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无锡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凌小波


无锡,一个谜一般的地名,总在“无锡”与“有锡”之间徘徊。



无锡的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无锡地名最早来源于楚国春申君黄歇所说“立无锡塘,治无锡湖”。而作为西汉会稽郡26个县中之一的无锡县,正式出现是在东汉班固、班昭所著《汉书·地理志》。后世关于无锡建县历史。

历代无锡县志所记都以《汉书·地理志》为标准,官方明确记载为西汉高祖五年始置无锡县。

关于无锡地名的由来,现在能见的最为清晰的记载来自唐朝茶圣陆羽的《惠山寺记》。据《惠山寺记》记载,惠山东峰,即锡山,曾在西周至先秦时期大产铅锡,到汉代才采尽,故在此建立无锡县,隶属于会稽郡。

东汉孝顺时期,因听闻有一樵夫在锡山下看见一碑文写道: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所以顺帝遂再次将有锡改名为无锡县,隶属于吴郡。陆羽的记载虽然比较清晰,但缺少了新莽时期无锡复改有锡的记录。王莽执政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地修改地名,其中有些地名改得是非常无厘头。比如无锡改名为有锡,就是王莽按照反义词改地名的一个鲜明例子。


但忽略王莽这个特例就能证明无锡地名的由来确实就是锡山无锡吗?我们从科学角度来看看。

据有关地质学专家表示,从对地质结构的分析结果来看,无锡地区几乎没有生成锡矿的可能。还有学者调查发现,即使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地区依然能够找到铅锌矿。因为铅和锡的外表非常相像,所以古代百姓在锡山开采的矿物质很有可能是铅,而不是代代相传的锡。

其次坊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一个古越语地名。“无”是发语词,无实义,而“锡”字因为古越语的消亡,已经无从考证了。

根据不同学科的学者跨领域的研究观点,“无锡”与江浙地区的其他一些地名的命名逻辑很相似。比如余杭、姑苏、夫椒等地名,和无锡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


这些地名虽然冠首字写法不同,但古音相近,都是典型的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类古越语的地名随着吴越国的移民变迁、历史消亡,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因为和汉语言有所不同,所以后人往往不知所以,望文生义之下很容易造成误解。

另外,坊间还有一种说法。根据民间传说,无锡地区自古就很少下雪,所以当地百姓就叫它“无雪”。因为在无锡本地方言中,“无雪”和“无锡”的发音相同,所以“无雪”就慢慢被叫成了“无锡”。

无锡的朋友们还听过哪些说法呢?


夏目历史君


“无锡”是古越语(侗台语)的地名,“无”古音是ma,为侗台语“巫”的译音;而“锡”通“历”,锡山即为历山;“无锡”就是“历山之巫”的意思。锡山也称历山,是葬巫之地。

“滥兮草滥,予昌桓泽。予昌州州谌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鯷随河湖。”这一段话就是著名《越人歌》,这就是在周人没来前,当时的江南土著越人讲的古越语(侗台语),现在的江南人中绝大多数是听不懂的,现在听得懂的人都生活在贵州广西等地。宜侯夨簋证明周人在公元前1005年渡江定居宜地(镇江),定都宜邑(镇江城),进入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句曲)地区,建立句吴,定都宜邑(镇江城),讲古汉语(吴语),吴王余眛墓在镇江北山顶被发掘,说明镇江作为吴国国都至少有600年。不断从镇江走出去的人到太湖流域建立淹城(成为常州人的祖先)、阖闾城(成为苏州人的祖先)……,原来的土著越人不断地向南迁移,只留下一连串古越语的地名: 句容、无锡、姑苏、句章、句余、句乘、句町、苟中、勾漏、姑中、姑熟……


Boyee2


关于无锡地名由来的答案非常多,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是:

无锡,是无赐的意思。纪念的是泰伯让贤之后,自己和后人都没有获得赐封的历史。

锡,就是赐。无锡,就是无赐。

下面铁锤慢慢道来。

一 关于无锡地名由来的几大说法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无锡山水》一书,收集了关于无锡地名由来的四大传说:

