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古代中国,从有史、物可徵的夏开始,迄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产生了周、秦、汉、唐等几个最为重要和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朝代。周,上承夏商,下开秦汉,以“制礼作乐”确立中华礼乐文明的典范,使“礼制”成为嗣后历代王朝政治与文化的基石;秦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的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设郡立县、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汉,推崇儒术,有效统治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多元而繁荣,不仅国力盛极一时,更在多个方面为后世中国奠定基础;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繁盛和深入,与汉代并称“汉唐盛世”,流传至今丰富的文献和精美的文物,足以引发国人无尽的怀想和追慕。

上述诸王朝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政治中心均长期建立于今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带。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古称长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十多个王朝在此及其周边建都,历时长约1100年,是中国古都之首。近代以来,陕西省境内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贵文物,彰显出该省在中华文明历程中所发挥的令人惊叹的作用。这些文物作为现身说法的实物证据,无疑是最能激发我们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201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陕西省文物局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共同商议,以周、秦、汉、唐历朝精品文物为基础(兼及唐以前其他历史时期)举办“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主题确定为“与天久长”,典出汉代吉语,寓意丰富,深刻而美好。特展展期为99天,寓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和“九九大运,与天始终”。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此次展览从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内的陕西省40余家文博收藏单位调拨超过300件周、秦、汉、唐历朝文物。其中,光是一级文物就达到189组件。展览阵容可谓是前所未有。我们在假期去清华美术馆看了这次特展,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何尊:“宅兹中国”的西周往事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1963年的初秋,阴雨绵绵,陕西宝鸡贾村镇的一个农民的院子里,天刚刚下过雨,这家的住户陈堆发现因雨水冲刷,院后的土崖有所坍塌,他注意到坍塌的崖面有两道亮光。于是,他搬来梯子,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起初,他只是将这件青铜器收藏在自己的家中。第二年,陈堆夫妇从宝鸡返回固原,临走时将铜器交给陈湖保管。1965年,由于自然灾害,陈家生活困顿,为了生计,以废铜的价格卖了这件青铜器,换得了30元钱。这件青铜器不久被宝鸡博物馆的干部佟太放发现,将此事告诉了馆长吴增昆。经过专人前去查看,宝鸡博物馆又以30元的价格将此尊赎回,这也成了该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以来征集到的第一件青铜器,因此备受重视。

农民在自家田地耕种、院中盖房时发现青铜器,这在陕西,尤其是在宝鸡并不罕贝。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端的宝鸡,曾是西周的发祥地和京都重地,许多高级贵族的封地和周王朝的宗庙都位于这里,因而宝鸡地下的青铜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两千年来,宝鸡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这些重器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世人对西周历史的认知。让我们对西周的政治、宗教礼仪制度、工艺制造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出土后的何尊被藏入博物馆中,它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专家确认这是件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名字叫作“尊”,它表面装的纹饰为“饕餮纹”,于是它被命名为“饕餮纹铜尊”,成为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饕餮纹铜尊”更名为“何尊”,不仅仅是器物名称的变化,更是因为它的学术价值被逐渐认识,这都源于考古学专家马承源先生。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任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聘请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组织筹备。马承源先生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备选展品,其中就有这件饕餮纹铜尊。马承源先生见到这件青铜器后,心中十分纳闷,依照多年的研究经验,西周早期如此大的青铜器怎么会没有铭文呢?随即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寻找,隐约感觉底部刻有文字,立即进行清除泥土和锈迹工作。果然,铭文在铜尊底部显现出来,不大的器底共有122字。依照铭文,这是西周早期贵族“何”所铸造的青铜器,将其更名为“何尊”。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中国”铭文

