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第一届的古城徒步者,开心到飞起

明天,泉州古城又将迎来新一届的古城徒步穿越活动了。5000个人的脚步,将踏醒古城的清晨。

犹记得2016年,首次3000人古城徒步的试水,从最初没有人敢断言它会不会火,到报名时每天放出的500个名额被平均1.358秒秒光。许多人等在抢报的电脑前,还是被挤在了那3000人外。

原来这么多人,捧着一颗想要走读古城的心,并被这样的活动所唤醒。

感受到了古城徒步的强大号召力,2017年,第二届古城徒步名额增加到5000人。省外、国外都有人来报名。那年,午后手挽手归来的50KM徒步者,满脸的雨,一身的湿。从省外坐飞机前来徒步的他们说,只在泉州停留一个周末,但走过这场马拉松式的徒步全程,他们的身心,已更深地抵达了泉州。

2018年,第三届古城徒步再升级,首推6KM亲子路线,全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报名,老人、小孩不再只是陪走。2019年,第四届古城徒步,报名人数又创新高,45286人进入了摇号池。

我们为何要行走,去抵达,然后探寻?是因为我们对这城市还有未知,还想去感动,还不能一无所有。曾经参加过徒步的人说,“看泉州犹如剥洋葱,越剥眼泪越多。而什么是文化?走着走着,就是文化了”。

4年来,有许多人长情地等待着这场赛事一年一度的到来。

这两天,我们特地跟几位报名者们聊起他们的徒步故事,以此来看古城的历史、人文,是如何一次次从脚下走到他们的心里的。

他的古城,是儿时脚下的石板路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徒步中,许先生与火鼎婆的合影

51岁的苏文福,是许多报名者羡慕的对象。4届古城徒步,他一届都没落下。

生在古城、长在西街的他,对古城最初的认识就是走出来的。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的古城是真的“古”,街巷都是石头路,西街两旁商铺很少,几乎都是住家的古城人。路上很难看到汽车,连自行车也是少的,人们出行就靠两条腿,“走路去找朋友,走路去上学,走路去古城的亲戚家串门”。

那时候的人啊,行走在城里,脚触地,耳朵、眼睛都露在城的氛围里,“不像现在,人装在车里”。

少年时,他在泉州一中读书,每天早上要走裴巷,过华侨新村,抄最近的小路,徒步20分钟到校园。有时候,时间富余,想去看看其他巷子不同的门扉,就从新街绕行。每天清晨,同去上学的孩子,经过他家门口,总响亮地喊一嗓子:“走啰……”他说,古城的早晨,一路是泉州人出门打水、门口洗菜的热闹景象。

待到暮色四起时,古城又换了另一番样子。电灯尚少的年代,吃罢晚饭,四近的邻居就搬着

板凳到门外纳凉,老蒲扇摇啊摇,老人家的讲古夜夜都有,三朝巷的故事、白耇庙里的异教信仰、裴巷登仙桥的神话……他的古城课堂,在这一夜一夜的星空下铺开。

夜里听来那些故事,白天就想去看看发生的地方。“走读古城”,是他和小伙伴从小就在做的事。待到成年后,他连带着对写古城的书,也兴趣浓厚。

朋友来了,他就带他们走古城,“是空着肚子出发的那种”。西街是起点,脚步从开元寺一路在各条巷子里蜿蜒到钟楼,吃润饼菜、满煎糕,钟楼买面线糊、牛肉羹,再从钟楼到南门,边走边讲,以秉正堂的四果汤来终结。

这样好吃好看好听的古城,总让朋友们一路惊奇。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亲友组成的徒步队伍,手插裤袋的小侄女,每届都来

这样一个爱走古城的人,每年都期待着古城徒步活动的到来。4年来,跟他参加徒步的亲友,从第一届的10个人,发展到今年3支队伍30个人的规模。

队伍里有一位小侄女,从2岁开始跟着他,走到现在已6岁,是跟着徒步一起长大的孩子。小侄女像他小时候一样,也从脚下开始认识古城。

她的古城,在徒步中推开了大门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去年的6KM,陈斯真读小班的儿子走得不亦乐乎

今年,陈斯真的徒步队伍四代同堂。

这是她第2次参与古城徒步。她说,运气太好,这么难的摇号两年连续中签。

从永春到泉州市区工作的她,对古城的认知,还是通过古城徒步去打开的。去年,她带着幼儿园的儿子走6KM ,两个古城“小白”跟着大队伍移动,走街串巷,新奇的眼神是一样的。古建古宅太吸引人了,她陪儿子看台阶、门和窗棱,听儿子说着,走巷子像在走迷宫一样。

