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相對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它又是如何解釋我們身邊的事物呢?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1915年間建立的相對論,其實可以適用於任何地方,這個理論解釋了物體在空間和時間中的行為,並且可以用來預測物理現象,例如曾預言了黑洞的存在、光會被引力彎曲,以及水星軌道的進動行為。

其中狹義相對論的形式很簡潔。首先,愛因斯坦認為宇宙不存在“絕對”的參考系,意味著無論測量一個物體的速度、動量,或是對所用時間的計算,都一定是相對於其他參照物而言的,這個“被相對”的參照物也就成了參考系。其次,光速是個特例,光的速度是絕對的,無論測量光速的人相對地球(或其他參考系)跑多快,測出的光速都是完全相同的。最後,沒有人(或者說“信息”)能快過光速。

愛因斯坦的理論影響是深遠的,如果光速總是一樣的,那麼一位相對地球速度很快的宇航員所感受到的分秒,將比地球上的觀察員要慢。即宇航員的時間相對於地球上的人減慢了,這個現象稱為時間膨脹。此外,任何處於引力場中的物體,其時間相對不受引力的物體會加快。

宇航員的太空飛船也會經歷長度收縮,意味著如果地面上的你給正在飛行的飛船拍照,會發現照片中飛船在其前進方向上“被壓扁”了。不過這是相對於你而言的,飛船上的飛行員不會感到什麼異常。另外從你的角度看,飛船的質量也會增加。

如果你對相對論感興趣,也並不需要去搞一艘飛船,把它加速到接近光速來感受相對論效應。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到許多相對論發揮作用的例子,我們廣泛使用的技術也都能證明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現在就來看下相對論隱藏在身邊哪些地方吧!

電與磁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是一種相對論效應,如果你正在用電的話(我知道你正在用),可以對相對論表示感謝,因為相對論讓我們正確掌握了電與磁的用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你拿一卷電線,讓它們通過一個磁場,電線中就會流過電流。電線裡的電子受到磁場產生的磁力作用,使其移動產生電流。

不過如果反過來呢,保持電線不動,移動磁場(通過移動磁鐵就可以做到)。這時電線中依舊會產生電流。這兩種情況看上去類似,其實是不一樣的,前一種是磁場相對你保持靜止,而電線相對你移動;而後一種是磁場相對於你在移動,但電線相對你保持靜止。按理說,後者中電線裡的電子(相對你)沒有移動,磁場應該不會對其產生作用,但事實是有作用的。表明電與磁的作用並不依賴於參考系,只會對相對運動產生效果,而絕對的參考系不存在。

所以說每一個在用電的人,都在感受相對論效應。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電磁感應也用到了相對論。當一根電線中流過電流時,微觀上是材料中的大量電子在進行定向漂移運動。通常電線都是不帶淨電荷,是電中性的。並不是電線中沒有電荷,只是正負電荷(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數量相同,大家相互抵消,沒有誰佔優勢,所以取平局——電中性。如果你把另一根通著電的電線放在它旁邊,兩根電線會互相吸引或排斥,具體吸引還是排斥取決於兩根電線的電流方向,力的大小則取決於電流大小,這個現象稱為“電磁感應”。

假設兩根電線的電流是同一方向的(假設電流大小也相同),就意味著倆電線中的電子互相瞧對方是靜止的,即相對靜止。但我們站在電線的視角看就不一樣了,本來電線中質子和電子是1:1均勻分佈的,但電子相對於質子在運動,意味著電子在沿電線方向會出現長度收縮,則單位距離內的電子密度會升高。咦,那根據狹義相對論的解釋,豈不是意味著同樣長度的電線中,電子的密度高於質子的(如銅線就指銅原子裡的質子),電線會帶負電荷。所以電線間會相互排斥,因為電荷是同性相斥的嘛。

