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现在所谓磁州窑,有两层涵义:一是狭义的磁州窑,指邯郸地区分别以观台窑址和彭城窑址为中心的遍布周围的一系列磁州窑窑场。二是广义的磁州窑,也叫磁州窑系,泛指产品风格相似的广大北方地区和一些南方地区的窑口,除观台窑、彭城窑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河南当阳峪窑、鹤壁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鲁山窑、新密窑沟窑、山西介休窑、山东淄博窑、安徽萧县窑、江西吉州窑、陕西耀州窑,等等。

观台窑初创期

从五代末到北宋的中后期,是观台窑的初创期。在初创期,观台窑主要着力于模仿先于它烧造的其他各窑如邢窑、定窑、巩县窑、鲁山窑、耀州窑的工艺技术,生产老百姓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碗、盘、罐、瓶、水注、香炉、盒、枕、唾盂、盏托以及各种小型玩具或明器。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初创期(1987年观台窑遗址出土,后面省略)碗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初创期观台窑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附近煤系地层中的高岭石质泥岩——大青土,品质不高,胎多呈灰或灰褐色,无法与当时邢窑和定窑的白度很高的瓷器相比。出土遗存显示,这时期观台窑完全是一个面向平民百姓的民窑,似乎不需要下大力气生产对原料进行白瓷般的精细化处理。为弥补胎土的不精细,观台窑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北方窑场普遍采用的化妆土,这也是观台窑乃至磁州窑今后产生各种标志性装饰风格与技法的基础和条件。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初创期 香炉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装饰方面,初期的观台窑模仿邢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的印花装饰并有所发展,模仿定窑的划花和刻莲瓣装饰并有所创造,白釉酱彩、白釉绿彩、棕黄釉瓷器均模仿自当时已经流行的巩县窑、鲁山窑、耀州窑的工艺技术。另外,观台窑还吸收金银器上的鱼子纹地彭花装饰、金花银器的装饰手法,创造出珍珠地划花和剔花装饰。这说明初期的观台窑不仅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也比较强。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初创期 珍珠地划纹元宝型枕 长22.4、宽10、高9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观台窑产品的特点是器形较少,器物个体都比较小,部分器物器形明显仿自金银器,如花口或较深的瓜瓣形腹等,釉色主要以白釉、黑釉为主,有少量的棕黄釉瓷和铁红釉,釉色都晶莹光亮。正烧的白釉大多略泛黄绿色,在器物的转折处等釉层较厚处闪青绿色,这是由于在还原气氛中,釉厚处含铁量稍多造成的。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初创期 白釉绿斑杯形托和棕黄釉杯形托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绝大部分器物有细碎开片。黑釉一般都漆黑光亮,釉面有极细小的棕眼。器壁较厚,胎色一般较深,呈灰、灰褐或灰黑色。因此,当划花、剔花装饰使胎色呈现出来时,对比很强烈,更映衬得釉色晶莹光润。胎质一般较细腻,烧结较坚致,但胎体上常有肉眼可见的小气孔,在断碎处有时可见胎体呈层状。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初创期 白釉绿斑扁腹罐 口径12.5、足径8.2、腹径14.4、高8.1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的装烧方法主要以裸烧为主,极少量的精致器物使用匣钵单烧和对口套烧方式。烧制碗、盘等大宗常用器物主要用裸烧方法,用两头略细的窑柱或其他较细长的垫器与三足垫饼配合使用,这种方法叠烧的器物在内底都有三枚横向的支钉痕。在部分器物外壁有黄绿色的斑痕,这是草木灰落在釉层上与釉反应的痕迹,结合胎釉的呈色和匣钵情况,表明观台窑初创期以木柴为燃料,此地丰富的浅层煤并没有用于瓷器的烧制。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初创期 酱黑釉小香炉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总体看,观台窑在初创时期的工艺水平不算高,有一些创新但更多的是模仿,在北方地区的诸窑场中属于中等水平,尚未形成影响较大的独特风格。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初创期 瓶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为什么观台窑在此阶段创烧瓷器?分析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此时期邢窑已经衰落,定窑已经进入鼎盛期。因定窑更多走高端路线,使北方地区特别是邯郸到邢台一带民间需求增加。此时期定窑已主要采用匣钵装烧法,而观台窑模仿定窑却以裸烧法为主,说明观台窑是为满足民间百姓低端需求而去的。二是此时期战乱趋于平静,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北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需求出现增加理所当然。三是邢窑衰落导致陶工带着技术南下是有可能的,这也是观台窑初期与邢窑比较相似的原因,以至于国外部分学者如日本的小森忍和常石英明,片面将磁州窑的前期划分为邢窑的一个支系,认为磁州窑应该由邢窑支系发育而来。四是从五代到宋初这段时期,朝廷因战争和铸币需要,在民间推行禁铜政策,铜器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使社会上对铜质器皿的需求转向陶瓷,导致瓷器需求骤增。这可能就是观台窑初期的器物器形小,外形像铜器、金银器的主要原因。这段时期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窑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窑场数量迅速增加,陶瓷业快速发展,陶瓷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也正是基于这个社会氛围。