她还记得,去年的徒步路上,遇见快闪表演、拍胸舞、火鼎公婆,这样的演出,她从未见过。虽说同是泉州人,但古城的文化比生长的村落多得多。

这些新的认知,引得她在那场徒步后,常常带家人走进古城。从永春来的婆婆,第一次跟她走西街去看塔和寺,巷子走着走着就到别人的屋前,会不好意思地赶紧跑。

行走街巷的魅力,是越走越想深入。婆婆说想试试徒步,永春老家婆婆的重孙,看了徒步的照片,也央着家人带他来参加。

周日,他们一家四代,两地赶来,齐聚古城。

再见古城,这可能是他最后一场徒步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去年的50KM,骆世豪与同学们沐雨前行,在老君岩留影

骆世豪今年读大四了,如果掐头去尾地算一下,再过半年他就将离开泉州了。

2016年9月,他从广东来到泉州求学,就读社会体育系的他,喜欢打羽毛球,人瘦瘦高高的。第一届的古城徒步,是在他高考后的第二个周六举行的(6月18日),他说,“第二届、第三届,包括明天的第四届,全部都参加了。最遗憾的就是第一届,没能赶上。”

他在泉州师院读书,学校处在泉州的新城,没上课的时间,他会自己坐车去古城转转。他问我们,“河源市,你们听说过吗?”那是他的家乡,他说,很少有泉州人知道他的城市,而他也是在报考大学院校时,才知道有座叫泉州的城市。

大学里,他曾慕名去厦门游玩,回来时兴致阑珊,“太过商业化了”,他戏称自己是在十八线城市长大的,还是喜欢像泉州这样,“古老与新生共存的地方。泉州这边老好了!”

喜欢古城,也喜欢体育,他说,古城徒步就像是为他这样的人量身打造的。2017年,大二的他与同学组队,走了25KM的线路。“走过了半程,就想看看全程是什么样子。”2018年,6名男生挑战50KM。

2018年的徒步,也在12月份。50KM出发的时间最早,要赶在6点30分前从府文庙出发。他们5点起床,天还是黑的。

50KM的路途,他们一直走到临近傍晚6点才到终点,近12小时的徒步里,他们在清源山淋了冷冷的冬雨,到后半程,队长已走到有点吃不消,大家轮流扶着他。“一定想要走完。虽然不是比赛,但依旧不能输。”

明天,也许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徒步了,毕业他就将离开。

今年他组队报名30KM,队伍5个人,从大一到大四,来自山东、江西、广东,全是外省人。“这一次,想慢慢地走一遍。”他说,队里的学弟学妹,大部分是第一次参与,“也许明年后年,他们也会一遍遍地再来。”

相聚古城,他们的外国朋友常常来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泉州留联常常举办自己的古城徒步,请来讲解员一路同行

曾先生的徒步队伍都是留学归国的人。

30位曾经喝过洋墨水的中青年,组成3支队伍,从6KM,到15KM、30KM,皆来自泉州的留学生联合会。

“留学归来,看待泉州的眼光会更世界一点。”曾先生曾经留学日本,他说,未出国之前忙于学业,鲜少了解古城文化,对古城的印象是“破破的”。出国后,和许多留学生一样,他们会四处去旅行,也渐渐从看风景猎奇,转入感受在地人文历史的旅行。

他渐也发现身边有许多日本朋友,对泉州文化兴趣浓厚。日本的古建筑,有许多是唐时从中国传入,想看中国古建的日本人,去上海、深圳看不到,但在泉州可以有。他们说泉州的石敢当,冲绳、长崎也有;对开元寺东西塔上的“美猴王”兴致浓厚,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中野美代子教授,认定孙悟空的“故乡”在泉州......

他渐渐知道泉州的文化,跟世界的文化在哪里可以连接起来。

留学归国后,他更懂古城的好。这些年,日本的友人来了,他带着走古城,用日语做讲解。

海归的人,各有语言优势,有的精通法语,有的是韩语,有的是意大利语。这些年,他们常常活跃在泉州的大型活动中,帮助接待外宾,借助语言优势,带他们走泉州,讲古城故事。

“归国的我们,个个都是一座对外交往的桥梁,更应该多了解古城的文化。”他说,几年来,留联都会组织队伍,参加古城徒步。但一年一度,并不是他们走读古城的全部,他们甚至举办自己的古城徒步。

“组上一撮人,就可以开走了。”他们走古城时,常请讲解员一路随行,有时从西街钟楼的这头走起,进通政巷,到木偶剧院,看诚心塔,去裴巷1915,一路边走边听,再抵达开元寺。“之”字型的路线,单是一条西街就能走上两个小时。“一场徒步,一座城,一捧岁月,一段记忆。”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看罢了他们的徒步故事

你也有自己的故事想要分享吗?

有的人还记得队伍的名字

有的人还喊得出那年的口号

留言一起来说说,#这些年,我们的徒步吧!#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他们徒步古城,带着看过世界的双眼看古城

END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回复“往期”查看精华文章

德济门将在今晚3D重现!城门星空下,还有一场百人沙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