全球定位系統(GPS)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全球定位系統對我們的生活可謂是密切相關。想象一下在外地出差,手機沒電了查不了地圖,陌生環境帶來的焦慮分分鐘讓人崩潰。而為了給廣大司機朋友提供足夠準確的導航信息,衛星需要應對相對論效應進行校正。原因是衛星在天上相對於地面以極高的速度公轉(地球同步衛星除外),並且衛星所處的高空軌道的地球引力小於地球表面,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效應一疊加,衛星看到的情況傳到地面後會有很大差別。

為了實現高準確性,衛星上使用的鐘能精確到納秒。離地面20300公里的衛星,其相對地面的速度約為10000公里/小時。根據相對論,相對速度不同,衛星相對於地面的時間膨脹效應可達4微秒/天。再者衛星軌道與地球表面的引力場強度不同,加上引力帶來的時間膨脹,總共誤差可達7微秒/天,即7000納秒/天。

這個差異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不進行相對論校正或者說我們完全不知道相對論效應,那麼GPS系統每天的誤差相當於當系統告訴我們距離加油站還有1公里的距離的時候,其實還有10公里。而這誤差還會與日俱增。

黃金的“黃”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金屬中大多數都是閃亮的,因為它們往往能吸收絕大多數可見光,並將光線重新發射出去。當你看到光線照在某個物體上,能原封不動地反射出來時,你的視覺系統會覺得這個物體像“鏡子”,它的顏色就是“鏡子色”,也即金屬色或說銀色。金屬吸收光,靠的是原子中的電子。電子存在很多能級,也可以稱為“電子軌道”。如果某種光子被電子吸收後能使電子剛好上升到另一能級,那麼電子就會選擇吸收光子,當然此時的電子處於高能量狀態是不穩定的,稍後會回到原來能級,將光子釋放。

有點特殊,它的原子很重。由於相對論效應,金原子的內層電子會更靠近原子核,這就使電子對電子核起到了更強的屏蔽作用。從能級上來看,金的電子能級間的能量差低於一般金屬。意味著金原子吸收和發射的光子偏好長波長的光,也就是說金不喜歡吸收和發射藍紫色的光,所以白光下黃金就是金黃色的。

汞是常溫下的液態金屬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跟金原子類似,原子也屬於重原子。汞原子的原子核質量較大,相對論效應使電子軌道更小、速度更快,也有更大的質量。意味著汞原子的電子跟原子核更“親密”,靠得更近。因此在汞原子間,以電子構成的化學鍵的力更弱,稍微加熱就能使鍵斷開。因此如我們所見,汞在常溫下是液態的。

已過時的陰極射線顯像管電視(CRT電視)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現在的年輕朋友可能已經忘了第一代電視——CRT電視,那種電視往往體積很大。屏幕越大,體積也越大,其原因在於其中藏了一個小型的“粒子加速器”,不過它只負責給電子加速。

CRT電視的原理就是靠熱陰極發射出電子,再經過磁場的偏轉和電場的加速,打到屏幕上。屏幕上已經預先塗好了熒光粉,電子打上去熒光粉會發光,使我們看到圖像。其中經過加速的電子速度達到了光速的1/3,相對論效應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可以想到,為了避免電子打在屏幕的位置偏移太多,廠家在出廠前肯定是根據相對論對電磁場參數做過調整的。


目前我這一代人的初高中教材中,往往把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等看成“更高等”理論。書中舉的例子不是宇宙、黑洞就是夸克、中微子,顯得非常高端。現在回想起來我表示理解,因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深入理解一般需要藉助複雜的數學,使其在高物理課本中難以完全舒展;這二者畢竟是上世紀物理學進展的桂冠,已經經歷無數次的驗證,教材編纂者有充分的自信將其展示並普及給下一代人。不過正如大家所見,相對論的使用已經非常成熟,已經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處細節裡,量子理論如是。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細節中

等到下一或下兩代,他們的物理課本里可能不會把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渲染得那麼神秘,因為大家會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就消除了陌生感。等到大家都能用上量子計算機,或量子通信技術得到大範圍推廣的時候,誰還會說量子理論神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