观台窑发展期

根据地层发掘所得器物、瓷片分析,从北宋中后期到金代前期,是观台窑的发展阶段。这时期的特点是:瓷器胎质大大提升,达到磁州窑最好的阶段,胎色变浅,呈灰白、灰褐或浅褐色,火候较高,细腻坚致,肉眼一般不见气孔;开始出现一些个头较大的器物,制作工整、造型柔和优美,其中出现花口长颈瓶、矮梅瓶、筒形罐、深腹钵等磁州窑特有的器形;仿造建窑盏、仿造定窑器增多,尤其仿定器出现精细的精白瓷;名传遐迩的磁州窑瓷枕这时期的数量和种类都大量增加。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 口径14.4、足径7.4、腹径18.2、高16.4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白釉珍珠地划三栏十字大叶纹叶形枕 长30.2、宽27.5、后高17.5、前高7.5cm 私人收藏

这一时期器物釉色仍以白釉、黑釉为主,开始出现低温绿釉和黄绿琉璃器,初期的棕黄釉瓷器在这一阶段消失。白釉呈直白或粉白色,多数产品带有长条状或大块开片,也有一些有极细碎的米仔开片,十分光润。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白釉梅瓶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黑釉大多颜色不纯,一件器物上往往是黑色和酱色间杂,在口、底部釉厚处,呈黑色,釉薄处呈酱色,在黑色与酱色相交处常有兔毫状结晶,少量器物上也有油滴状结晶。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黑釉玳瑁斑双系罐 口径16.8、足径12.5、高24.4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当时盛行在黑釉上洒斑花彩料的黑釉酱彩装饰,与吉州窑风格相似。这一阶段是黑釉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不少黑釉器胎壁很薄,制作工整,很象黑定或紫定器。这期地层还出土不少仿建窑的黑釉茶盏,有兔毫盏也有油滴盏。此时期正好处于斗茶在北宋十分流行时期,相关情形我已经在《因斗茶而兴的宋代名窑——建窑》一文中详细讲述。作为最活跃的民间瓷窑,磁州窑自然不会放过“蹭热度、赶时髦、赚利益”的机会。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黑釉兔毫盏(仿建盏) 口径13.6、足径4.4、高5.4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观台窑在努力烧制仿定窑的精白瓷,数量多,制作精致,胎壁很薄,修坯又非常工整,器形显得纤细而挺拔。按说,观台窑附近及磁州一带的原料并不适合生产定窑那种不施化妆土的精品瓷器,但窑工们对瓷土进行特别的漂洗加工,使仿定器的胎色比一般的白化妆瓷要洁白,胎质更细腻,又使用了一种略乳浊釉,使得透明度低于普通白瓷外层的透明釉,已达到不施化妆土的目的。但仔细观察,在器物釉层较厚处可以看到大量悬浮于釉中的微细气泡,这是用乳浊釉代替化妆土来掩盖胎土不精细的直接证据。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白釉仿定窑小盒 口径10.8、腹径12.4、底径10、高10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与定窑相比,观台窑仿定器釉色略泛青灰色,略带影青色调,白度明显不如同期定窑产品。但这种略泛青灰色调,配以薄俏的器形,别具韵味,更显雅洁典丽。这类产品过去一向不为人们所了解,是这次发掘的一项新发现。在人们的印象中,磁州窑的产品都是粗瓷大碗大路货,这种细瓷如果不是在窑址地层被发掘出来,一定会被归于定窑产品。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白釉仿定窑折腹花口盘和敞口高足碗 左盘口径13.2、右碗口径19.2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发掘所得器物分析,此时期观台窑虽然有不少创新技法和创烧产品,但主产品还停留在仿烧其他窑口产品、其精品也主要集中在仿烧品上。