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劉亞男: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鮮明特徵

當今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鮮明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技術特徵、用戶特徵和價值特徵。

首先是技術特徵:

產業互聯網以新一代技術發展為主要支撐,主要經歷了PC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聯動時代,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共舞時代,以及現在的區塊鏈技術興起時代。

在PC互聯網時代,開發者基本上是從頭到尾一個人做了所有事情。比如Facebook是馬克·扎克伯格一個人做出來的。百度第一版搜索引擎是李彥宏和四個工程師開發出來的,可以說PC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技術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了APP應用新生態,在移動端APP的使用擴展了PC的邊界。APP可以提供從信息獲取到社交、購物、出行和金融服務的一站式服務。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是互聯網的感覺和運動神經系統,進一步延伸了PC的邊界。但是在這一時代,技術領域並沒有太多創新。

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共舞時代,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用戶畫像等創新性技術重新煥發生機,並被廣泛應用到很多領域,開啟了很多可能性。但是這種技術創新不同於PC互聯網時代的個人英雄主義創新。原因在於目前有很多大平臺已經出現,其次今天的創新不僅僅是算法方面的創新,也需要在數據方面不停地去積累。優秀的算法會不斷產生有價值的數據,而有價值的數據又會推進算法不斷提升和改進。

到了區塊鏈時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特徵更好地解決了協同過程中的分權問題。在這一時代,可以把人工智能比作生產力,因為它讓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區塊鏈可以看作一種新型的生產關係,因為它推動了技術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降低了合作成本。如果眾多分權協作越來越流行併成為主流,今後人們合作模式就有一部分是由區塊鏈聯繫的,這就是一種繼血緣,民族,法律之後的一種新的人類關係。我們面臨的是一場區塊鏈推動的,關於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新的技術革命。

其次是用戶特徵:

消費數字化的連接對象主要是人與PC、手機等終端,產業互聯網主要以生產者為主要用戶,產業數字化連接的對象則包括人、設備、軟件、工廠、產品及各類生產要素,數據統計,在工業領域,產業互聯網的APP需求量可達6000萬。相較於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體量更大。產業互聯網的市場,不再是傳統產業的單一市場,而是為滿足用戶需求,跨產業的要素融合市場。在智能化的供需配置器支持下,能夠快速洞察不同用戶群同類需求的特點及趨勢,從而指導企業調整內部生產運營提供匹配的供給,甚至藉助互聯能跨產業獲取生產要素來更好地滿足需求。因此,產業互聯網可通過在生產、交易、融資和流通等各個環節的網絡滲透從而達到提升效率節約能源等作用,直接影響供給側。

最後是價值特徵: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消費互聯網主要以“流量經濟”的形式,依靠經濟要素或生產物的流動帶來效益。通過連接和分享完成市場教育和消費端的認知,流量經濟造就了一大批以前端展示信息為核心的企業。如電商平臺、資訊平臺、社交平臺、交易平臺、支付平臺等,微信、淘寶、京東、美團、滴滴等巨頭企業拔地而起。這些前端展示信息帶給我們的就是“眼球經濟”。

產業互聯網則是產業內各環節的數字化,以及數字化之後的互聯,核心在於產業端的“數據挖掘”和“數據應用”,因而是一種“數字經濟”。在數字經濟中,數據成為繼土地、勞動力和技術之後的新生產要素。包括信息生成、採集、編碼、存儲、傳輸、搜索、處理、使用等的數據活動不只是在前端展示過程當中的應用,更多的是在全過程當中的數據活動。即通過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尋求全新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創造出不僅限於流量的更高價值的產業形態。

綜上,在當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最鮮明的技術特徵是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最鮮明的用戶特徵是生產者的廣泛參與,能夠快速洞察不同用戶群同類需求的特點及趨勢;最鮮明的價值特徵在於基於“數據挖掘”和“數據應用”構建的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區塊鏈可以改善生產關係,這兩者構建了人類數字經濟活動的基礎,標記著產業互聯網發展前行的軌跡。

刘亚男: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鲜明特征

作者簡介:劉亞男,男,遼寧本溪人,1990年10月生,中共黨員,現任中南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科員。2011年至今共發表的省級以上論文10篇,其中被SCI、EI檢索或收錄論文共5篇,專利1項。參與省部級以上縱向課題5項,其中國家級重點課題2項。目前從事學科研究和數據系統開發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