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精準施策換來山村鉅變 耒陽雅江村“拔窮根”

精準施策換來山村鉅變 耒陽雅江村“拔窮根”

耒陽市大和圩鄉雅江村綜合服務中心,衡陽市人大常委會精準施策換來山村鉅變。

精准施策换来山村巨变 耒阳雅江村“拔穷根”

操場有了塑膠跑道,校園環境發生了嶄新變化。

精准施策换来山村巨变 耒阳雅江村“拔穷根”

精準施策,抓產業拔窮根,鞏固脫貧成果。

精准施策换来山村巨变 耒阳雅江村“拔穷根”

衡陽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段志剛(右二)走訪貧困戶。

紅網時刻 通訊員 楊源 記者 石珊 衡陽 報道

陽光明媚,青山如黛。初冬時節,走進耒陽市大和圩鄉雅江村,一些已經脫貧的村民跟記者談起自己的脫貧經歷,他們最大的感受是脫貧路上有“遠親”幫忙。

“這幾年,路寬了,錢多了,人也精神了。衡陽市人大常委會的同志在我們村裡出了大力,下了苦功!”說起衡陽市人大扶貧工作隊,雅江村村民徐桂英言語之間充滿了感慨。

2018年5月,衡陽市人大常委會在雅江村開展駐村幫扶。為實現貧困村摘帽,讓貧困戶脫貧,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一線結對幫扶,深入村組訪貧問苦,一戶一策制定脫貧方案。通過多方調研,決定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如今,雅江村的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精準發力,找窮根挪窮窩,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清零

雅江村曾是省級貧困村,由於山多田少,地勢低窪,加上村內人口老齡化、空巢化嚴重,年輕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掙了錢的人都在城裡落腳,不願意再回雅江,導致村裡農業經濟十分脆弱,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差。因此,雅江村在耒陽成了窮鄉僻壤的代名詞。

面對老齡化嚴重的邊遠農村,如何讓貧困戶脫貧呢?“要從群眾的意願入手,優化幫扶工作‘結對組合’。要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用‘繡花的功夫’制訂一戶一策,千方百計提高村民收入。”這是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段志剛對駐村工作隊提出的要求。

今年68歲的徐桂英曾是該村的貧困戶,屬於因殘因病致貧。據介紹,徐桂英雙眼先天性失明,10歲的孫子也身患甲亢,家中的唯一收入僅是兒子在廣州打工掙來的微薄工資。但這對於孫子的治療費以及日常開銷卻是杯水車薪。

“徐桂英老人以前借住在她親戚家,家庭情況十分悽苦。她在廣州打工的兒子也是一個月回來一次,帶她孫子去老中醫家看病治療。她的兒媳婦就是嫌家裡太窮,一無房二無糧,家裡還有個雙目失明的老孃,無法忍受這種生活,離家出走後杳無音訊。”雅江村新任村總支書記徐望文告訴記者,每當提起這件事,徐奶奶都悲從中來。

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困,市人大常委會的幫扶同志根據徐桂英老人的實際情況,與工作隊一起制定了具體幫扶辦法,為老人家庭的脫貧之路指明瞭方向。

養老金、低保、殘疾生活補助費……很快,徐桂英老人不僅享受到了這些扶貧優惠政策,還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計劃,住進了新房,生活條件發生了質的變化。駐村工作隊隊長谷安來告訴記者,徐桂英老人還可享受政府易地搬遷後續產業分紅。經工作隊出面銜接,她兒子在廣州從事倉庫管理工作。目前,徐桂英老人家庭人均年收入達到9000多元。另外,老人的孫子也享受了每學期500元的教育補貼,並在發佈社會扶貧需求後,引來愛心人士捐書捐物。

談到如今的變化,徐桂英老人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她說:“現在我有房住,有飯吃,收入也有了保障,成了有面子的人。扶貧工作隊還經常來看望我,心裡暖暖的哩!”2018年底,經過層層核查,徐桂英老人一家已經實現脫貧。

精準把脈,真脫貧脫真貧,基礎設施先“脫貧”