由此可以判断,磁州窑在这个阶段还处在以仿烧为主,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历次考古调查发掘,此时期的漳河流域,沿河慢慢形成以观台窑为中心,向周围的冶子、东艾口、观兵台等地点扩散,陆续建成了一系列窑场,使窑业在整个区域内得到发展。磁州窑的范围和影响正在扩大。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窑具:匣钵和支钉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装烧工艺方面,从本期开始,从三足垫饼裸烧和三角形支钉、匣钵装烧并行,逐渐过渡到全部采用匣钵装烧,有漏斗形匣钵一器一钵单烧法和支圈覆烧法两种。使用细小的三角形支钉间隔,在器物内底都留有三至五枚细小的纵向支钉痕。匣钵的普遍使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美观程度。支圈覆烧工艺使薄胎瓷器避免变形,既能提高成品率,又能提高单窑产量,降低了能耗和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支圈覆烧法与煤的使用、大量烧制薄胎仿定器等生产行为是互为因果的。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址发掘——3号燃煤窑

结合地层一些器物外壁呈焦褐色并粘有粉尘和火刺痕迹,可以分析,这个阶段开始使用煤做燃料,并从煤、柴并用逐步过渡到后段完全以煤为燃料。此时用煤还有一个直接佐证,就是在观台窑址东北方向不远,发现有一个同时期的煤矿遗址。用煤代替木材,既解决因北方地区木材短缺对瓷窑发展的制约问题,又能使窑温升高、窑炉扩大,提高产品烧成质量的同时,可以极大提升产能。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白地划曲带大叶篦纹筒形罐。口径15.4、底径11.1、高13.7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装饰技法方面,观台窑这一阶段显示出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早期流行的白釉绿彩和珍珠地划花在本期逐渐减少并消失,白釉酱彩和剔花先后成为这阶段流行的装饰技法,新出现了白釉蓖地划花、黑剔花、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和半浮雕式的模印花,黑釉凸线纹、黑釉酱彩、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等。这些技法将逐渐成为磁州窑装饰典型的独特风格。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口径10、底径9.1、腹径19.7、高25.6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特别是反差更为强烈的黑剔花装饰,配合这一时期开始流行花型较大的花朵和变形枝叶的缠枝花纹,构成一种工整而不拘谨、既生动明快又朴素典雅的视觉冲击效果,给人耳目一新、极具魅力的感觉。黑剔花装饰在制作时极费工本。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矮腹瓶 口径6.3、底径16、腹径20、高19.3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受黑剔花强烈黑白对比的启发,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磁州窑创造出白地黑花装饰,成功将中国国画和书法艺术应用到瓷器装饰上。

