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悦读|方鸿渐如果娶了唐晓芙,“围城”的意味才真正的浓烈

悦读|方鸿渐如果娶了唐晓芙,“围城”的意味才真正的浓烈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是中国众多读者喜爱的小说,初出版于1947年,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可见此书一面世就深受读者的追捧。相信读者中反复读过此书者不在少数,我本人大概最少读了四遍。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便没有再印。1980年,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后再一次重印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却在《围城》“重印前记”中说:我写完《围城》,就对它不很满意。不满意在哪里,钱先生并没有说。校读的草率、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这些在钱先生口里说得出来的不满意的地方,未必是他真的不满意。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中,特别提到了钱钟书的不满意,说他恨不得大改特改,她用一句话点出了这个最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方鸿渐娶的是唐晓芙,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显然是爱极了唐晓芙的,却爱而不得。而他跟孙柔嘉,顶多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两个寂寞的灵魂相互取暖吧。

所以,想象一下方鸿渐如果跟唐晓芙先是蜜里调油恋爱一场,然后再在围城中折腾到伤筋动骨再挣脱出来,相比于方鸿渐跟孙柔嘉一番折腾后挣脱出来的阅读效果,显然前者不知道要强了多少倍。

这才是钱钟书先生对此最不满意的地方吧。但是,不管是钱钟书还是杨绛,都没有说到书中唐晓芙的来历,原型究竟有没有影儿。可见女神大都存在于人们的心里,由心而造,也随心而去,生活中不可能见。

钱钟书还是爱他笔下的唐晓芙这一角色啊,他不舍得把唐晓芙这样精灵般的女子嫁给方鸿渐这样不学无术、油嘴滑舌、品行也谈不上多端的男子,所以生生地造出了一个孙柔嘉。然后无奈地说:写完它,就对它不很满意。

尽管作者不很满意,改也不可能,我们还是来看一下,书中的那些人物可都有出处?

悦读|方鸿渐如果娶了唐晓芙,“围城”的意味才真正的浓烈

方鸿渐

《围城》里写方鸿渐家乡出名的行业是打铁、磨豆腐,名产是泥娃娃。心灵神会的读者一看,这不就是无锡吗?钱钟书不是无锡人吗,又跟方鸿渐一样留过洋,大约钱钟书便是方鸿渐了。方鸿渐那个克莱登大学的文凭是不是就是钱先生真实生活的翻版呢?

钱钟书自己没有说,杨绛在书再版的时候也没有替他解释。作者塑造人物,如果把那人物塑造成来自吾乡吾土的,于作者感知是一份从根里生长出来的熟悉和亲近,在读者看来也颇接地气,这又有什么不好?非要把作者比作书中的那位主角,就失了本意,毕竟这不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1938年,清华大学聘初回国的钱钟书为教授,据当时的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的旧例,初回国者只能聘讲师。可见当时钱钟书的才华确实是引人注目的,足以证明克莱登大学与他毫不相干。他与那个不学无术的方鸿渐判若两人。

想象一下方鸿渐初回乡,他父亲的老友吕校长请他去学校演讲,他因为穿错了弟弟衣服忘了带演讲稿,结果急出一头汗,从头到尾只会讲鸦片和梅毒,再也叨叨不出别的东西,这就是方鸿渐留洋四年的收获,以至于那位请他演讲的吕校长差点下不了台,大概肠子都毁青了。

要不是后来淞沪战争爆发,方鸿渐离乡,可能他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所以,方鸿渐与钱钟书的相象之处,也就是出自于同一个乡土上的本乡人,有过同样留学的经历而已!