当考古学家在122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在现在的洛阳一带。

3000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鸟盖瓠壶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鸟盖瓠壶,来自战国时期,因形似瓠瓜,盖为鸟形而得名。鸟首形的器盖,以珍珠纹为底,鸟的嘴部装有环扣,可以启闭。瓠壶从肩部至腹部饰有宽带纹和蟠螭纹。肩腹部有扁环形把手,把手两端作龙首形,捏手作八棱形,便于把握。盖上的鸟尾与把手用链环连接,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小蛇,相互套合。盖上装饰较为繁复,鸟的胸部饰有两条昂首盘身的蛇,在蛇的尾部,各有踏于蛇身作展翼欲飞、伸嘴啄蛇状的小鸟一只。样式新颖,纹饰精致的鸟盖瓠壶,体现了战国时期艺术构思的新发展。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典籍中记录有“瓠瓜星”,或称“天鸡星”。《史记·天官书》也有“瓠瓜星”的记载。唐代司马贞《索隐》中解释说:“瓠瓜”又称“天鸡”,在“河鼓”(即牛郎星)以东。古人笃信天命,他们勤于观察星象,研究天文,祭天祀地,以图掌握天命。因此有学者认为,鸟盖瓠壶应是祭祀用的礼器。瓠形身,象征“瓠瓜星”,壶盖上的“鸟首”当为“天鸡”,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与把天有关的一件重要酒器。

战国鹿形金怪兽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1957年在榆林神木出土的战国金怪兽,高11.5厘米,长11厘米,重160克,由纯金捶揲成型。座底为四瓣莲花形,外沿有12个可以缀钉的小圆孔。据此推测,它应该是一件戴在头上的冠饰。通过对出土文物对纹饰及工艺研究,专家认为这件金银器的主人应该生活在战国晚期,应该是匈奴首领。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之所以被称为怪兽,是因为造型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鹿的角,马的脸,鹰的嘴,羊的身体,蝎子的尾巴。两个犄角是由背相对,身相连的16只小鸟构成,蝎形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模样。金怪兽的外形与《山海经》里蛊雕的形象很相似,蛊雕,中国古代深化传说中的深受,样子像雕,叫声似婴儿啼哭,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学者们普遍认为金怪兽可能就是按照神话传说了的蛊雕的形象制作出来的。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市汉武帝茂陵以东约2000米处的一号无名冢的一号丛葬坑内。青铜质地,高58厘米,底径15.5厘米,通体鎏金,局部鎏银,从下而上可以分为底座、炉柄、炉身、炉盖四个部分。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底座呈圈足状,上面镂雕有两条昂首咬住炉柄的蟠龙。炉柄呈竹节形,共分五节,上面刻画出竹叶枝杈。炉柄上端围铸出3条蟠龙,龙身呈“S”形,龙头向上承托起炉身。炉身和炉盖是分别铸成的,以子母口扣合。炉身下腹部10个三角形连成一圈,每个三角形内雕刻有兽纹。炉盖透雕出叠嶂的山峰,并用金银加以勾勒,山峰上有若干的小孔,供香气溢出。整件熏炉被九条龙装饰,而“九”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一种象征。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熏香文化发展到唐代,已经十分成熟。金属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也极大地推动了汉代熏香器具的发展。汉代熏炉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博山炉。“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博山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流行,因山峦层叠状的炉盖而得名。做工精湛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堪称博山炉中的精品。

这件竹节熏炉有上下两处铭文,显示出不同的序号和不同的制造者。而它出自茂陵1号无名冢从葬坑,同坑器物多有阳信家铭文,汉武帝时称“阳信”者惟其姊阳信长公主。阳信家当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家,所以熏炉原为未央宫之物,后来被赏赐给阳信家的。

鎏金铁芯铜龙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这件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

当时发现时,是有两个铜龙的。质地、造型、尺寸均相同,只是其中一个残断为数段。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制作精良而又优美的铜龙到底是用来作什么的呢?发现它们时周围再无它物,所以无法直接进行考证。但学者们根据《唐两京城坊考》中的记录,猜测或许是镇宅避邪之用。因为草场坡这片地方,在唐朝时期是长安城永乐坊的遗址,这里曾经住着的都是门庭显赫的达官贵人,所以人们就会将“龙”埋于地下,以聚王气,起到镇宅避邪的作用。

“与天久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