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選股大師彼得·林奇:成長股投資永不過時

文 | 《巴倫》撰稿人萊斯利·P·諾頓


雖然自從林奇執掌麥哲倫基金以來這個世界的確已經改變了,但它仍然是圓的。

選股大師彼得·林奇:成長股投資永不過時 |《巴倫》專訪

攝影/Heather Sten

“做投資時一定要了解你所選擇的投資對象。”彼得·林奇(Peter Lynch)這句簡單的話曾在美國掀起了一股選股熱潮。

林奇的投資建議連同他管理的富達麥哲倫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MAGX) 13年來的出色業績為人所津津樂道,人們在雞尾酒會上也會聽到有關投資的玩笑話,出租車司機都能說出幾條選股建議,這位明星基金經理也因此聲名鵲起。目前林奇依然保持著最優秀的業績記錄之一——從1977年到1990年實現的驚人的29%的年化回報率——這幾乎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同期回報率的兩倍。

林奇還寫過一些投資類的暢銷書,在他的影響下,許多美國人瞭解到了股市對他們的財務和生活的影響力。如今,55%的美國人直接持有股票,其中也包括通過401(k)計劃、個人退休賬戶、共同基金和其他方式間接持有股票的人。

林奇成功的背後是一種樂觀的信念,即通過股市可以買入優秀的公司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偶爾出現的令人擔憂的下跌不應是人們遠離股市的理由。

現在,林奇的影響力絲毫未減。他的名字依然家喻戶曉,在投資界也仍備受尊崇,他還依然在設在波士頓的投資巨頭富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林奇培養出的一些最傑出的基金經理管理著富達旗下的基金,他幾乎算得上是每一名股票分析師的導師。

但在林奇不再執掌富達麥哲倫基金後的30年裡,投資界發生了巨大變化。選股這種做法已經失寵,因為能夠持續實現高於指數回報率的基金經理越來越少。在經營富達麥哲倫基金時,林奇有6000多隻美國股票可供選擇。該基金曾是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而如今,共同基金的數量多達3600只。

此外,市面上還有5000多隻股票指數,以及成千上萬只跟蹤這些指數的被動型基金。選股的人真的能為亞馬遜(Amazon.com, AMZN)和蘋果(Apple, AAPL)這樣的大公司帶來獨特見解嗎?主動型基金還能發現那些最終能夠成為巨頭的小公司嗎?如果彼得·林奇如今還在親自做投資,那麼他還會是過去那個彼得·林奇嗎?

在12月的一個大雨天,林奇在俯瞰波士頓海港區(Seaport)的富達總部接受了《巴倫》的採訪。今年75歲的他精神依然矍鑠,留著他的書封面照片上那種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式的髮型。今年是林奇在富達工作的第50個年頭。

他的樂觀態度——成長型投資者的典型特徵——很令人舒心,而且頗具感染力。林奇再次提到了自己的口頭禪:不管前景是樂觀還是黯淡都應該買入股票。“無論是主動型基金還是被動型基金,所有投資理念都認定一點:美國經濟會沒事的。如果你不相信這一點,那麼就不應該投資股市。”

林奇揭開了投資的神秘面紗。他強調尋找那些利潤能夠增長20%到50%的公司;他主張關注PEG指標,即一家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其長期增長率,PEG小於1的股票往往值得仔細研究;他提醒投資者注意庫存增長率和債務權益比,關注一家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度過困難時期;他還建議投資者避開最熱門的板塊中最熱門的股票。

林奇認為,散戶比基金經理更有優勢,因為他們能夠在一隻股票變得搶手之前就發現投資趨勢。他把這一觀點的形成歸功於已故的妻子卡羅琳(Carolyn),她在其他服裝零售商剛起步的時候就向林奇介紹了Gap (GPS)這家公司,他還稱,一名在他做完膝蓋手術後協助他的護士向他推薦了折扣店TJX (TJX),這家公司是折扣店TJ Maxx的母公司。林奇的朋友馬里奧·加貝利(Mario Gabelli)是另一位成功的成長型投資者,也是Gamco Investors的首席執行官,加貝利說,“林奇開創了直接通過消費者來了解行業動態的方式。