据杨绛说,方鸿渐这个人物取自于钱家的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有把自己跟方鸿渐对上号。个中缘由没有留学的经验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志大才疏和狂妄自大的人通常不会这样想自己才是根本。

悦读|方鸿渐如果娶了唐晓芙,“围城”的意味才真正的浓烈

鲍小姐

方鸿渐出国留学是独来独往的,钱钟书是结了婚与杨绛同去同回的。这仅就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方、钱二人的差异。

所以,方鸿渐在船上的艳遇,自然跟钱钟书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方鸿渐回国,在船到越南西贡短暂停留的时候,受一位鲍小姐的诱惑,与鲍小姐有过一夜情。这位鲍小姐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鲍小姐身上也像方鸿渐那样,同时集合了三个人的特征。一是他们出洋时同船的一位南洋姑娘,不但拥有曲线美,还热情奔放,船上的外国人对她大有兴趣,另一位是他们在牛津认识的一位由未婚夫资助留学的女学生,还有一位是研究英国文学的埃及女生,东方人的特点和西方人的特点加在一起,三个人的特征集合到了鲍小姐一个人身上:热情、奔放、充满诱惑。

中国有句老话: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鲍鱼之肆原本就臭,给这么一位善勾引人的小姐起名鲍小姐,就是告诉我们勾引方鸿渐一夜情的鲍小姐为人或者名声本来就臭。这倒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凤姐生日,贾琏把鲍二家的带回家偷情,这鲍二家的鲍字,应该也是臭的意思。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小说里让鲍小姐姓鲍,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悦读|方鸿渐如果娶了唐晓芙,“围城”的意味才真正的浓烈

苏文纨

小说中的苏文纨出身好,大家闺秀,货真价实的里昂大学博士,相对于方鸿渐花了三十美金买来的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两个人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是,在那个年代,二十五六岁的女博士,早已过了待价而沽的年龄。方鸿渐相亲的姑娘中就有家长认为女子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出嫁就已经老了。所以,过了二十五岁的苏文纨,虽然在当今看来哪跟哪条件都好,在当时也只能放低身价屈就。

那么苏文纨的原型又是谁呢?钱钟书是有这么一位博士同学,但是长得没有苏文纨美。书中苏文纨跟曹元朗结婚了,而现实跟曹元朗结婚的又是另外一个人,并不是钱钟书的同学。至于苏文纨跟曹元朗结婚后完全变得世俗,走单帮贩私货,则又是另外一个人。

所以,苏小姐一人身上也是集中了三个人的特点。艺术来自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

倘若你没有看过《围城》的书,如果看过当年陈道明和李媛媛演的方鸿渐和苏文纨,一定也会印象深刻吧。

不过,据杨绛先生说,钱先生在写到曹元朗跟苏文纨结婚那天的情景,曹元朗穿着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那个场景恰恰是钱钟书跟杨绛结婚时的场景,因为挑选的黄道吉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不这样就怪了。

把生活中的场景移花接木接到书中的人物身上,也是人生一大趣事。所以杨绛说,钱钟书每天写五百字,她是第一读者,她笑,他便大笑,一副你知我知心领神会的感觉,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你懂的。

大概连钱钟书自己都觉得自己结婚时的那副模样颇为滑稽,所以,将这副滑稽的模样强加给曹元朗,也算是应景了。

悦读|方鸿渐如果娶了唐晓芙,“围城”的意味才真正的浓烈

孙柔嘉

在杨绛的眼里,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孙柔嘉这样的女人,至少相貌上一个都不像。

可恰恰是如此,生活中又有太多这样的女人:她没有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长得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她的天地极小,局限于围城内外;她的自由有限,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

芸芸众生中,没有特点不就是普通女人最大的特点么?她是孙柔嘉,也是生活中的你我她。这芸芸众生的女人身上似乎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旦结了婚就希望能够掌控男人,孙柔嘉就希望方鸿渐能像她的姑父一样听她姑姑的话,凡事能够三从四德。这挑战了方鸿渐的底线,也是他们最终走出围城的缘由。一向好脾气好说话的方鸿渐,最终没有成为孙柔嘉手里随意揉捏的棋子。最终城破人散。

据杨绛先生回忆,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在电话里求见,钱钟书先生在电话里回复了那句家喻户晓的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这话当然非常在理,作家你只要认同它的作品就行了。只是,读者往往也很好奇,这些蛋究竟是哪里来的呢?是原本就有现成的蛋,被你安放在某个位置上,还是母鸡自己下了个蛋?看了此文,或许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