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黑暗中的舞者》:一场对理想与现实的考验

成为经典的电影都有共性——能引起共鸣的电影内核。励志片也好,文艺片也罢,无不向观众传递出普遍的价值观、人生观,我私以为这些电影可以称之为“治愈系”电影,正能量的电影内核以及正向感情上的共鸣,是这些电影的特征。与治愈系相悖的是“致郁系”,二者虽然在读音上相同,但却表现出的内容以及传递给观众的感觉是相反的,前者所代表的电影值得被赞扬、值得被推荐,后者同样值得被赞扬,但却不值得被推荐。治愈系电影需要我们剥去它一层一层的外衣,才能看到其真正的电影内核,但致郁系电影就是赤裸裸地将一切挑明,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正如“

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一样,当你拷问致郁系电影内核时,它同样也在拷问你。

人人都想逃离现实,想在治愈系电影中寻得一丝慰藉,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残酷到让你致郁。看过《黑暗中舞者》的人,都会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但不是好看的电影,我不会看第二遍”,我很赞同这句话,《黑暗中的舞者》值得被赞扬,但不值得被推荐、不值得二刷。

在了解电影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该电影的导演——拉斯·冯·提尔,有人说他是导演界的异类、是离经叛道者,因为他的电影如《狗镇》《破浪而出》等都令人致郁,也有人说他是极具个性的鬼才导演,因为他提出极具个人特色拍电影的“十诫”。但不管哪种评价,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他多次被奥斯卡提名,也屡次得到戛纳电影节的青睐。

作为最具争议的导演之一,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一问世,便会引起极大的轰动。无论是《忧郁者》还是有着“金心三部曲”之称的《白痴》、《破浪而出》、《黑暗中的舞者》,它们的出现如同飞机的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拉斯·冯·提尔的似乎都被标榜上了|“黑暗”、“赤裸裸”,他毫无掩饰地用黑暗吞噬一切,又一丝不挂地将人性放在烈日下暴晒,在两个极端的鞭挞下,剩下的只是人性中的残存。

《黑暗中的舞者》于2000上映,成为世纪之交的经典,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黑暗中的舞者》:一场对理想与现实的考验

01.颠覆性的拍摄手法

摇晃的镜头令人目眩、纪实的拍摄让人时而跳出电影,而这种感觉充斥着影片的全部。我相信不少人在电影开头就有种如坠五里云中,不知电影想表达什么,纷纷有种关掉电源离场的感觉。但当你看到最后,你会惊叹“这种拍摄手法,竟然也能拍出如此完美的电影!”

在拉斯·冯·提尔提出的“十诫”中,主张使用手提摄像机拍摄,而手提摄像机拍摄出来画面的不稳定恰恰影响到观众的情绪,镜头的晃动对主人公莎玛的命运非常恰当地融合在一起,莎玛起起伏伏的命运不正是令人揪心的颤动吗?

无论是景别、剪辑、还是转场、还是镜头,都显得有些不合常规,在许多地方有悖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理论。但这一切却没有影响此片获得的成功,被奥斯卡多次提名,并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几乎违背了所有拍片的原则,包括打光、后期处理、演员的表演等,颠覆性的拍摄手法,同样颠覆着观众对电影的认知,但正是这种颠覆传统的手法,给予了观众极大地视觉与感官上的冲击。有人说:“拉斯·冯·提尔不是遗臭万年就是名垂青史”,此话一点不假,极端的个人风格、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现人心丑恶一面的癖好使得观众在每次看完他的电影后,都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以及生理、心理上的不适。

《黑暗中的舞者》:一场对理想与现实的考验

02.故事情节的铺垫

故事情节并没有给观众太大的惊喜,与悲情剧情片一样,人物坎坷、苦难的一生伴随着电影开始到结束。但《黑暗中的舞者》既是剧情片,又是歌舞片,正是影片中的六段歌舞,一次次地将主人公从梦境到现实中的切换,一步步推动地故事的发展。主人公莎玛的扮演者是冰岛著名歌手比约克,她曾是当年在独立音乐圈中显赫一时的"糖"乐队的主唱。对于音乐的理解,她可谓是驾轻就熟,她在剧中的每一次歌舞表演,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黑暗中的舞者》:一场对理想与现实的考验

《黑暗中的舞者》在故事情节的铺垫上是紧凑的,六段歌舞表演总在观众不经意间出现,给人一种意料之外、十分突兀的视觉感受。急促的歌舞时时刻刻表露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一步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样也以听觉上的感受,让观众随着歌舞去体会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多舛的命运。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使得影片更具吸引力。

《黑暗中的舞者》:一场对理想与现实的考验

03.演员倾情的表演

由于剧本赋与了人物极其丰富的人格特点,注定角色演绎的艰难。但作为歌手出身的比约克却很好地驾驭了莎玛一角,不仅将人物不堪的命运演绎的真实,更将人物本身演活了,演什么是什么演什么像什么,犹如莎玛就是现实中的人,但的确不容否定的是现实中的确存在“莎玛们”。比约克将一个外表软弱、内心却极为坚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天真的、顺其自然的表情中有着无法更改的信念。然而,仅仅的坚强并不能代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那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想在这一点上,比约克是完全的本色演出。比约克的歌喉奇特而富有穿透力,她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说比影片中的任何人都深,因此,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主人公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一部电影能否成为经典,同样对演员演技的要求十分高。而那些已成为经典的电影,演员的演技无一不是高超的,如《颐和园》中的郝蕾、《万箭穿心》中的颜丙燕、《归来》中的巩俐、《艺伎回忆录》中的章子怡,无一不是将人物演绎的淋漓尽致。

当下商业片的横行、快餐电影的低门槛,将演员与作秀化为对等。依靠流量、依靠小鲜肉取胜而非演技的电影,是时代的悲哀,也是电影出现两极化的必然结果。但历史的长河证明,那些低劣表演、甚至自我作秀的电影,终将被淘汰,而被铭记的是演技高超的经典。

《黑暗中的舞者》:一场对理想与现实的考验

04.悲情结局的电影内核

欢快的歌舞总能引起人们内心的雀跃,但欢快只是莎玛幻想出来的,歌舞突兀地出现,又戛然而止的结束,是梦境与现实之间的交换与冲撞。当物质匮乏、命运多舛时,人们总想靠着精神上的胜利来摆脱暂时的不幸,但精神上的愉悦只是短暂的,现实的不幸却是长久的,以短暂来慰藉长远,显然是杯水车薪,甚至是徒劳。即使歌舞不能改变一切,但至少可以抚慰千穿百孔的心灵。

莎玛在工厂起舞,在铁轨上起舞,在法庭上起舞,甚至在断头台上起舞 。每一次的歌舞都是对现实的抗拒,对理想的追求。但悲喜交加的多舛命运,最终也只会是悲剧。莎玛为儿子治病而宁愿自己一死,最终她的生命在“that`s all……”的歌声中戛然而止。这是意料之中的,同样也是意料之外的。

不可否认《黑暗中的舞者》是部好电影,但却不是好看的、也不值得被推荐的电影。悲剧向来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所有的感受只是靠观众来评说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