“改善基礎設施、治理村內環境、培育文明新風,讓村子發生變化,就是要出實招。”駐村扶貧工作隊多次商議認為,要想讓貧困戶脫貧,基礎設施得先“脫貧”,首要解決的就是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工作隊想法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和支持。

“之前學校的操場都是黃泥土,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學生課餘時間都沒法進行戶外活動。現在不一樣了,操場有了塑膠跑道,校園環境發生了嶄新變化。這一切都要感謝衡陽市人大常委會的真心扶貧。”雅江學校校長廖書銓笑著對記者說到。據瞭解,這所偏遠的鄉村學校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共609名學生。

11月22日上午,記者在雅江學校看到,學生們正在全新的操場上進行體育活動,他們的歡聲笑語在校園上空迴盪。而在2018年9月份之前,該校的基礎設施還相當落後。衡陽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率市教育等相關部門來該校現場調研後,當即決定拿出60萬元資金對該校的操場進行提質改造,還幫助學校添置了多媒體教室,化學、生物實驗室和圖書室。今年上半年,該領導再次來校回訪時,又現場辦公為學校美化綠化解決45萬元經費。現在的雅江學校校容校貌和教學條件有了根本變化,成為耒陽市邊遠農村學校的典範。

“今年,我校田徑隊參加耒陽市運動會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三名。”廖書銓表示,學校基礎設施得到提升,校園煥發了新活力,為師生們提供了更便捷、更貼心和更全面的服務,極大增強了廣大師生的幸福感與歸屬感。

在基礎設施上,駐村工作隊拼盡全力爭資跑項,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雅江村民的“幸福指數”。據介紹,在各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先後籌齊60萬元資金,修建了430多平米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還爭取資金配套建設了籃球場、戲臺、健身區、停車場等設施,完成村部周邊和村內主幹道的綠化、亮化、硬化。針對村裡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較多現狀,在全鄉率先建成村級留守人員關愛中心。如今雅江村部及附屬設施便成了周邊鄉鎮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的建設標杆,被耒陽市委組織部樹為基層支部五化建設的示範點。

要想富,先修路。駐村工作隊經過多方面爭取,一方面把樟雅公路納入省“十三五”計劃,並於2019年全線貫通。另一方面,爭取交通部門投入130萬完成鄉村公路通組入戶。如今118戶貧困戶都實現了通路、通水和通電,全村道路連環,出行十分方便,群眾親切稱之為“連心路”、“致富路”。

精準施策,抓產業拔窮根,鞏固脫貧成果

村裡基礎條件改善了,如何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鞏固脫貧成果呢?在產業扶貧上,駐村扶貧工作隊採取變“輸血”為“造血”的方式,幫助成立泰源種養殖合作社和群樂小龍蝦養殖基地。兩個合作社有近400畝的水域面積,抓住“大和草魚”這個國家地理標誌,發展四大家魚、桂花魚、小龍蝦和甲魚等水產養殖。後盾單位按照每戶3000元標準入股合作社,按20%的利潤,分五年付本還息,貧困戶能零投入零風險得到5400元收入。

為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該村還將建設“新五豐”模塊化環保養豬場。該豬場佔地面積6600多平方米,運用機械自動清糞技術,可達到零排汙、無氣味的綠色環保要求,預計今年年前投產。該項目將採用“村委會+公司”的管理模式,投產後將存欄2500頭豬,一年出欄5000頭豬。不僅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長期穩定分紅,還將解決部分貧困戶就業問題。

在工作隊的幫扶下,雅江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繼建成光伏發電站後,去年建成三通裡綜合養殖場,今年建成新五豐模塊化環保養豬場。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接近10萬元,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25萬元。據悉,該村原有118戶貧困戶,共460人。自2018年5月市人大常委會派駐扶貧工作隊至今,已幫助貧困戶脫貧109戶440人。

產業扶貧為雅江村拔掉窮根找到了良方,2018年底雅江村已實現了“村摘帽、戶脫貧”的任務。正如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段志剛所言,只有幫助村裡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才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