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毛澤東一生愛書法 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

毛澤東一生愛書法 用

毛澤東晚年的書法藝術,冠絕一時。而他一生,都非常熱愛書法,關於這位偉人與書法的故事,講起來也是膾炙人口。

一生愛書法

毛澤東8歲進私塾,對毛筆字的書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此與翰墨結下不解之緣而成為當代書法巨匠。早期的書法藝術即得力於鐘王,在漢魏、隋碑、章草、晉唐楷書等前人碑帖的基礎上下了較深的功夫,為他一生的書法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毛澤東在指揮中國革命各個戰略階段之餘,一直不忘他的書法實踐,時常披覽碑帖,從江西根據地到延安,毛澤東身邊別無長物,卻一直把晉唐小楷等他閱讀臨寫過的法帖帶在身邊。他的書法成就在於狂草,來源於張旭、懷素。中年以後,形成了獨到的個人風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視覺美感。他的字,既充滿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書,視線不由自主地受到牽引,隨著他草書的線條、用筆,時緊時密,時快時慢。籠罩在他草書製造的“氣場”中,就像在現實生活中被他的偉人風範所吸引一樣。

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

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部來到江西永都縣,賀子珍和父親知他喜歡書法,習慣用毛筆起草文件和書寫文稿,就經常給他購買筆墨硯紙準備著。毛喜歡用毛筆和鉛筆。在江西和福建作調查和記錄時他大多用鉛筆,而起草文憑、書寫材料時則一律用毛筆。毛對毛筆及墨、硯、紙“文房四寶”特別愛護珍惜。他常說:“我用‘文房四寶’要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

賀子珍也喜愛書法,她寫得一手清秀俏麗的好字。她也非常喜歡毛澤東的書法,兩人在江西結婚時,賀親手做了一個多用挎包送給了毛。這個挎包用江西農村整幅藍土布縫製,挎包有好多個用來裝文房四寶的口袋。這個挎包跟著毛澤東走南闖北,他交待警衛員陳昌奉:“我到哪裡,不吃飯、不洗腳也要先把‘文房四寶’擺放好,隨時讓我工作學習。”除了批閱文件,撰寫文章,毛澤東一有空,就會抓緊時間練習書法。他說:“習練書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積極的消遣娛樂,也是養神健腦健身之法。”也難怪毛澤東特別喜歡這個快捷又實用的挎包了。

毛澤東一生愛書法 用

賀子珍經常和毛澤東一起切磋書法藝術,毛說:“字要寫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寫得美,必須勤磨鍊;刻苦自勵,窮而後工,才能得心應手。學字要有帖,帖中要發揮。”毛主張習字要有體,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種體的限制,要兼學並蓄,廣採博收,有自己的創新,自己的風格特點,要能適用,雅俗共賞,才能引人入勝。

正如此,毛澤東學習書法過程中,研究學習的範圍很廣。紅軍長征時期他在遵義縣北的婁山關,見一刻石碑上刻的“婁山關”三字不僅寫得蒼勁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稱佳作。毛在這塊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嘆再三,他反覆揣摩,不斷用手比劃運筆,嘴裡說著:“可惜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他問陳昌奉等“‘婁山關’刻碑做什麼呢?”同志們答不上來。毛澤東解釋說道:“關乃要塞重地,是出入的通道,因此常以碑柱碑石為界,區分和標誌地名”。還有一次部隊到武夷關,在一座廟裡見到許多書法造詣很高的碑文,毛也抽空研究它們。他說:“中國的廟宇也是書法勝地,許多古廟都有很有價值的書法作品,稱得上是書法藝術的寶庫。”

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同志都深深感受到,毛不僅自己酷愛書法,也非常希望大家都認真學習書法。他很關心大家的學習和習字。不少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調到前線或外地工作之後,給主席寫信,毛澤東都要評價他們的字。他常常對身邊的人說,誰的文化提高了,誰的字寫得好了。

的確,毛澤東一生都沒有和“文房四寶”須臾分開,他的書法造詣堪稱一代大家。

談論書法藝術多有心得

毛澤東的著作甚豐,惟對書法藝術的見解,卻沒有專門論述。但從他平時談論書法的一些言論之中,還是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

一、書法裡充滿了辯證法。他說:“字的結構有大小、疏密,筆劃有長短、粗細、曲直、交叉,筆勢上又有虛與實,動與靜,佈局上有行與行間的關係、黑白之間的關係。你看,這一對對的矛盾都是對立的統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協調統一。中國的書法裡充滿了辯證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備。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韻。”因此,臨帖,“最初要照原樣寫,以後練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說,“字和人一樣,也有筋骨和靈魂。練久了,就會找到筋骨,寫出神韻。”所謂筋骨,是字的形貌、氣勢和力量;所謂靈魂,是字的內質、神韻。古人的字,一般地說,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澤東則主張骨神兼備。

毛澤東一生愛書法 用

三、既廣採博取,又獨具風格。毛澤東說:“學字要有帖,學好後要發揮。習字要有體,但不一定受一種體的限制,要兼學並蓄,廣採博取,有自己的創新,自己的風格,才能引人入勝。”

這些書法理論,是毛澤東從借鑑古人的經驗和總結自己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越寫越好 越寫越草

毛澤東書法的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時代可謂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多為楷書,字體工而有力,有些寫得特別工整。

1921年 到1949年,可謂第二階段。在建黨初期,特別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他運籌帷幄,為使機要人員傳達準確迅速無誤,他起草的文電多是行(書)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體清秀,字形略長,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傾斜。1941年以後變為自右向左略有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後起草的大量文電等。

1949年進北京以後,可謂第三階段。這時,情況變了,條件好了,毛澤東除起草公務活動的文電外,還寫了一千多封回覆親朋故舊和素不相識的群眾的信。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寫越好,越寫越草。然而,他的覆信是視對象而別的,給高級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學家、教授等的書信多為草書,有些寫得非常之草;反之,對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寫得比較清楚工整。

毛澤東的書體,從學生時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變化,這和筆有關係。新筆寫的字筆鋒更明顯更突出。但主要還是他的功力和字體有變化。要觀察毛澤東字體的變化,除從總體上看,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看他的簽名。1943年以前“毛澤東”的“毛”字一般都是從上面下來,再這麼一轉,一筆寫成。1943年以後,“毛”字寫成四筆,先點三點,然後再豎彎勾。到1948年、1949年,又變了,從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個文件時寫的幾封信到1949年9月給宋慶齡或任弼時的信,“毛澤東”三個字中,“毛”字變化不大,“澤東”二字變化則很大。

50年代以後,毛澤東的字變得非常之好看,這和他那時的練字有關係。

進城以後,毛澤東的工作雖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觀條件比進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歷代書法家的碑帖,當時中辦秘書室就專門為毛澤東購買書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種碑帖達數百部。50年代毛澤東休息時書寫了數百首古詩詞,一首詩往往書寫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來次。他作詩詞也多是書寫許多次,且多為草書。毛澤東的書法最好的時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書寫的詩詞,給華羅庚、章士釗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看毛澤東手跡稱得上是一種享受,看過後還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啟發。毛澤東的書法深受讀者們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