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从白芝浩到梅林,中央银行如何拯救危机?

无论大萧条,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好像都是国外的事。中国这几十年,好像从来没有爆发金融危机。你可能说,这是不是因为中国特别啊。真不是。活跃的市场经济,就会很难避免金融危机。历史上,中国也几次和金融危机擦肩而过。比如80年代末的价格闯关,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年,中国离金融危机最近的一次,就是2013年的“钱荒”。

钱荒,就是市场上的钱不够了。你还记得么,2013年6月,商业银行间,市场突然资金紧张。甚至大银行都缺钱,隔夜利率最高达到13.44%,平时一般在2%。上证指数也暴跌。那时,很多人都在问“会爆发金融危机么?”当普通人都这样问时,可见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事件足够让人胆战心惊了,一不小心,就可能演变为更严重的后果。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从白芝浩到梅林,中央银行如何拯救危机?

当商业银行陷入危机时,谁来救,如何救?在这先给大家介绍两位学者。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1826.2.3-1877.3.24)和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1959.8.14)。白芝浩出生于1826年英国,梅林出生于1959美国。你可能觉得奇怪,这两人时间差了那么多,有什么一样呢?这是因为当年白芝浩提出了一个原则,也就是白芝浩原则。一百多年后,这个理论,又被梅林进一步完善。

1、白芝浩原则

先说白芝浩,他是《经济学人》杂志的总编,是十九世纪公认最伟大的财经编辑。

白芝浩指出,在金融危机时,因为信贷紧缩,市场面临流动性困境。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银行,都缺乏现金。这时,中央银行必须对商业银行放贷。等金融危机过去,商业银行再慢慢归还中央银行的贷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从一场流动性紧缩,发展为普遍的金融危机。

你可能会问,商业银行家们的贪婪,犯下致命错误,难道就没代价了么?就算是央行必须救他们,怎么避免有人浑水摸鱼?这些道德风险,其实白芝浩早也想到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贷有条件,就是利率很高。利率之高,要足以吓跑不是急用钱的贷款人。并且,让犯错的商业银行受到惩罚。

可见,当市场的流动性受到冲击,也就是钱荒时。中央银行一定要敢于出手。作用呢,就是保证信贷不会出现冻结。这种角色,就叫作最后贷款人。也就是,银行在最危险时刻,可以最后去求救的角色。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从白芝浩到梅林,中央银行如何拯救危机?

沃尔特·白芝浩

白芝浩原则,可不是天才的灵机一动。这背后,是英国银行危机的总结。正是这些原则,促成了现代中央银行的诞生与进化。早在1682年,英国就有了钱荒。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思考,什么药适合救治货币的缺乏?他自己回答,必须建立一家银行。不过,一家普通的银行并不够,需要一家能够作为中央银行的银行才可以。随后,英格兰银行诞生了。这可是全球中央银行的先驱。

中央银行是干什么的?就是在流动性紧张时,注入流动性;在流动性旺盛时,收紧流动性。借此,可以深入金融危机的本质,解决问题。别看哈耶克凯恩斯吵来吵去,这两人起码有一点共识,现代经济是信贷经济。信贷经济,就意味着有波动,而且很频繁。所以,凡是现代国家,都注定要和金融危机打交道。有一本书叫《印钞者》,就是谈中央银行和金融危机。作者考察了几百年历史之后发现,金融危机是一种“富贵病”,或者说“现代病”。一个国家,只要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后,就会出现这类症状。历史上,金融危机先登陆荷兰英国等国家,然后是美国,随后是拉丁美洲、亚洲等国家。

2、为央行正名

一说央行,有的阴谋论者,就会拿美联储说事儿,说这样中央银行居然是私人机构,其中必然有阴谋。没错,美联储的模板,是英格兰银行。历史上的多数时间,它确实是一家私人银行,但如果用私人银行这一属性,指责它有问题,那就有点少见多怪了。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从白芝浩到梅林,中央银行如何拯救危机?