一,九龙戏珠说。

民间传说上古有大锡球落入太湖,天生异象招引九龙相戏,引发洪水泛滥成灾。九名勇士困九龙于锡球之上,并将锡挖光,后成为今天的龙山、锡山。民间至今还有“九龙嬉锡成九峰,无锡锡山山无锡”的民谚。

二,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版本。《东周列国志》云,秦始皇大将王翦攻楚,破兰陵后,率军驻锡山。军士埋锅造饭得石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遂以碑衍义,称之无锡。
三,方志说。 《无锡方志》编者采用有锡无锡之说,以周秦之际锡山盛产锡矿,民间竞相开采,至汉矿尽,遂称无锡。历代官方都持这种说法。

四,吴墟发间音说。语言学家多坚持这个版本。说无锡名称的由来,是出自古越族的语言。“无”为发语词,无锡是吴墟地方语言音转。无锡,就是吴墟的意思。墟就是村落的意思,与无锡人同饮太湖水的吴江芦墟,就是一个千年古镇,芦墟山歌《五姑娘传》是汉族人唯一可以和《刘三姐》《阿诗玛》相抗衡的长篇民间叙事山歌。

但是不好意思,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的!

首先,九龙戏珠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算不得数,当不得真。

其次,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也和历史记载不符合

书里面提到王翦灭掉项燕之后挥师南下,来到此地:时秦王二十二年事也....

王翦整军而入,抚定安民。遂大军南下,至于锡山,军士埋锅造饭,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王翦召土人问之,言,此山乃惠山之东峰,自周平王东迁洛,此山遂产铅锡,因名锡山。四十年来取用不竭,近日出产渐少。此碑亦不知何人造。

王翦叹曰:‘此碑出露,天下从此渐宁矣!岂非古人先窥其定数,故埋碑以示后乎?今当名此为无锡。’今无锡县名,实始于此。

但是《东周列国志》不过是小说而已,和正史记载的内容相差很远。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的战场都在今天河南、徐州一带,连淮河都没有渡过,更别提长江了。

所以说,冯梦龙的小说是不足为凭的。

你不会相信小说家讲的故事吧。哈哈。

第三,关于锡山锡矿的说法,也是不靠谱的。

顾一群所著《无锡山水》里面提到,

“20世纪60年代,为了验证锡山是否有过锡矿,曾开凿了长300多米、宽高约4米的山洞,(即今龙光洞。)其间将岩石标本与土壤送至安徽地质局物探队光谱室进行分析。……锡山岩石和土壤中含有11种元素。其中包括铅锡,但含量极微,与一般岩石都含有多种矿物一样,不能作为矿石进行开采。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对锡山南麓进行调查,亦没有发现采矿痕迹。”

无锡没有锡矿,以前没有锡矿,现在没有锡矿,一直都没有锡矿!

重要的信息多说几遍,别再拿锡说事儿了。

第四,吴墟与无锡的音转之说,实在过于牵强附会,又没有有力的史料为证。完全讲不通的道理。

二 无锡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无锡市志》:

“无锡历史悠久。商末(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太伯偕弟仲雍南来‘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县梅村一带)。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人周章为吴君,吴国随之建立。战国末年,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

《无锡县地名录》:

“无锡,古荆蛮之地。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太伯奔荆蛮,筑城梅里,号勾吴。600多年间,是古吴国的都邑所在,叫吴城。吴王阖闾(或诸樊)迁都姑苏之后,又称故吴、吴墟或吴西野。春秋末,吴亡,先后为越、楚的属地。战国末,是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越绝书》关于春申君‘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是无锡之名最早的记载。秦属会稽郡,汉初置无锡县。唐陆羽在《惠山寺纪》中说‘山东峰,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无锡县地名录》把史料中关于无锡名的记载进行了仔细的梳理。

东汉初的袁康、吴平的《越绝书》:“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东汉和帝时班固、班昭的《汉书·地理志》:

