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一提起项羽和刘邦,你会出现两个怎样的形象呢?是不是觉得项羽是那么高大豪迈,而刘邦却是一副小人得志的猥琐样呢?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欲知答案,我认为从赏析他们写的诗——《垓下歌》和《大风歌》里可以找到答案。因为诗歌是诗人内心和胸襟的真实反映,历史可能欺骗人,但是诗歌不会。好,刘项的事迹是纠缠在一起的,那我们就把这两首诗交叉起来赏析,看看守住泪腺,当理智战胜情感时,会不会有意外收获?结论是否更加令人为之动容?

言归正传。先看看这两首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时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大风起兮云飞扬”正是以“风起”“云扬”来喻指风云际会,龙吟虎啸的天下大势。一开始,人们误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会成为天下共主,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的被那个“奸邪狡诈”的泗水亭长刘季得了天命。不过对比这两句诗却能看出这并非偶然。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众所周知,刘邦文化水平较低,项羽出身贵族,可能好一些,但从史料可知项羽读书学习没耐心,不用功。两诗文辞直白,是靠其雄浑壮阔的气概而化质朴为神奇的。而两诗仅“大风起兮云飞扬”句用比喻。不要小看这一个比喻,这就能看出刘邦不学而有术,比项羽更懂变通,更聪明。我这也不是胡乱猜测,从两个人的传记里,明显证明我的说法。项羽天生威武,力能扛鼎,因此自视不凡,藐视天下人,总以为凭手中霸王枪,胯下乌骓马就能称霸天下。诛暴秦时,那是群雄目标一致,项羽的功业才会势如破竹。而到了楚汉相争,那是群雄各有私心,要拼谋略和战术。可自始至终,项羽把“力拔山兮气盖世”贯彻到底,结果就成了野史说的:“千斤神力不敌四两洪福”了。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本来胜券在握的项王最后功败垂成,愤恨的呼出“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怨气。太史公虽然非常偏爱项羽,但也不得不说: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他在《项羽本纪》里没直言项羽的过失,但却在《淮阴侯列传》里借韩信之口把项羽的失败原因淋漓尽致的说出。不管如何,仅从“时不利兮骓不逝”这句话就能看出项羽是多么刚愎自用,不思己过,反倒怨天尤人,一点男子汉应有的担当都没有。凭他这样的性格,即使打败刘邦,我想不久也会被推翻的。

项羽的失败,自然就成就了刘邦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定鼎中原,威加四海,衣锦还乡,这是多少王侯将相梦寐以求的事情啊。从一个乡里无赖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刘邦也是难以掩盖心中的狂喜。《大风歌》正写于此时,太史公载: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成功之时,志得意满,载歌载舞,那本无可厚非,但是史上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掉以轻心,以致功败身死者大有人在。而高祖却“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这难道如同汉武帝感慨的“欢乐极兮哀情多”一样吗?那肯定不是。高祖悲的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好不容易把天下打下来,当了十来年皇帝,可是天下却不太平,年年带兵四处平叛,没能享受一点九五之尊该有的快活日子,在打匈奴时还差点当了俘虏,最后讨英布时受箭伤不治而崩,多么劳心劳力,艰苦卓绝的劳碌帝王啊。他心里想的是猛士帮他守天下,想的是大汉天下的长治久安。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有人会讥讽他口口声声要寻猛士,却还“狡兔死,良狗烹”式的屠戮功臣。这是对历史肤浅的认识才有的闲言疯语。首先,那些被剿灭的功臣哪一个是高祖主动出击的?第二,韩信,彭越等人是被吕后诛杀的,而且高祖不在朝。如果说是高祖授意的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吕后野心勃勃,连高祖的子孙也想屠戮,而且高祖一死,卢绾立刻亡入匈奴,可见,最危险的人是吕后,况且英布,彭越等也不是善类。第三,周朝的封建制导致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相互攻伐,身为大一统帝国的皇帝有家天下思想,斩断未来可能出现异性诸国混战的想法是情理之中的。所以这最后一句的情绪大反转式抒发,一位心怀天下,苦心孤诣的伟岸帝王形象就浮现眼前,这也是该诗千古流传,奠定了千古第一诗的地位的关键所在。