为什么这些中央银行会是私人机构?原因很简单,私人银行先诞生。当时的人,还不知道需要有央行。当金融市场遇到动荡,需要最后贷款人时。在没有央行的情况下,最大的私人银行,就不得不承担起责任。于是,英格兰银行这样的私人机构,开始承担起央行的作用。因为它规模最大,众望所归,你不出头,就没人了。而它发展为正式的央行,是后来的事情。

从历史来看,英格兰银行成为央行,其实不情不愿。为什么呢?成为央行,意味着危机时,需要提供流动性。但危机时,英格兰银行自身也面临压力。而且,出手救助别的银行,就是在帮助竞争对手啊。但是,不帮,也不行。银行挤兑,最怕就是传染性。一家银行出问题,往往会延续到另一家银行。像一个多米诺牌一样,银行之间,彼此是一个网络。对最早出现挤兑症状的银行,如果有一家大银行,跳出来给予救助。往往就可以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从全局来看,帮助自己的对手,最终其实也在帮助自己。这个道理,英格兰银行一开始也不明白。在历史上,经很多次银行挤兑之后。它才逐渐意识到,提供最后贷款人的义务,对自身和市场都有好处。

在那个时代,白芝浩可以说是最睿智的观察家。他研究了英格兰处理几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把观察的结果写成了一本叫《伦巴第街》的小册子,其中对于货币与银行的论述,在今天还堪称经典。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从白芝浩到梅林,中央银行如何拯救危机?

白芝浩原则,放在今天依然有效。2008年,美联储出面救市,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回看2013年,中国央行没有及时出手,可能是经验不够,可能是舆论压力。就像2008时,美国救市也有很多批评。但是,央行如果考虑“最后贷款人”的定位,就应该及时出手。这是央行的分内工作。从钱荒,我们发现央行也学习到很多,现在出手救市都比较及时,市场中的人也开玩笑地管央行叫“央妈”。

3、梅林完善了白芝浩理论

白芝浩原则,一开始也被认为是异类,后来逐渐被接受,成为现代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标准。到如今,已经上百年了。货币体系,也发生很多变化。从金本位制度,跨越到信用货币制度。所以,中央银行的原则需要更新,这就需要介绍这一讲的第二位主角,梅林。他是哥伦比亚教授,曾经来过上海多次,非常绅士的一位学者。他的贡献,就是发展完善了白芝浩理论。

为什么要更新?因为,经济体制在改变,金融危机也在进化。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更多以钱荒形式爆发。现代社会中的金融危机,就没有那么简单。可以说,是钱荒的升级版。这是央行就必须学习新技术,才能挽救危机。比较典型的,就是2008年的危机中,刚开始,美联储扮演了白芝浩主张的 最后贷款人。通过各种延期贴现贷款,来借出货币。但是这一次,情况有点不一样。随着雷曼兄弟破产,美国国际集团陷入危机,情况非常严重。美国国内外,货币市场冻结。这意味着,即使提供了流动性,市场还是没什么交易度。换句话,说就是有了钱,但是没人敢交易。于是,信贷与资本市场还是处于自由落体状态。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从白芝浩到梅林,中央银行如何拯救危机?

佩里·梅林

这个时候,怎么办?中央银行开始进化,从“最后贷款人”变身“最后交易商”。这意味着,美联储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主动进行资产交易。比如,大规模地买进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尤其是各类流动性差的资产,例如抵押证券。这一做法,就是量化宽松。此后,美联储还进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这一做法可谓超越常规,目的就是让银行界有效地得到现金支持。随后几年,美联储半永久性地持有这些资产。一方面支持了这些资产的价格,另一方面,解决了银行间互不信任的问题。慢慢地,银行业恢复正常的金融信贷业务。这些创新措施,可以说取得不错的效果。于是,美国经济没有重蹈20世纪大萧条的覆辙。在危机后,取得了良好的复苏。

前面说了,白芝浩有本名著叫《伦巴底街》,梅林则写了一本《新伦巴底街》,向他致敬。另人印象深刻的,是梅林说过的一句话。他说,金融危机教训之一,是理想标准离现实太远。还有,就是人们居然忘了古老的货币观点,而这些知识曾是常识。

其实整理经济思想,重点不在于整理观点,关键是看这些思想家们,在面对自己的时代环境,是怎么思考的。这才是对我们时代最有价值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