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獨山:“四點半學校”為搬遷兒童構築溫馨港灣

獨山:“四點半學校”為搬遷兒童構築溫馨港灣

走進獨山縣異地扶貧搬遷堯梭花園安置點,青山環抱中,一棟棟地中海風格的單元樓筆直矗立,寬敞平整的水泥路如同血脈,聯通起整個社區。下午四點半的陽光,經過一天的醞釀,明亮而不刺眼,燦爛而不強烈,照耀著一群下學歸來的孩童,一路與老師來到另一個溫的“家”。

獨山:“四點半學校”為搬遷兒童構築溫馨港灣

獨山:“四點半學校”為搬遷兒童構築溫馨港灣

這個“家”,嶄新、舒適,乳色的牆壁、彩色的桌椅、開放整齊的圖書角,處處散發著寧謐和溫暖。每天下午四點半,30餘名小學生都會準時到來,在輔導老師和志願者陪伴下,在這裡閱讀、畫畫或寫作業,度過快樂而充實的1個多小時課外時光。

為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解決搬遷群眾學齡子女放學後、家長下班前無人看管的難題,獨山縣以社區兒童活動中心為載體,通過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資源,在望城社區堯梭花園試點,創建了該縣第一所“四點半學校”。

西部計劃志願者吳洪麗介紹,這裡分類別設置了圖書室、少兒書畫室、教師輔導室和兒童遊樂室等,並開設語數外輔導、閱讀綜合輔導、繪畫、書法、手工製作等課程,每天,第五小學都會有兩名固定的老師護送學生到來並開展輔導。

“在這裡很放鬆很開心,我們可以一起畫畫看書,不會的作業,老師也會教我們。”今年就讀於獨山第五小學三年級的羅昌如,自8月份學校正式運營以來,每天放學最期待的地方,便是“四點半學校”。

“只要孩子們願意學,我就願意教!孩子學得開心、有進步,我們再辛苦也值得!”輔導教師龍丹說,在四點半學校託管的孩子,大都來自邊遠農村的貧困家庭,此前的受教育條件和學習基礎參差不齊,一些來自少數民族聚居村寨的孩子,由於長期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來到新的環境,甚至連溝通都是問題,因此,需要學校和老師們傾注更多的關愛和心血。

“除了知識、安全教育,我們還注重培養孩子們健康的心理和合作互助的精神,不善表達的兒童,志願者們還及時進行交流疏導,多方溝通配合,共同幫助他們更加自信地融入到新的學習和生活中來。”第五小學校長盧成娜說,希望通過每天一小時對愛的堅守,能夠讓幸福伴隨孩子們一輩子。

深秋的陽光柔和而溫暖,一如搬遷戶劉明莉的心情。來自玉水鎮玉龍村便拔組的劉明莉,一家四口自搬遷至堯梭花園後,即將迎來家中新成員。因丈夫在外打工,如今大腹便便的她,雖和婆婆也能相互照顧,但擔心得更多的,還是女兒白語欣的學習,生怕孩子來到新環境不適應,又怕自己力不從心,影響了孩子學習。

獨山:“四點半學校”為搬遷兒童構築溫馨港灣

“現在有了四點半學校,這裡的老師比我們專業,能指導小孩子做作業,我家小孩比較愛看書,不僅在裡面能看還能借回家看,太好了。”劉明莉說,搬遷後,學校離家近,孩子能在更好的環境接受教育,不用住校,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真的很開心很滿足。

在“四點半學校”,孩子們開心,家長們也很放心支持。“孩子放學了,我們還沒下班,這段時間裡,有老師和志願者費心照顧,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從下司鎮新同村搬遷而來的家長周樂嬌說。

縣教育局副局長鄧怡蓀介紹,堯梭花園有704名3至13週歲兒童,其中,174名適齡兒童就讀於第五小學。目前,除部分兒童託管於社區“四點半學校”外,還有不少學生參加了該校設置的鼓樂隊、足球、乒乓球等課後興趣班。她表示,下步,獨山仍將積極探索、創新“四點半學校”辦學模式,不斷完善制度機制,尋找放學後“空窗期”的破題之路,舉力聚集更多資源和力量,開展更多有針對性的兒童成長服務,真正讓搬遷群眾子女搬得出、穩得住。

來源黔南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