白地黑花成为磁州窑最典型的风格标志。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钵和白地黑花瓷片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成形工艺方面,由于薄胎仿定器的精细化需要,修坯技术大大提高。同时,从这个时期起,观台窑开始使用模范制坯,并且很快成为主要的成形方法之一。这些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对观台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发展期 蹲狮脊饰模范(模子)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观台窑之所以在北宋中后期进入大发展时期,是与当时北宋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逐渐超越大唐盛世、达到我国古代最发达水平这一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详细情况我在《中国瓷器的巅峰——入窑》、《因斗茶而兴的宋代名窑——建窑》等文章中均有讲述。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加,生活逐渐富足,催生了民间对陶瓷业的需求。同时,北宋晚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商品贸易高度活跃和发达,商品竞争非常激烈,优胜劣汰是常态。在商品经济的竞争法则下,北宋各地的窑场不仅模仿其他窑高水平受欢迎的产品、学习先进技术工艺,还不断钻研创新。磁州窑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北宋末期 磁州窑发展期 白地黑花划花牡丹纹八角枕 长29、宽20.5、高11.4cm 磁县南开河朱庄村宋墓出土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社会风尚对观台窑发展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北宋在科技文化发达的同时,士大夫阶层崇尚素雅清丽的艺术风格,尤其北宋末年在宋徽宗期间,统治阶层竞相奢靡,文人士大夫大行其道,刺激各地窑场角逐生产精品,创新装饰工艺。这一时期,单色釉器物成为当时许多名窑最突出的主要产品,如汝窑、定窑、龙泉窑、建窑等,极力追求产品的精致和完美性。同期的观台窑也在追求这种风格,以素面白化妆瓷为主要产品,带装饰器物所占的比例很小。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北宋末期 磁州窑发展期 白地黑花束莲纹八角枕 长30.5、宽22.2、高12.3cm 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观台窑在这个时期进入大发展与磁州当地经济环境改善也有很大关系。据《宋史》卷三百、列传五十九记载,北宋后期,太常博士王沿力排众议,上书建议并实施磁州地区农业战略,整修粮田,种植水稻,引漳河水灌溉良田万顷,既富民又巩固国防。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宋史》卷三百 列传第五十九中记载太常博士王沿在磁州附近屯田种水稻事迹 载于《四库全书》

另据《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记载,宋神宗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北宋宦官、水利专家程昉顶住压力,在王安石支持、司马光附和、苏东坡反对的氛围中,向皇帝请命,领衔治理黄河水患,并在漳河流域兴修水利,终于造福一方。在王沿、程昉等官员的治理之下,到北宋末年,远离契丹侵扰的磁州地区,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磁州陶瓷业大发展也成为理所当然。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宋史》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第二百二十七中记载宦官程昉在漳河兴修水利事迹 载于《四库全书》

根据秦大树、马忠理等专家学者在发掘观台窑址的同时,对周围漳河流域其他遗址的调查,发现在观台窑处于发展期之时,观兵台窑址、冶子窑址已开始烧制产品,东艾口也开始建窑烧瓷。