“会稽郡,秦置。县二十六:无锡(有历山,春申君盛祠以牛。莽曰有锡县。)。”

西晋平西将军周处《风土记》(引太平寰宇记)

“周武王追崇周章于吴,又封周章少子赟于安阳乡。”

西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

“无锡侯国。娄。”

南朝沈约《宋书·地理志》:

“吴时分吴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

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州郡志》:

“晋陵郡,无锡。”

南梁刘昭《后汉书郡国志注》:无锡侯国。《史记》曰“春申君故城吴墟,以自为都邑。城在无锡。”

唐 魏征《晋书·地理志》:

毗陵郡。平陈,置常州。统四县,无锡,有九龙山。

唐房玄龄《晋书·地理志》:

毗陵郡。吴分会稽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

唐陆羽《惠山寺记》:“山东峰,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走马观花可以发现,官方史志由汉到唐,还是在围绕着锡山有锡无锡的套路打转转。编辑史料的编者虽然引用了部分史料,但小说、野史似乎占了主导。而在史界历来有权威的著作,如《诗经》、《史记》、《资治通鉴》、《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读史方舆纪要》、《先秦诸子系年》《史记地名考》等,却没有援引。 援引无锡之名最早的记载《越绝书》,成书时间不仅晚于司马迁《史记》,而且是史学界争论很大的著作。

中国第一部政治制度史唐朝杜佑《通典》:以秦制四十郡,汉兴更加置郡国。凡为十三州部刺史。其常州领县五:武进、晋陵、义兴、无锡、江阴。无锡注曰:汉旧县。《史记》曰“太伯始居吴”,即此地也。亦春申君之邑。有九龙山。

由此可见“无锡”两字最初见诸汉代。

三,无锡的真实含义

《资治通鉴》载: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兵入东越境,东越素发兵距险,使徇北将军守武林。楼船将军卒钱塘辕终古听徇北将军。故越衍侯吴阳以其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越速成侯敖与繇王居股杀馀善,以其众降。上封终古为御儿侯(在嘉兴)。阳为北石侯(在济南),居股为东成侯(在九江郡),敖为开陵侯(在临淮郡);又封横海将军说为按道侯(在南阳)。横海校尉福为缭嫈侯(大抵在琅邪、东莱)。东越将多军为无锡侯(无锡县,属会稽郡)。

这段记载对我们理解无锡的真实涵义非常重要, 平定东越之乱,前面六人都是因为立下战功获得赏赐封侯,唯独东越那边的大将多军,因为投降获封。

无锡侯,这个侯位的命名,究竟是个什么呐。

有研究者做出大胆的推断:

无锡就是无赐,就是没有赏赐的意思。

《尚书》尧典:师锡帝曰,在鳏在下。”

《春秋公羊传》对锡字则训释为赐意。《春秋公羊传》载,庄公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其言桓公何?追命也。”

其中对锡公桓命的注解:天子赐予诸侯爵服等赏命,谓之锡命。

《周易》师卦: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孔颖达说,以其人功,能招怀万邦,故被王三锡命也。

再回到汉武帝武帝封多军为“无锡侯”的历史现场分析,当时汉朝对于对东越、南越的控制力并不稳固,刚刚通过武力获得战斗的优势尚未完全控制言,封投降过来的多军为侯,是典型的越人治越思路,对于当时的汉帝国来讲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买卖归买卖,规矩还是要讲。既然没有军功,就只能是不加锡封侯。无赐侯,既是怀柔,亦是阳谋。
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并不是孤例,最经典的就是泰伯奔吴之后若干年,周武王追封泰伯为吴伯,又给周章封侯。实际上人家那个时候早已经是吴国实际上的统治者。封侯不封侯的人家根本不在乎。而泰伯则实打实的成了一个没能直接受到武王锡封的诸侯。这一次分封,一个是未能受周武王锡(赐)封的泰伯,另外一个是虽未锡(赐)封而已是吴君的周章,这样泰伯和周章也就成了无锡(赐)之伯,和无锡(赐)之君了。