我们在回来看看面临四面楚歌的项羽那时在做什么: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这段文字确实悲凉哀婉,让人读之不禁感叹。垓下悲歌和乌江自刎成就了项羽雄豪而柔情,悲壮而英雄的形象,让后人为之哀伤怜惜。当穷途末路,志气消沉,人多少会出现悲观软弱一面。所以这时候的项羽显示出的人性柔情一面,一下子打动了很多读者,纷纷为其鸣不平。可是仔细读这首《垓下歌》,句句想的都是他自己,力拔山的是自己,时不利的是上天,穷途末路想到的还是自己的马和女人,而不想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将士诸侯。因为悲剧气氛中闪烁出的一点人性微光,而蒙蔽了人们的理智思维,忽略了他以往攻城略地时,多次残暴的屠城,还坑杀二十万秦降卒(杀降比屠城更不可原谅,因为这是背信弃义的事)的凶残一面。还有人们总一厢情愿的认为虞姬和项羽的爱情。可是身为天下霸王,军中难道只有一个女人吗?再者,也没有史料记载虞姬就是项羽的老婆或者情人。虞姬只不过是众歌姬中较受项羽宠爱的一个而已,恰巧在这个时候陪在项羽身边。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如果要说柔情蜜意,我相信高祖比项羽更可爱。还在当无赖的刘邦,就有曹氏跟他相好,吕后也委身下嫁。当刘邦被项羽追着打,吕后被囚依然不离不弃,戚夫人也是在楚汉相争时跟着高祖的。如果高祖没有相当的魅力,能让这几个女人心甘情愿的跟随吗?项羽的贵族气质,加上他的不可一世,看不起天下人,又残暴冷酷的个性,我想没几个人跟他在一起会感觉舒服快乐的。反倒高祖,一副活泼可爱,泼皮随性的样子更容易让人亲近。回过头再看看“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只能是可怜项羽而已。和三国时的吕布相比,除了地位和气概,倒有几分相似,如果吕布临终悲歌,我想可以套用《垓下歌》为《白门楼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赤兔不逝

赤兔不逝兮可奈何

貂蝉兮貂蝉兮奈若何

话说回来,其实我无意挖苦项王,如果换作我身处其境,可能更窝囊百倍。我只是想说:为学要警惕“以小善掩大过,以小过污大功”的酸醋情节。特别是在民间,只要是想褒扬的,无中生有也要给它安上很多溢美之词,而对于看不惯的,往往是往死里丑化扭曲,就像刘邦,曹操,立千秋伟业却背负千古骂名,真是六月飞雪啊。读者可能早已对我对项羽的恶言相向心生不满,但是历来那些被冤屈的被口诛笔伐何止千万倍我之用词。有心治学,就要秉持公心,以自由独立的态度去做学问,切莫怀着泼妇心理。举一个例子:我看过四遍《三国演义》,第一遍在初中,特别喜欢刘关张诸葛;第二遍是高中,开始喜欢曹操;大学又读一次,感觉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工作后又看一次,字里行间感觉罗先生每欲贬曹而终力不从心,每欲扬刘而终理屈词穷。从这点我想说,好坏忠奸虽然容易扭曲,但是有良知认真做学问的人终不会曲意求全的,太史公对刘项态度不同,但终是秉持公心。


刘邦项羽谁才是真英雄——关于《垓下歌》和《大风歌》的交叉赏析

历史纷纷扰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激扬如高祖起大风,哀婉如项王歌垓下,虽胜败有别,然万古同悲。作为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继承了楚辞余韵,开创楚体诗的新篇章,延续了中华诗国的传统,开启了古体诗的先河,在诗歌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特别是《大风歌》能用比兴,先扬后抑,慷慨激昂又悲凉怆然,为千古第一诗,文终和一曲以彰其名:

读《大风歌》

诗家十万律辞工,无过高皇起大风。

霸业遂成吞虎豹,奈何守土自弯弓。

——作于2016.11.15、2019.04.09改定

(本文为原创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若有不当,请不吝赐教。若楚汉历史兴趣也可以一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