观台窑繁荣期

从地层发掘分析,从金代中期开始到金代末期,是观台窑的繁荣时期。这时期呈现的特点:产品多样;装饰丰富;纹饰的复杂;风格潇洒飘逸、自由豪放;典型风格突出。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 金代 口径11.4、底径17.3、腹径20.2、高49.6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早期观台窑产品主要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从金代中期开始大量出现陈设用瓷、宗教用瓷和建筑用瓷,既有碗、盘、钵、盏托、注壶、盒、瓶、罐、盆、枕等生活用具,也有花盆、薰炉、花瓶、各种形状的瓷塑人物等艺术性陈设用瓷,还有佛像、菩萨像、佛龛、佛座、香炉、塔等宗教用瓷以及各类瓦件、鸱吻、宝珠、脊刹宝座、脊饰(包括脊侧贴饰和蹲兽)等建筑构件。据发掘统计,观台窑繁荣期即第三期,出土各种形式和种类的器物、窑具共有416种,初创期即第一期仅有184种。繁荣期的观台窑,其生产及产品丰富程度是初创期的2.3倍,达到最高峰。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金代 口径3.8、底径7.6、腹径18.4、高31.8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器物上碗、盘的比例下降,具有磁州典型窑风格的筒形罐、梅瓶、花口长颈瓶、盆、枕的数量增加,比例很大,不少器物体型特大。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鹭鸶纹八角枕 金代 长27、宽17.8、高17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观台窑器物形态呈现多姿多彩,器型上变得圆曲高瘦,挺拔而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绘划花折牡丹纹大口瓶 金代 口径10.3、底径8.9、腹径19.9、高24.8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盆、碗、盘类器物大部分内圜底、曲腹,有一些曲口器。各种器物胎壁均比较厚,流行玉环形足,挖足过肩,但制作不如前期工整。繁荣期器物的胎色主要呈棕灰、棕褐和灰褐色,胎质一般较细,但烧成温度大多不高,不少器物胎体很疏松。一些器物的胎还呈黄灰或棕红色,十分疏松,说明这类器物烧成温度很低,基本还达不到瓷器的标准。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 金代 口径12.7、底径9.4、高14.3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观台窑大部分器物施半釉,有的仅施及器物外壁的口边。基本釉色还是以白釉为多,但釉色种类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有施化妆土的普通白瓷,也有不施化妆土的薄胎仿定器。与前期相比,普通白瓷比例下降,已低于半数,仿定器比例增加。白釉仿定器质量有所下降,胎体变厚、变粗,釉色也不够莹润,大部分使用三角形支钉叠烧。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 金代 口径3.6、底径9.2、腹径18.1、高38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黑瓷的比例下降,质量也远不如上一时期,以黑褐色和酱褐色为主,大部分釉色晦暗、装饰单调,这是斗茶文化在此时不再流行的一个佐证。大量出现施低温釉的黄釉、绿釉瓷和黄绿琉璃产品,如建筑构件等,新出现红绿彩瓷制品。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三彩伽棱频迦(一种寺庙屋顶构件)金代 通高45.1、基座径13.2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装饰技法方面,以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浮雕式的模印花、模制器物(捏塑)和镂孔技法为主流,基本手法是蓖地划花。此外还有一些剔花、黑剔花,精美的黑剔花刻填、白釉酱彩、绿釉划花、绿釉黑花、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和黑釉凸线纹、黑釉铁锈花、红绿彩绘等装饰方式。磁州窑最典型的装饰技法——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家收藏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精品,大部分都在这一时期烧制。这些精品的装饰绘法流畅,呈色稳定,纹饰多种多样,其潇洒自由的画风、明快生动的色彩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令人耳目一新。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 金代 口径6.3、底径6.8、腹径8.8、高18.8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观台窑器物的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在大件器物上流行小碎叶缠枝牡丹、芍药等纹饰,小件器物上流行大叶折枝牡丹、缠枝莲花或单株草叶纹,边饰则流行连续回纹、流畅卷草纹、连续忍冬纹以及各种变形草叶、团花和花瓣纹。