总结:所谓无锡并不是锡山为有无锡矿之说,而是指泰伯让贤后,自己未能直接受封,也无后人被锡封,同时锡封仲雍之后周章时,周章早已是国王而无须锡封的事实。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有点绕,不过铁锤感觉更接近中国人的人文政治传统。比有没有锡矿或者神话传说,更加靠谱一点。

本文资料来自《无锡地名》《无锡地名辨源》


铁锤文史


无锡名字来源,有多重说法,一般公认的有两种说法,但其实还有第三种。个人比较认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有古代史料文献和现代科技共同论证。

“无锡锡山山无锡”:提起“无锡”这个城市的地名由来,总会有上了年纪的人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这么说:的确,无锡有座著名的锡山。但为什么又偏偏叫做“无锡”呢?



《无锡市志》(1995年)专辟一节,说明“无锡”来源的。它说是2种说法,实际是3种:

A、历史上曾经有锡,后被采尽,故名“无锡”。

B、古越语地名。但随着历史演变,用汉字记录其音,原义不明,后入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C、来源同B,其意为某个古越人部落的图腾,是一种神鸟。

历史上的无锡曾经有过梅里、吴墟、梁溪、金匮等等的称呼。“无锡”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据一些古籍的记载,说是在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的年代,惠山的东峰发现了锡矿,故名之锡山。当时是“青铜时代”,人们为争夺锡而发生了不少斗殴流血,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秦始皇大将王翦率军攻克兰陵(常州)后,在锡山驻扎,埋锅造饭之时,发现一块占碑.上刻:

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王翦自认此碑出露标志着天下从此太平,故以“无锡”为此地名;而到了王莽“新朝”时,推行“新政”,欢喜把——切既成概念“颠倒”过来。以示其“革命”,无锡遂变“有锡”。但“有锡”没几年,东汉时又恢复了“无锡”,一直沿用至今。

唐代茶圣陆羽所撰写的《惠山寺记》也同样出现了上述记载,并且还多了:

“有锡沴(lì 灾气),天下弊;

无锡乂(yì 安定),天下济”

的文字。同时矿物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根据地质结构分析,无锡地区不存在生成锡矿的可能。史料记载,无锡地名其实来源于战国黄歇,即著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一些考古学家表示,经现代科学测定,锡山泥层中不可能含有锡矿,经考古调查,从未发现过锡山开采锡矿的遗迹。因此,无锡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锡矿这一说法就难以成立。以上文献中的说法,不排除有民间传说的成分在里面,但是结合中国古代的系列传统(这涉及到易经里的一些传统,作为一个学生我暂时说不清楚),就单凭借: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有锡沴(lì 灾气),天下弊;

无锡乂(yì 安定),天下济”

这几句话,无论是坊间传言还是史册记载,无锡绝对不可能叫有锡。

也有专家表示,根据阳山是座火山,
图为阳山


以及马山有锡矿矿化现象的情况分析,古代有些许锡矿被挖尽的情况也不况分析,古代有些许锡矿被挖尽的情况而因为时代久远无法准确勘查的情况也不能排除。陆国新先生(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则认为,这里可能有一个历史的误会: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山湾一带还能找到铅锌矿苗(方铅矿,细如发丝)。而铅锌矿在全国分布极广,也许当时百姓争采的是铅,铅与锡外表相似,也是“青铜”中的一种成份。 史册与科学分析也算是王安石考古主张的双重证据法了。可信度较高。


图为青山湾

历史语言学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一批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入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后,比较了这一地区诸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等的地名,认为“无锡”有可能和它们一榉,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浯的发语词,无实义。而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当然,“锡”的原义因古越语快亡已久,是无从考证的了。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吴越二邦,同气共俗”,有道理却也水远无法求得确认。要知道,如果无锡的地名出现在吴越的早期,那可要比《汉书》的著作年代要早得多了,但哪又有谁说得清呢?

