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一提起項羽和劉邦,你會出現兩個怎樣的形象呢?是不是覺得項羽是那麼高大豪邁,而劉邦卻是一副小人得志的猥瑣樣呢?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欲知答案,我認為從賞析他們寫的詩——《垓下歌》和《大風歌》裡可以找到答案。因為詩歌是詩人內心和胸襟的真實反映,歷史可能欺騙人,但是詩歌不會。好,劉項的事蹟是糾纏在一起的,那我們就把這兩首詩交叉起來賞析,看看守住淚腺,當理智戰勝情感時,會不會有意外收穫?結論是否更加令人為之動容?

言歸正傳。先看看這兩首詩: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大風歌》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時間,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大風起兮雲飛揚”正是以“風起”“雲揚”來喻指風雲際會,龍吟虎嘯的天下大勢。一開始,人們誤以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會成為天下共主,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的被那個“奸邪狡詐”的泗水亭長劉季得了天命。不過對比這兩句詩卻能看出這並非偶然。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眾所周知,劉邦文化水平較低,項羽出身貴族,可能好一些,但從史料可知項羽讀書學習沒耐心,不用功。兩詩文辭直白,是靠其雄渾壯闊的氣概而化質樸為神奇的。而兩詩僅“大風起兮雲飛揚”句用比喻。不要小看這一個比喻,這就能看出劉邦不學而有術,比項羽更懂變通,更聰明。我這也不是胡亂猜測,從兩個人的傳記裡,明顯證明我的說法。項羽天生威武,力能扛鼎,因此自視不凡,藐視天下人,總以為憑手中霸王槍,胯下烏騅馬就能稱霸天下。誅暴秦時,那是群雄目標一致,項羽的功業才會勢如破竹。而到了楚漢相爭,那是群雄各有私心,要拼謀略和戰術。可自始至終,項羽把“力拔山兮氣蓋世”貫徹到底,結果就成了野史說的:“千斤神力不敵四兩洪福”了。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本來勝券在握的項王最後功敗垂成,憤恨的呼出“時不利兮騅不逝”的怨氣。太史公雖然非常偏愛項羽,但也不得不說: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他在《項羽本紀》裡沒直言項羽的過失,但卻在《淮陰侯列傳》裡借韓信之口把項羽的失敗原因淋漓盡致的說出。不管如何,僅從“時不利兮騅不逝”這句話就能看出項羽是多麼剛愎自用,不思己過,反倒怨天尤人,一點男子漢應有的擔當都沒有。憑他這樣的性格,即使打敗劉邦,我想不久也會被推翻的。

項羽的失敗,自然就成就了劉邦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定鼎中原,威加四海,衣錦還鄉,這是多少王侯將相夢寐以求的事情啊。從一個鄉里無賴搖身一變成為九五之尊,劉邦也是難以掩蓋心中的狂喜。《大風歌》正寫於此時,太史公載: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成功之時,志得意滿,載歌載舞,那本無可厚非,但是史上被勝利衝昏頭腦,忘乎所以,掉以輕心,以致功敗身死者大有人在。而高祖卻“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這難道如同漢武帝感慨的“歡樂極兮哀情多”一樣嗎?那肯定不是。高祖悲的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好不容易把天下打下來,當了十來年皇帝,可是天下卻不太平,年年帶兵四處平叛,沒能享受一點九五之尊該有的快活日子,在打匈奴時還差點當了俘虜,最後討英布時受箭傷不治而崩,多麼勞心勞力,艱苦卓絕的勞碌帝王啊。他心裡想的是猛士幫他守天下,想的是大漢天下的長治久安。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有人會譏諷他口口聲聲要尋猛士,卻還“狡兔死,良狗烹”式的屠戮功臣。這是對歷史膚淺的認識才有的閒言瘋語。首先,那些被剿滅的功臣哪一個是高祖主動出擊的?第二,韓信,彭越等人是被呂后誅殺的,而且高祖不在朝。如果說是高祖授意的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呂后野心勃勃,連高祖的子孫也想屠戮,而且高祖一死,盧綰立刻亡入匈奴,可見,最危險的人是呂后,況且英布,彭越等也不是善類。第三,周朝的封建制導致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相互攻伐,身為大一統帝國的皇帝有家天下思想,斬斷未來可能出現異性諸國混戰的想法是情理之中的。所以這最後一句的情緒大反轉式抒發,一位心懷天下,苦心孤詣的偉岸帝王形象就浮現眼前,這也是該詩千古流傳,奠定了千古第一詩的地位的關鍵所在。