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鹤芦纹椭圆枕 金代 长20.4、宽30.1、前高9.7、后高7.7、端高11.2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观台窑器物的纹饰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在同期天下所有窑场中独树一帜,在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如福禄寿题材,在枕或花盆上用“福”字、小鹿、寿星、蕉叶、鹤纹、龟纹及忍冬纹组合表示“福禄寿”;大量的诗、词、曲、吉语、警语等书法题材;山石、婴戏和人物题材;山水画题材;鱼、兔、鹤、鸭、芦雁、鹤鹑、花草蜂蝶动物题材;龙、凤、怪兽图腾题材等等。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花瓷枕残片 金代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繁荣期观台窑的装烧方法主要有三角形支钉支垫叠烧、匣钵单烧、覆烧、器物搭烧。三角形支钉叠烧普遍地应用,包括精致的仿定器。这时期都是以煤为燃料的,窑室普遍增大,窑温提高,使窑内的粉尘也较多,匣钵的外壁均粘有一层厚厚的褐色落砂。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窑具:匣钵和支钉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从出土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各种各样的模范,表明观台窑在这个时期模制成形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大量使用。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模具:菩萨头母范、菩萨头母范、抱婴女像模范、摩羯脊饰模范 金代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观台窑在金代中后期,尽管从胎、釉的整体情况看,瓷器的质量有所下降,不如北宋中后段到金代前段的发展期,但从总体上看,本期给人一种丰富多彩、繁荣兴旺的面貌,生产欣欣向荣,磁州窑那种潇洒飘逸、自由豪放、带有浓郁民间气息的典型风格已渗透到各种产品中。说明磁州窑的独特风格到此时已完全成熟和完善。判断这时期是磁州窑的繁荣期是十分恰当的。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 金代 口径63、底径40.1、高22cm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观台窑为什么在金代中后期达到全面繁荣?大概有五大原因:一是金国灭亡北宋之后,金国的经济开始恢复,到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即金中期)达到全面繁荣,垦田面积增加,磁州一带的人口数与北宋末相比大大增加,作为民间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瓷器的需求必然大幅提升,这是观台窑兴盛的社会条件;二是磁州地区受边境战争影响小,宋辽战争期间邢窑衰败、宋金战争期间定窑衰败,而磁州窑作为民窑地处又偏僻,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可能接受不少从邢窑、定窑南迁的窑工,力量得到加强;三是金国与南宋长期对峙,影响南方廉价瓷器进入北方民间市场,客观加强了磁州窑的市场地位,同时,也造成主产于南方的铜等金属,不能顺畅流通于北方,可能造成本来应该用铜制造的诸如佛像等宗教用器转而用瓷制造,这就是观台窑陈设瓷、艺术瓷、宗教瓷大量增加的原因;四是北宋灭亡之后,原来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名扬天下的、庶民阶层难以项背的清雅艺术和生活方式,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地区受到沉重打击,庶民文化因束缚减少而得以向高雅发展,使得此时磁州窑在瓷器装饰上大放艺术异彩,如诗文、书法、水墨画等;五是此时的磁州窑有受到金国朝廷青睐的迹象,如发现不少带有龙、凤纹等只有皇族才使用的器物,还有从地层出土大量包括瓦件、鸱吻、宝刹脊座和脊饰等在内建筑构件,这些构件显然不为民间百姓所使用,偶见于山西的一些大型宗教建筑和金代王陵之中,这可以佐证磁州窑此时期在为金国朝廷或皇族供应瓷器或建筑产品,即所谓的“贡御”。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繁荣期 建筑构件:素胎宝刹正脊基座、“天德”款佛龛 金代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扩大调查,在观台窑进入金代中后期繁荣阶段,漳河流域除观台、观兵台、冶子、东艾口等窑外,又出现申家庄窑,同时在漳河支流上的古窑——白土窑、北贾壁窑也开始重新烧造。此时的七个窑场普遍呈现出繁荣景象,产品风格类似且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器物类型多种多样,都从单一日常生活用瓷的生产,过渡到兼烧陈设瓷、艺术瓷、宗教瓷、建筑瓷。可以说,

