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四宁四毋书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剖析与建构


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的观点,内涵深刻、发人深省。这一艺术观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刻骨铭心的遗民情结密切相关;他在习字做人方面做出崇颜抑赵的选择,体现出他将书品与人品相等同,蔑视"奴性"以求自我人格完善的精神境界。同时,在明末清初这个年代,书法发展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盛行的柔美一派的书风,是傅山所不喜的。


鸣泽轩


傅山四宁四毋的书法审美观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宁四毋的审美意识是他的创作依归和方向,加之作品的主题立意和心情,是他创作书法作品的风格形成因素。是他创作书法作品的特点。

他根据创作立意,下笔行如风,时有飞白笔画出现,有苍劲老辣的线质。笔画粗细变化大,章法上大小错落,跌宕起伏,行距繁密,精神焕发,令人感到惊心动魄。

傳山年轻时追求的是赵孟頫书风,由于改朝换代后,他认为赵孟頫有"奴俗气″。所以对其“熟媚书风″排斥。认为其书浅薄无骨,颜真卿大义凛然,正直刚正,书风雄强大气,自然成了他学习书法的模范。

傳山是根据颜真卿和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对比后。提出"四宁四毋″的书法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认为颜书特征是拙、丑、支离、直率。而赵书特征是巧、媚、轻滑、安排。不可取。

终上所述,是傳山提出四宁四毋的书学因素。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以上书法作品为傅山所书。)


神韵轩书法


傅山这句“四宁四毋”,历来议论颇多,后世影响极大,以四对矛盾之词,阐述对书法的审美观念及艺术追求,而且涵盖为人处事原则和道德标准,是为家训,内涵哲理丰富。

傅山自作诗《藏山用乔白岩先生韵》中:“ 腕拙临池不会柔,锋枝秃硬独相求。公权骨力生来足,张绪风流老渐收。 隶锇严家却萧散,树枯冬月突颠臾 。插花舞女当嫌丑,乞米颜公青许留。”据说他在“索居无笔”的情况下,竟然“偶折柳枝作书”终得这幅“宛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纤过芝叶,锋枝秃硬。”的“奇字”。傅山在这首诗里,以“腕拙”、“秃枝”表现了宁“拙”,以“公权骨力”、“张绪风流”、“插花舞女、乞米颜公”等形象地解析了“四宁四毋”。

傅山还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这里他对正”与“奇”关系的书论,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书学思想,可以说是对“四宁四毋”的又一补充诠释,值得我们深思。

傅山自言,二十岁学书法,遍临魏晋、唐楷书,不能形似,而赵孟、董其昌墨迹,容易学像。由此他认为,学书如做人,“正人君子,只觉得觚棱难近,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他认为书学近人(指赵孟、董其昌),虽然易学,但也容易染上坏病,主张学书一定要取法乎上。

傅山此观点,出于传统书法观念,把人品与书品联系起来,有失偏颇,也反映出傅山的性格和为人处世,并且也体现了其书法思想的局限性。例如,他虽然宗法二王,但他自己认为学“二王”、学兰亭序都不能近似,而只有通过学颜真卿的《颜家庙碑》和《祭姪文稿》,才明白了书法之精髓,明白了“宁支离毋轻滑”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