我們在回來看看面臨四面楚歌的項羽那時在做什麼: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這段文字確實悲涼哀婉,讓人讀之不禁感嘆。垓下悲歌和烏江自刎成就了項羽雄豪而柔情,悲壯而英雄的形象,讓後人為之哀傷憐惜。當窮途末路,志氣消沉,人多少會出現悲觀軟弱一面。所以這時候的項羽顯示出的人性柔情一面,一下子打動了很多讀者,紛紛為其鳴不平。可是仔細讀這首《垓下歌》,句句想的都是他自己,力拔山的是自己,時不利的是上天,窮途末路想到的還是自己的馬和女人,而不想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將士諸侯。因為悲劇氣氛中閃爍出的一點人性微光,而矇蔽了人們的理智思維,忽略了他以往攻城略地時,多次殘暴的屠城,還坑殺二十萬秦降卒(殺降比屠城更不可原諒,因為這是背信棄義的事)的兇殘一面。還有人們總一廂情願的認為虞姬和項羽的愛情。可是身為天下霸王,軍中難道只有一個女人嗎?再者,也沒有史料記載虞姬就是項羽的老婆或者情人。虞姬只不過是眾歌姬中較受項羽寵愛的一個而已,恰巧在這個時候陪在項羽身邊。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如果要說柔情蜜意,我相信高祖比項羽更可愛。還在當無賴的劉邦,就有曹氏跟他相好,呂后也委身下嫁。當劉邦被項羽追著打,呂后被囚依然不離不棄,戚夫人也是在楚漢相爭時跟著高祖的。如果高祖沒有相當的魅力,能讓這幾個女人心甘情願的跟隨嗎?項羽的貴族氣質,加上他的不可一世,看不起天下人,又殘暴冷酷的個性,我想沒幾個人跟他在一起會感覺舒服快樂的。反倒高祖,一副活潑可愛,潑皮隨性的樣子更容易讓人親近。回過頭再看看“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只能是可憐項羽而已。和三國時的呂布相比,除了地位和氣概,倒有幾分相似,如果呂布臨終悲歌,我想可以套用《垓下歌》為《白門樓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赤兔不逝

赤兔不逝兮可奈何

貂蟬兮貂蟬兮奈若何

話說回來,其實我無意挖苦項王,如果換作我身處其境,可能更窩囊百倍。我只是想說:為學要警惕“以小善掩大過,以小過汙大功”的酸醋情節。特別是在民間,只要是想褒揚的,無中生有也要給它安上很多溢美之詞,而對於看不慣的,往往是往死裡醜化扭曲,就像劉邦,曹操,立千秋偉業卻揹負千古罵名,真是六月飛雪啊。讀者可能早已對我對項羽的惡言相向心生不滿,但是歷來那些被冤屈的被口誅筆伐何止千萬倍我之用詞。有心治學,就要秉持公心,以自由獨立的態度去做學問,切莫懷著潑婦心理。舉一個例子:我看過四遍《三國演義》,第一遍在初中,特別喜歡劉關張諸葛;第二遍是高中,開始喜歡曹操;大學又讀一次,感覺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工作後又看一次,字裡行間感覺羅先生每欲貶曹而終力不從心,每欲揚劉而終理屈詞窮。從這點我想說,好壞忠奸雖然容易扭曲,但是有良知認真做學問的人終不會曲意求全的,太史公對劉項態度不同,但終是秉持公心。


劉邦項羽誰才是真英雄——關於《垓下歌》和《大風歌》的交叉賞析

歷史紛紛擾擾,“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激揚如高祖起大風,哀婉如項王歌垓下,雖勝敗有別,然萬古同悲。作為詩歌,《垓下歌》和《大風歌》繼承了楚辭餘韻,開創楚體詩的新篇章,延續了中華詩國的傳統,開啟了古體詩的先河,在詩歌史上佔有崇高地位。特別是《大風歌》能用比興,先揚後抑,慷慨激昂又悲涼愴然,為千古第一詩,文終和一曲以彰其名:

讀《大風歌》

詩家十萬律辭工,無過高皇起大風。

霸業遂成吞虎豹,奈何守土自彎弓。

——作於2016.11.15、2019.04.09改定

(本文為原創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若有不當,請不吝賜教。若楚漢歷史興趣也可以一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