磁州窑窑场的影响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了。专家们分析认为,北贾壁窑原在隋朝烧过青瓷,后荒废,经过500多年后,在此地重新建设的以烧白瓷为主的窑,即使建在原址之上,也不应该认定为隋代青瓷瓷窑的延续。这是对的。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金代 白地黑花花字竹纹八角枕 带“张家造”窑戳印 长28.5、宽18、高9cm 磁县东艾口村出土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金代 白地黑花仙鹤纹如意头枕 带“张家造”窑戳印模糊 长32、宽23、高13cm 磁县东艾口村出土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金代 白地黑花篦划水波纹如意头枕 长31、宽23、高13.2cm 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观台窑衰败期

从地层发掘分析,元代是观台窑的衰败期。从元初开始,观台窑一反金代后期那种丰富多彩的状态,重新又变得单调起来,回到只生产日常生活用瓷的窑口,产品只有碗、盘、瓶、罐、盆、盒、枕等寥寥几种,其中大多为粗厚笨重的大碗。而世人所熟知的、能代表元代磁州窑标志性的器物,如一些个体较大的瓶、罐、盆,在观台窑和周围几个窑址却几乎看不到。一种合理的判断,是此时期彭城窑区已经发展起来,已经代替观台窑区作为磁州窑的代表。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衰败期(1987年观台窑址出土的衰败期器物,以下省略)盘、罐、碗 元代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观台窑釉色以白釉、黑釉占绝大多数,趋势是白釉越来越少、黑釉越来越多。绿釉和黄绿琉璃只在本时期前段还有少量遗存,新出现翠蓝釉和钧釉器。白釉一般泛黄色,发木光或半木光,胎体粗而厚重,呈灰褐或褐色,露胎部分常见棕黄色的铁锈斑,胎质较粗,有些甚至可见小砂粒,多有大个的气孔,但火候高,十分坚硬。仿定窑的精白瓷已经停烧。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衰败期 白地黑花花鸟纹长方形枕 长29、宽15.2、高13.5cm 元代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装烧采用石英砂堆支烧为主,这是粗制滥造的表现之一,会在碗、盘的底部留下五、六块粉状的石英砂堆痕。一些精致的黑瓷则采用漏斗形匣钵单烧。装饰技法也比较单调,主流除少量白釉划花外、绝大部分是白地黑花,其中前段还有极少量的黑剔花和镂孔,后段则有些黑釉酱彩和铁锈花。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衰败期 窑具:匣钵、支顶钵 元代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纹饰图案出现程式化,制作上显示粗陋和草率迹象,这是大规模生产的佐证之一。题材继承了金代流畅、丰富、写实风格,较多地出现程式化龙凤纹和鱼藻纹,还有戏曲故事、历史故事、大型山水人物画、长篇诗词歌赋等题材,图案变得更加复杂繁缛,表现力也更强。此外还有少量用大叶缠枝太阳花、动物纹和吉祥图案来表现诸如“连生贵子”、“福禄寿”等题材的。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址 元代 Y8大窑

这时期观台窑尽管表现出产品质量的急剧下降,产品单调、制做粗率,但从发掘中根据窑炉大小和装烧方法研究发现,此时期特别强调生产的规范化和分工合作,这是规模化生产和产量提高的有力佐证。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观台窑窑址复原图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展示

然而,窑址考古发掘清楚表明,到元代末年,观台窑正式停烧,观台窑附近漳河流域其他各窑场,也在元代末年最迟明代初年相继停烧,观台附近窑业正式消亡。停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专家分析可能三方面原因:一是彭城窑址发展起来,行业中心发生了转移;二是经过几百年烧窑,观台周围易于开采的资源已经枯竭;三是漳河水流或水源的变化,造成条件改变。

(未完待续)


声明:以上观点不代表本账号观点与立场,转发仅此分享供大家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品瓷中国,致力于传播国内外传统文化和陶瓷文化,全方位报道传统文化和陶瓷行业最新资讯和动态。关注头条号“品瓷中国”,学不一样的陶瓷文化知识,了解最新陶瓷行业资讯!私信联系投稿事宜! ~点赞收藏 转发评论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云上瓷都,专注陶瓷团购与定制,陶瓷厂家与政策互通的服务平台,是中国陶瓷互联网垂直领域的综合性服务和交易平台。旨在连接全国陶瓷厂家和用户,一键发布陶瓷产品、需求、项目、简历信息,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陶瓷厂家和用户,帮助陶瓷厂家极速便捷卖货,帮助用户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

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三)观台窑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欢迎体验云上瓷都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