时间本就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而一个地名的来由,经过时间的洗礼,经受当地文化的考验以及历史的演变,要得到一个百分百确切的答案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亲眼见证了并十分了解这上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


十万个知识点


无锡,历史上属于常州!无锡,简称“锡”,古称新吴(今无锡新吴区,东接苏州,南濒太湖,下辖旺庄、硕放、江溪、梅村、鸿山、新安6个街道)、梁溪(梁溪区,地处无锡的市中心,2015年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设立无锡市梁溪区)、金匮(清雍正四年,由于无锡县被分为无锡、金匮两县,西部为无锡县,东部为金匮县,2县共用1个县城。1912年撤废金匮县。现在是无锡市的一部分)。所以现在的方志是《无锡金匮志》。从方志上看,无锡的历史沿革。


无锡地域,在汉以前属于扬州下的吴国;后来又被越吞并(就是吴越争霸,卧心尝胆的故事)。 《史记》“春申君城,故吴城,以自为都邑”。《后汉书》志注,“城在无锡。”。历史上的吴城、春申君城,就是无锡。(黄歇,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无锡”出现于 汉高祖五年,置无锡县,属于楚国吴郡下。汉武帝,置无锡候国,属于会稽郡下的;《史记》载:“东粤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邑千户“。这个叫多军的将军,在汉军到达时,弃军投降,后受封无锡候。征和四年(前89年),多军因罪,废无锡侯国,复为无锡县。无锡侯国国都在今无锡市区。



关于无锡名字的来历,大都引用以下唐朝典故。 唐,陆羽《游惠山寺记》

惠山寺

(惠山寺位于无锡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横街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音同“历”,伤害的意思 ),天下弊。无锡乂(音同“义”,安定的意思 ),天下济。”(山上有锡,为了争抢锡,天下就会兵乱;没有锡了,就没有人来抢了,就安宁了。有锡,会带来伤害,没有锡,天下安定)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锡县,属吴郡。故东山谓之锡山,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嵚岑山,“崤山”的别称)


康熙南巡时,写过锡山为题的诗

锡山

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

濑石流仍洁,分池溜自圆。

松间闲幽静,辟岩下山亭;

悬聊共群工,天真本浩然。


雨过锡山

轻云冉冉雾弯环,

细雨丝丝幂远山。

画舫青帘开晓坐,

平波漫衍白鸥闲。


春日锡山之作

花尽春残一径深, 清流长惹百年心; 溪边鸟语锡山麓, 坐对梧楸叹碧林。



王莽改为有锡县。王莽败亡。后汉又复为无锡县。 汉明帝元年,复为无锡侯国。汉明帝永平元年 封阴盛为无锡候。 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置无锡县。并分无锡、毗陵,立丹阳县。元朝为无锡州,明初降为无锡县。

历史上无锡属于常州。但一开始不叫常州,叫毗陵郡。 公元222年,三国时,孙吴政权封朱治(朱治,丹杨郡故鄣县,今浙江安吉人)为毗陵候,以无锡为邑。晋书记载,孙吴时期,无锡以西屯田,置“典农校尉”。毗陵典农校尉,在孙吴时期管理无锡县。直到晋时,改为毗陵郡。后改为晋陵郡(毗陵郡为什么改为晋陵郡?晋书志,永兴元年,以毗陵郡封东海王世子。世子名字中有一个“毗”,为了避讳,改为晋陵郡。),直到隋朝大一统恢复毗陵郡,唐朝改为常州。这是无锡上级管辖单位的沿革。


史志大观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无锡那些事儿。(约800字,阅读需2分)

无锡号称“太湖明珠”,这可是一座拥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江南名城。

“无锡”这个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有人认为,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领大军攻楚,攻克常州后,屯兵驻扎于锡山。士兵们在锡山脚下掘坑做饭时,意外掘得一块古碑,上面刻着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诊,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大将王翦认为此碑中的“无锡宁,天下清”是天下太平的征兆,因而改此地名为“无锡”。

也有人说,“无锡”这个地名来源于周平王东迁时期(公元前770年),当时的惠山的东峰发现了锡矿,故而以此命名为“锡山”,但是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故又改名“无锡”。

