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虎父无犬子,父子灭掉五个国家,秦国最大功臣为何能善终?

我是笑大的


因为秦始皇一开始就是老板,王氏父子一开始就是打工仔。

题主能够产生这个疑问,对比的肯定是刘邦和朱元璋,论起杀功臣,这两位布衣天子肯定是最有名的。

尽管刘邦当过亭长,但实际上也是底层出身在创业过程中,很多他后来的属下实际上在早期地位与他平等甚至比他高。就简单的以韩信来说,在楚汉战争时,韩信并没有把自己视为刘邦的下属,而是视为其合作伙伴,所以让刘邦封自己假王才肯出兵,刘邦问鼎天下之后的七个异姓王,实际上相当于大汉王朝七个大股东。刘邦想把大汉做成家族企业,自然要把这七个股东的股份回收,从而造成了杀功臣的意向。

朱元璋也一样,开局一个破碗的乞丐,进义军都是汤和拉进去的,手底下的很多能臣名将如李善长都是一时名人,你能保证他现在忠于你,你能保证他后面还忠于你个臭要饭的子孙吗?

秦始皇就不同了,秦始皇并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在秦国的基础上完成的统一。这种情况下,王氏父子本来就是秦国的臣子,君臣关系非常明确,而王翦征伐楚国前要地要钱的行为又表现出他对改变这种君臣关系毫无兴趣,所以始皇帝当然不会傻了吧唧残害自己的良将。


扣毛


自古伴君如伴虎,是富贵险中求还是急流勇退,是历代功臣们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除了遇上一个特别宽厚仁慈的皇帝,或者像春秋时的范蠡那样神隐江湖,功高震主的功臣很少能有善终的。但也有例外,他们就是秦始皇时灭掉五国的王翦父子。


王翦出生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家里没有什么财产和关系。但是王翦很有志气,坚持自学兵法,而且他是个大力士,在家乡无人能敌。

王翦后来就参军了,由于作战勇敢又有谋略,王翦很快就在部队中崭露头角,也得到了当时的主将白起的赏识。白起曾经对王翦说:“我死以后就轮到你上来了,如果你不能上来,那就是秦国的大损失。”

秦始皇登基后,王翦开始慢慢独挡一面。除没有参加灭韩国的战争外,灭其余五国都是王翦父子的功劳。秦始皇准备打楚国的时候,在朝堂上问王翦需要多少军队,王翦说要六十万,但是另一个将军李信说只要二十万,相差这么多,秦始皇就让李信和蒙恬带兵去了。王翦见秦始皇不相信自己,只得回老家闲居。


结果李信领兵去后,遭到了楚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打了一个大败仗损失惨重。秦始皇没有办法,只得亲自来邀请王翦出山。王翦还是要求带兵六十万,并向秦始皇提出要许多良田房产,秦始皇满口答应。

王翦带兵过了灞上不远,又连续五次派人回来向秦始皇讨要良田,秦始皇都答应了。王翦这样做连部下都看不过去了。王翦对他们说:“秦王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现在他把全部军队都交给我了,我这么做是让他觉得我只是个非常贪财的人,没有什么野心,从而让他放心。况且我们去打楚国也不知道要多久,这样做也可以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打败楚国。”王翦的部下听了十分佩服他的心计。


王翦灭了楚国回家后,不顾秦始皇的再三挽留,坚决辞官告老还乡,用自己的智慧免除了功高震主的悲剧发生。

其实王翦这种以自污求自保的策略,我们大多数人是一辈子也用不到的,我们普通人既没有功,也没有主可震。但是王翦做事缜密,遇到困难三思而后行,给自己和别人都留退路的智慧,我们普通人还是可以借鉴的。


未鸣读史


简而言之,秦国之所以能扫灭六国,是与秦孝文王时期商鞅变法有很大干系的,而商鞅变法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军功立国。要知道当时秦国出征其士兵都能挺身而出,奋力征战,拼命杀敌,并要凭着敌人首级才能回去邀功请赏的,不如此不能得到升迁!所以秦国的士兵个个勇敢,人人用命,拼命杀敌,历史上被称作虎狼之师。这是秦国看重和善待军人将士的一个方面。当然,王剪父子之所以能够功高不震主而善终,是与他的智谋分不开的。在灭楚之战中,王剪出兵途中反复向秦王索要物资财货,并进而直接向秦王索要封地,这在当时的领兵将领中是少有之事。但王剪他敢,这其中就内涵着王剪的深藏不露之谋略:他要让秦王以为他只是一个贪欲之徒,并不会拥兵自重而危及秦王自身的霸权。结果秦王真就如此相信和看待王剪了,也是无奈地满足了王剪的一应所求!如此则两两安心,一个放手灭楚,一个坦然称霸。王剪灭楚之后如愿以偿,终老还乡,秦王也不以走狗烹地对待他。这比汉高之韩信、朱洪武之徐达等功臣的结局强多了!


泽边山


王翦一家人够低调又不爱名声,不受秦王猜忌,王翦出门打仗还问秦王要钱要地才肯去


大唐曲龙师


当人,做事,要知足


明艺玉坊


王剪每次打仗前都会向秦王要很多财物,证明自己没有反心,打仗回来就交出兵权,所以不受猜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