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四川宜賓李莊鎮

李莊古鎮,位於中國四川省宜賓市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因鎮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莊"而得名,古鎮先後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四川省百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首批特色小城鎮。

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四川宜賓李莊鎮

三千年前,李莊就是人聚居之地。據資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李莊為古僰人聚居地,據說是因長江中打魚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裡樁"、"李家村"、"李莊壩"等名。

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四川宜賓李莊鎮

從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莊設置南廣縣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煬帝楊廣的名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唐代中,戎州(今宜賓市)府治曾二次遷駐李莊。至北宋初年,南溪縣治才從李莊遷至今日南溪縣城所在地仙源壩。從明代開始李莊設鎮併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從清代道光年間起一直是南溪縣的第一大鎮。

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四川宜賓李莊鎮

古鎮,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而由廟宇、宮觀、殿堂組成的“九宮十八廟”、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眾多的古民居四合院以及被譽為李莊“四絕”的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形成了李莊獨特的古民居文化和獨特的建築風格。

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四川宜賓李莊鎮

景區看點;張家祠,佔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時,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660兩銀子,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愛敬祖先之心,專闢為追遠根本的宗祠之用。

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四川宜賓李莊鎮

這座宗祠的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其廳房的50扇窗門別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鶴,50扇窗共百隻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裡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相當於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的一月俸銀。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時也為這樣精湛的建築藝術而讚歎,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

禹王宮;現名慧光寺,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簷歇山式頂,簷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大山門上面原讚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兩邊的石刻對聯,撰、書均出自前清翰林---李莊人張松睛之手。寺內的戲臺,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臺之一,戲臺臺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週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裡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宮是李莊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這裡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

九龍石碑位於慧光寺內,高2.7米,寬1.3米,雕刻有九條穿梭遨遊於雲海中的神龍,除正中的一條外,其餘八條均呈對稱狀分佈的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分辨出頭、身、尾,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而不脫出的寶珠。寓意為大禹和河之龍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從此沒有水澇災害,造福萬民、二說有九州江山一統之意。

祖師殿又名真武宮,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間幫會組織天燈會集資興建,佔地4349平米,為前後四合院式建築,後殿獨立於後院中。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創辦南溪縣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而拆去大山門和戲樓,改建成現狀。 祖師殿是當年同濟醫學院所在地。進入小巷深處驀然看到一扇高大的門宇,旁邊一棵老榆樹,綠葉婆娑。進去就是四、五座乒乓球桌大小的石臺,坐落在雜草中。當年同濟師生就在此解剖屍體。曾經有位老鄉爬到祖師殿看到下面的屍體,嚇得滾下來。然後便傳開同濟師生吃人的謠言。為了平息謠言,傅斯年決心舉辦一次科普展覽。又由於當時整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都遷過來了,所以最後辦了無數的展覽。展覽轟動四方,重慶的大小名流都來參觀。想想看,有一天把臺灣故宮博物院裡的東西都拿出來展覽,會是怎麼樣的盛事吧。

慄峰山莊;梁思成還把李莊鎮西南約5公里的慄峰山莊(板栗坳)說成川南民居的精品經典之作。這個山莊,現已敗落;若能修復和革新其規模、氣勢、文化內涵,不亞於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宜賓江安夕佳山莊。當年的科普展覽就是在此舉辦的。山莊十分優美,內有浮雕石刻,瓦當有精美做工;彩繪的麒麟、蝙蝠、喜鵲等寓意福祿壽喜,也是民俗中可貴的審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