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乡街子,“街”字昆明人都发音作“该”,“子”作轻化发音,乡该子,发音抑扬顿挫,就是一提起来就有股扑面而来的杂货味。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尤其是创建文明城市,使得乡该子逐渐一个个关闭,渐渐消失在昆明人的生活中。然而仅存的乡该子却散发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仿佛刚诞生的孩童。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爷爷奶奶的乡该子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乡该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普吉3、8,厂口1、6,八街1、5,龙头周三,海源周四,大小板桥周日……每一个昆明老人都熟记着赶该的日子,他们可能不会每一个该子都去,但是他们一定记得每一个该子的时间。

在没有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年代,菜街子是每天必去之地。小到社区菜市场,大到县城菜市场,各种大大小小的菜街子星罗遍布。小贩们也是认准了一个“窝点”,每天风雨无阻一定会挑着自家的土产,前往吆喝贩卖。时间长了,小贩和买家也就不分你家我家了,活络地在一起款故事。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唯一能让这些小贩流动的便是乡该子了,这个时候,无论是小贩还是卖家,都会“抛弃”每天必去的菜市场,直奔乡该子。于是,乡该子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那年头的乡该子,是个“宝库”,平日买不到的稀奇货,平日质量不够高的优质货,平日价格不够好的便宜货……应有尽有。对于那个物品流动比较困难的时期,赶乡该子不仅仅是喜好,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用我外婆的话说,我妈妈是背着逛街背大的。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爸爸妈妈的乡该子

对于父母而言,乡该子是社交场。到父母辈的年代,物资流动已经发达起来,但各种菜市场还是他们的最爱。除了买菜外,他们会和小贩一吹就是半天,东家长西家短。

当然,曾经的小贩也日渐年长,他们会带着儿子、女儿、儿媳妇、女婿齐上阵,小一辈的忙着捡菜、切肉、称斤、收钱。他们则双手一扔,抓住一个买了十多年菜的顾客聊起天来。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而有了孩子的父母辈,则抱着孩子从街头喊到街尾的“阿姨”“伯伯”“叔叔”“婶婶”,被喊的小贩笑嘻嘻地抓个苹果或是个香蕉塞到孩子怀里。对于父母辈而言,乡该子不再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必要条件了,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社交需求。

遇到赶该天,就你约上我,我约上你,三五成群地杀向该子。一路上磕着瓜子,聊着天,甚是惬意。对于她们而言,最开心的不过是跟着好姐妹一起去逛街,顺便互相推荐哪家的东西虽然贵但是质量好,哪家的东西又便宜又好货,哪家的东西贵而无用等等。有时候因为口味不一致可能还会争执起来,但是转过身还是好闺蜜。在缺乏娱乐场所的年代,乡该子成为了唠嗑、会友的好地方。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我们的乡该子

对于我们这代人,乡该子等于逛吃逛吃。小时候特别期待该子天,因为外婆逛完该一定会给我带几只毛茸茸的小黄鸡或者小黄鸭回来,虽然养不过一个月,但是每次都要缠着外婆买。

长大后,随着标准化农贸市场的普及,说实话,我要不是个吃货,我一定不会去挤得半死,还“脏乱差”的乡该子。但是架不住自己是个吃货啊,所以还是乖乖尾随父母去逛该。

说起该子天好吃的,可能每个该子都不一样,但是一定每个该子都有好吃的:煮熟的羊肚、羊肉、羊杂;满满铺满豆花的豆花米线;网球大的豆面汤圆;还有我最热爱的水库腌鱼。除了吃之外,另一个兴趣是在该子里面搜索平日看不到的东西:热乎乎的炸虫蛹;红得晃眼的对联福字;洗碗超好用的丝瓜刷,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了似乎是管制商品的干河豚。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当然,吵架也是乡该子的特产,有时候可能你才到该子口就听到了吵吵嚷嚷的争执声,有时候你逛了一圈会发现几对同时“开战”的。这时候我多半是摇摇头走开,可是我有个“八卦”朋友就不一样了,他总会挤到人员最前线迅速吃一波瓜回来跟我科普发生了啥。其实也没啥,大部分都是几角钱或者几分钱甚至你挑菜时多掰了几片菜叶子而已。在我的概念里,乡该子总是弥漫着诱人的味道。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再到我们,时间流逝,乡该子的对人们的意义在变,没变的似乎还是那个乡该子,仍然人群挤挤嚷嚷,货品琳琅满目。随着昆明的乡该子一个个地消失,在乡该子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也许有一天所有的乡该子都会消失,变成一种回忆。所以,趁着乡该子还在,赶紧去逛一逛吧!

读了小姐姐的“乡街子”觉得不够尽兴?那再来一篇大叔对“乡街子”的感悟。

我来赶你的乡街子

张京徽

乡街子,是人类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小农经济时代,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高,大家商量好每隔几天集中采购一次就可以了。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的城里的人是不曾经历过的。

或者说,没来过昆明的人是未曾经历过的。对,我第一次赶集的经验,就是发生在昆明的关街。当时去关街要走老海埂路,现在的万达广场门口当时的交通工具是驴车,招手即停,一路闻着驴粪味儿就坐到了关街。关街上人山人海,卖啥的都有,衣服便宜,豌豆粉和羊肉米线好吃,一抬头,就能看见巫家坝起降的飞机。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吃着五块的羊肉粉,看着头顶每五分钟起落一架的价值五亿的空客a320,可以说是相当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混搭了。

不过和关街比起来,马街是我们更经常去的,因为马街有淘不完的旧书。各种文艺青年经常在马街的旧书摊上遭遇,例行公事的微笑下面是各自暗藏的鬼胎:“我刚才看中的那本全马街独一无二的绝版《洛丽塔》会不会被他截胡?”于是,马街表面的繁华下面顿时暗流涌动。

买好各自的书,文青们一笑泯恩仇,在路边的驴肉火锅店里交流收获,喝两杯包谷酒,趁着暮色小心翼翼地怀揣着来之不易的宝贝书搭公交车回家。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那样欢乐的景象并未持续多久:关街2007年被取缔,马街2009年被取缔,龙头街2011年被关闭……

据说昆明现在还有乡街子,我还挺怀念这种延续了百年的有昆明特色的生活方式,它让我这个外地人有了一扇了解昆明的窗口,对这块土地开始有了归属感。今天还会有人去乡街子么?在留言里说出你和乡街子的故事吧。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我介家呢乡街子,不是你想逛就有得逛

要看哈时间

海源寺乡街子

赶集日:周四

赶集重点:买买买 听花灯

小板桥乡街子

赶集日:周日

赶集重点:超级百货摊

普集街乡街子

赶集日:每月3号、8号

赶集重点:山货土产

大板桥乡街子

赶集日:周一、周四

赶集重点:蔬菜便宜便宜便宜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主编:张大白

作者 ▏摄影:总思 张京徽

趁着还在,快去赶乡街子


投稿热线:0871-6311400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