上面的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太多的依据。

真正要搞懂“无锡”这个神奇地名的含义,还要从“锡”字内涵入手。

锡, 古通“赐”。有给予、赐给的意思。

无锡县始置于西汉,属于会稽郡下。

无锡这个县名,当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司马迁在《史记 东越列传》有言:“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无锡侯。”

“ 无锡侯”这个名号中,锡就不能解释为现在的金属锡了,而是上文所言“赏赐”之意。

原来司马迁所记载的这个多军,是当地众多的土著居民之首领之一,在汉军打到这里的时候,因为没有抵抗汉军就投降了,所以受到汉武帝的嘉奖,让其继续管理本地居民。但是因为他是降将,就没有赏赐多军金银财宝之类的,只封他为侯,管理居民。因此叫“ 无锡侯”。

这才是无锡这个地名的真正由来。

节外生枝一下,比较有意思的是,清代无锡这里又有一个“金匮”的地名。

清代无锡地区人口增殖,赋税繁多,一个治理有难度,因而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无锡、金匮两县,西部为无锡县,东部为金匮县。关于金匮县,还有无锡金匮县志留存。

“金匮”这个地名和“无锡”在字面上内涵相符,但是有什么深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也欢迎了解地名者留言讨论。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无锡”一名的由来所说颇多,传播最广的观点源自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大将王翦攻楚,破兰陵后,率军驻无锡锡山。军士埋锅造饭得石碑,上书“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而此前,无锡的锡山盛产锡矿,为兵家必争之地,王翦遂言见此碑天下可太平。“无锡”的地名便这样诞生了,此后无锡历代地方志中亦据此讹载颇多。

根据近几年语言学家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无锡的地名可能来自古越族的称呼。“无”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和江浙地区的姑苏、余杭、夫椒等地名一样,都属于齐头式地名,为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际意义。但据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考证,“无”为古吴语的敬语前缀,“无锡”的意思就是尊敬的锡山山神。郑张尚芳对“姑苏、余杭、夫椒、盱眙”等地名的古吴语含义也作出了解释。

而前苏州市民俗学会秘书长程德祺的研究则表明,华夏先祖伏羲氏或起源于无锡古华山(今无锡惠山),有学者便据此推测“无锡”为“伏羲”之古音译;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泰伯到达吴国后的首都梅里古称“吴墟”,无锡因“吴墟”谐音而来。

此外,无锡在古时别称“梁溪”,因梁溪河而得名。梁溪河位于无锡西南,是沟通古运河与太湖的重要水系,为东汉名士梁鸿南下后所开。梁鸿即“举案齐眉”之主人公。


历史在记录


无锡地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县,西汉时期,无锡曾先后属韩信的楚国,吴王刘濞的吴国,刘濞于公元前154年发动七国之乱兵败被杀后,无锡属会乐稽郡,东汉时无锡改属吴,公元202年,无锡属毗陵,毗陵即常州,在以后的1700余年中,无锡地名及行政区归属,没有大的变化。

清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1726年(雍正四年),把无锡分成无锡、金匮两县。西北部属无锡县,东北部属金匮县,这个县的命名,因无锡城中大河上和大娄巷之间原有金匮山而得名。中华民国后,两县又合为无锡县,

关于无锡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无锡的得名,与锡山有密切关系,锡山为惠山的东峰,在周秦期间盛产锡可,到战国末期锡已挖尽。传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军南下攻打理,进抵锡山,士兵埋锅做饭,挖出石碑一块,上面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所以定”无锡”之名,含有天下太平意思,另一个说法:无锡与古越语有关,是由“吴墟”的谐音而来。


新铁汤元


“无锡”这一名字的来历可谓是众说纷纭。

据史载,无锡地名最早来源于战国“春申君”的“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汉高祖五年在此地建县,以湖名作为该县的名称,名无锡县。

另一部分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证,“无锡” 地名,认为“无锡”这一名称是古吴越语。无锡是吴国的故都,无锡地名出自古代吴越土语:“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是古代吴越语,本来是有它的本义的。自从用汉字把它记录成“无锡”后,它原来的本义就失传了。