林奇知道,任何人都會有一些有價值的見解。幾年前他遇到了一名消防員,這名消防員持有馬薩諸塞州兩家本地公司的股份:Friendly’s Ice Cream和Tambrands,後者是Tampax的製造商。林奇回憶道,“這名消防員說,‘一旦這兩家公司停止招聘或者解僱員工,那我就會賣掉它們的股票,’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思路。”


彼得·林奇給麥哲倫基金投資者的禮物

在彼得·林奇接手之前,富達麥哲倫是一隻成功但規模不大的基金。投資者在該基金1963年設立時投入的1000美元在林奇1977年接受時變成了11478美元,在他1990年退休時增長至306033美元。麥哲倫基金最近幾年在多次管理層變動後有所下跌,但是最初的投資者如果一直投資於該基金,那麼如今的回報會超過400萬美元。

選股大師彼得·林奇:成長股投資永不過時 |《巴倫》專訪

如果說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善於理解市場,那麼林奇則善於理解公司。對大多數人來說,細節決定成敗,林奇正是一個關注細節的人。令人驚訝的是,他對討論投資趨勢毫無興趣,比如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興起,這個規模達4.3萬億美元的行業在他的全盛時期並不存在,他對可持續投資的日益興起也沒什麼興趣。但當談到股票指標、或者討論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時,他就會變得口若懸河。

富達前基金經理、現任Aureus Asset Management首席執行官的凱倫·費爾斯通(Karen Firestone)稱,林奇“儲備了大量公司相關的信息,他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發掘新市場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可以創造一個新市場、或者在市場發展處於早期時進入,逐漸成為一個強大的參與者。”比如像La Quinta Motor Inns這樣的公司就是在服務優良的連鎖酒店還很少的時候開始繁榮起來的。

林奇在麥哲倫基金的任期接近尾聲時,這隻基金持有1400只股票,你可以問他有關這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問題他都能給以詳細的回答。《巴倫》在紐約舉辦年度投資圓桌會議(Investment Roundtable)上,林奇帶著一大堆紙現身,上面是他從波士頓坐火車到紐約途中寫的各種筆記,讓人們印象深刻。林奇花了整整一個小時來描述他推薦的大約12家公司,詳細介紹了每家公司的基本面和概念框架。

選股大師彼得·林奇:成長股投資永不過時 |《巴倫》專訪

攝影/Heather Sten

林奇在馬薩諸塞州牛頓市長大,那裡位於波士頓市郊。他的父親在46歲時死於癌症,林奇說這也是他在同一年齡退休的原因。在林奇年輕時,為了幫助家裡賺錢,他開始在當地的高爾夫俱樂部當球童,在那裡遇到了幾個來自富達的大人物,幫助他在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讀書期間得到了實習機會。

林奇的第一筆投資——航空公司Flying Tiger後來增長了10倍。在沃頓商學院(Wharton)讀研究生時,他在那裡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卡羅琳。林奇曾在自己的論文中就共同基金營銷問題採訪過傑克·博格爾(Jack Bogle),博格爾後來成了指數投資的代名詞。獲得MBA學位後,林奇加入了富達。1977年,他被任命管理麥哲倫基金,當時該基金的業績優異但規模較小,資產規模僅有1800萬美元。林奇大量投資了一些較大的板塊,他把25%的資金投向了公用事業板塊,後來又在一些金融機構的股價不到賬面價值一半時投資了400家金融公司。他還買入了一些當時的成長型股票,比如塔可鍾【Taco Bell,該公司現在是百勝餐飲(Yum! Brands)的子公司】、Genentech【後來被羅氏(Roche Holding)收購】和家得寶(Home Depot, HD)。當他1990年離開富達時,該基金的資產規模已經增長至140億美元。

林奇在幾本書中分享了他的成功經驗。第一本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One Up on Wall Street) ,該書出版於1989年,也就是1987年股市崩盤兩年後。這本書出版後不久,林奇時年六歲的女兒接到一個電話,她說,“爸爸,沃倫·巴菲特打電話找你。”林奇還以為這是個玩笑。接過電話後,他聽到一個語速很快的男人說道,“我是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沃倫·巴菲特,我很喜歡你的書。我下週要交一份年度報告,可以引用你書中有關賣掉好公司買入壞公司就等於割掉花朵反而給野草澆水那句話嗎?”兩人後來成了朋友。

