知府、地方官、南洋北洋,所有处于权力核心的职位都是慈禧的心腹。苦光绪只能靠康有为谭嗣同这样一个六下的塔希尼官员来改革和改造,怎能反对慈禧呢?

上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个人理解和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帮助到每个人,同时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喜欢我的分享。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答案,请分享你的评论,并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在此我祝愿大家心想事成,天天开心,万事如意!





铲史


事实上,光绪并非没有亲政过。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整整亲政十年。

这十年间,不可否认,慈禧的心腹大臣们仍然占据要职。但是,很多大事的决策权是属于光绪的。慈禧及其心腹们,并未掣肘。

如果光绪有能力,完全可以一边使用着慈禧重用的旧臣,一边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马。同时抓住某些大的时机,为自己立威。

历朝历代,权力更迭,不都是这样的吗?

慈禧能够一步步站上权力巅峰,也不是无故得来的。按她自己的说法,灭长毛(太平天国),平捻子,为大清国操碎了心。

正是通过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这才能够让李鸿章等人中龙凤甘心受其驱使。

光绪应该也想过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战争,就是光绪皇帝力主的。

如果当时这场战争打赢了,我敢打赌,光绪绝对能够顺利从慈禧手中接过权柄。可惜,他输了。

光绪亲政期间,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败。

光绪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识人。甲午战争时,他听信翁同龢;戊戌变法时,他听信康有为。事实证明,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说,这二位都是谋私不谋公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皇帝,即便杀了慈禧,独掌大权,又能如何呢?何况,他根本杀不了慈禧。

一来,清朝是儒家立国,忠、孝为儒家最重要的两大信条。如果光绪胆敢弑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为儒家信徒的大臣们交代?

二来,慈禧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权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绪就算真的想杀她,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光绪要想接过慈禧的权柄,不在于杀不杀慈禧,而在于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这个权柄。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这个能力。


趣谈国史


光绪皇帝,一生都在慈禧皇帝的挟制当中。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慈禧不仅仅是光绪的伯母,还是大姨母。慈禧亲儿子同治帝死后,咸丰帝一脉,已经断绝了。只能从兄弟中选子嗣,或者由兄弟上位。慈禧为了控权,就选择了其胞妹的四岁的光绪当皇帝,以便自己掌权。

各位看客试想,一个四岁的小孩,在慈禧这种强权女人下成长起来的皇帝,一生的抱负都得不到实现,终生笼罩在阴影之下。慈禧对于光绪来讲,就是天,就是地。

光绪,从小生长于深宫,对外界只是通过老师的教导或者报纸中得知。他迫切的想有一翻作为,改变这个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然而,他手里的大清,已然病入膏肓,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数百年。18岁那年,光绪亲政,慈禧暂居幕后,而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手中。在我看来,光绪虽然亲政了,但是朝中的实权人物依然是不相信光绪的能力的,他们心中还是只信服慈禧太后老佛爷,认为光绪是一个娃娃。而光绪在18岁以前,也并不会有杀害慈禧之心。首先,这是权威的象征,其实,这也是把他带大的人,给他言传身教之人。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甲午战争,小小日本把大清王朝打的丢盔弃甲。光绪意识到,再不改变,大清的江山丢掉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革派,进入光绪的视野。我们分析一下此时的清廷形式,朝中实权人物根本没人支持光绪。光绪意图以一人之力,扶持维新派。而康梁改革十分激进,想法也不成熟。在今天看来,就是一堆年轻人血气方刚,试图在三两日之内改变中国,后果可想而知。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情况下,维新派寄希望于袁世凯,要求其囚禁慈禧。可是低估了慈禧势力的根深蒂固。

百日维新失败,光绪被囚禁。他只能每日在瀛台中长悲短叹,理想主义的皇帝碰到理想主义的维新派,而后,他再也没有能力杀慈禧,也没有这个胆量去挑战慈禧的权威,一生郁郁寡欢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