还有人说,无锡是源于这条河。

“梁溪西畔小桥东,落叶纷纷水映空”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据无锡历代县志记载,早在汉代便有梁溪:“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里”。梁溪河承载着人类悠悠文明发展史,也是无锡的“母亲河”。 


果子日迹


无锡民间故事之《无锡名称的来历——无雪篇》


在无锡有一句世代相传的老话:沉落山阳县,氽(tǔn)出无锡城。关于这句话,有着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话说无锡原来叫“无雪”,为什么叫无雪呢?这还得从被淹没的山阳县说起。

传说,三万六千顷的太湖身下有一个山阳县。很久很久以前,山阳县里的人民不爱惜粮食。吃饭的时候,他们剩一半,扔一半,东抛西撒,糟蹋浪费。稻谷收场后,他们堆晒在露天,下雨天也不收,天晴也不晒,就放在那里让它发霉。渐渐的,霉气越积越多,直冲天宫。

玉皇大帝闻到气味以后,就拨开天上的云雾朝人间一看,只见山阳县的人民不把粮食不当回事。

“这还了得!”

玉帝怒气冲冲的说。

“看来山阳县的人都活的厌烦了,发场大水淹了这个地方!”

太白金星赶忙出班奏道:“殿下,山阳县也有好人,好人怎么办?”

玉帝想了一下,就对太白金星如此这般交代了一遍。太白金星领命来到人间,他摇身变成了乞丐,撑着拐杖来到了山阳县城街上。

当地有名的华孝子搀着母亲迎面走了过来,乞丐一个健步,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孝子的母亲就跑。

孝子见母亲被人掳走了,急得一边追一边大喊:“快放下我母亲!快放下我母亲!”可是乞丐只当听不见,越跑越快。

不少好心人听到喊声,纷纷从屋里跑了出来,跟着华孝子一起追赶乞丐…

此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的功夫,地上就积了厚厚一层。乞丐见前面有一块地方没有雪,就自言自语的说:“这是块好地方,就停在这里吧。”说着,就把华孝子的母亲从背上放了下来。

等到华孝子与追赶的男女老少来到这块没有雪的地方,身后就传来了哗哗的水声。大家回头一看,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山阳县被大水淹没不见了。大家再回头一看,乞丐也消失了。于是,大家就在神仙指点的地方住了下来。

这块地方因为没有雪,大家就叫它“无雪”。时间一长,“无雪”这地方也有了雪。于是,“无雪”又叫成了“无锡”(在无锡本地的方言中,“无雪”和“无锡”的发音相同)。

而这个故事,也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另一个版本


以下为大致内容文字整理版:关于无锡名称的由来,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记载。晋朝周处所撰写的《阳羡风土记》是一部记述晋朝地方风土人情的杂记。秦汉时期的阳羡,也就是我们今天宜兴的故称。在杂记中,有关于在锡山发现石碑的传说,碑上刻着“有锡兴,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的文字。唐代茶圣陆羽所撰写的《惠山寺记》也同样出现了上述记载,并且还多了“有锡沴(l安定),天下济”的文字。

陆羽 游惠山寺记据《锡金县志》记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故此地原名“有锡”。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锡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可掺入铜中冶炼青铜器(如鼎和剑)。因此大家纷纷来抢,由此还引发了战争。后来锡采完了,也就没人来抢了,地方也总算安宁了。以上两种说法虽略有不同,但符合了当时人们渴望消除天下纷争,休战清宁的心理。但是。无锡的地名早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出现。据史料记载,无锡地名其实来源于战国黄歇,即著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经现代科学测定,锡山泥层中不可能含有锡矿,经考古调查,从未发现过锡山开采锡矿的遗迹


。因此,无锡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锡矿这一说法就难以成立。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地名来自于古越族的语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消逝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wu)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fu)椒、余(yu)杭、句(gou)容、姑(gu)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其原意已经失传,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所以说成无锡就是没有“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