林奇的一些用語就這樣進入了投資界。“Ten-bagger”(十倍股)是從棒球運動中借來的詞,指上漲了10倍的股票,“相當於兩個全壘打和一個雙壘打,”他寫道。(除了投資,林奇對紅襪隊和其他波士頓球隊球員有著詳盡的記憶。)林奇建議投資者不要理會市場的總體走向,他把那些過於關注市場走向的人稱為“週末焦慮症患者”(weekend worriers),其中一些人參加過《巴倫》的投資圓桌會,而林奇本身多年來一直擔任圓桌會小組成員。

由於1929年股市崩盤之後出現了經濟大蕭條,因此人們往往把股市下跌和經濟崩潰聯繫在一起。然而林奇指出,在過去100年裡,股市跌幅超過10%只有60次。他稱,“和股市實際出現回調相比,那些按照回調預期而投資的人虧損更多。”

Baron Capital首席執行官羅恩•巴倫(Ron Baron)說,“我從彼得那裡學到的一件事就是做長線投資,股市就是一個買賣場所,除此之外的事都無關緊要。”

私下裡林奇是一個隨和、健談和坦率的人,就像他寫的書那樣。他在講話時常常自由發揮,經常會很興奮地回答你還沒有問到的問題,或者你幾分鐘前提到的問題。到最後,你會意識到他是在圍繞一個主題談論各種碎片式而非線性的信息。

在接受《巴倫》採訪時,林奇穿著有些皺的斜紋軟呢外套、黃黑格子襯衫、針織領帶和Keen登山鞋。他是個居家男人:每天早上都會在一個圖片分享網站上看看九個孫子孫女的新照片。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他住在波士頓的後灣區(Back Bay),夏天住在馬薩諸塞州海岸馬布爾黑德(Marblehead)的一所房子裡。孩子和孫子孫女經常探望他。

可以肯定的是,林奇也有一些批評者。之前有不少人認為,林奇所說的“買你瞭解的東西”這樣的投資方法過於簡單化。如今,批評之聲更多集中在選股這一概念上,在一些人看來,這種做法早已過時。在一個資金管理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數字信息迅速傳播的世界裡,林奇認為消費者比專業投資者更具實際優勢的觀點可能顯得有些古怪。

知名投資顧問和ETF的倡導者巴里·裡索爾茨(Barry Ritholtz)稱,“林奇有一套互聯網時代之前的哲學。現在信息傳播得如此之快,在你得到了某種見解時,已經有一百萬人瞭解了,他們會通過帖子和推文發佈在網上,這已經影響到了股市。”

主動型基金經理的業績落後於基準指數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這種情況在林奇的時代也存在。大多數指數根據市值決定股票的權重,換句話說,權重較大的是那些已經大漲的股票。林奇堅持認為,ETF是為那些“沒有時間做研究的人”設計的。“我並不是說這是一種不好的投資方式,但是你應該有一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如果你每個月都進行調整,要是能做好才怪。”

林奇稱,一些重要的信息非常充足而且是免費的、公司演示稿的數據和公司向投資者描述的計劃、以及一些指數盲目買入股票——這些其實都“對主動型基金經理構成利好”。

林奇堅信,如果你只投資於一個指數,那麼你將永遠無法超越它。如果你相信今天廣為流傳的觀點,即未來股市的回報率將普遍較低,那麼重溫一下你的選股技巧是明智的。(想要了解更多林奇的建議,請訪問《巴倫》網站。)

林奇坦率承認自己犯過很多錯誤——有時他似乎更願意談論這些錯誤,而不是談論自己的成功。“為什麼我沒有考慮Sherwin-Williams (SHW)?為什麼我沒有花一個小時研究一下?原因不是太笨了就是懶惰。”他之前不願意投資科技公司,因為覺得它們的生命週期太短。林奇稱,“我的錯誤在於以為一些科技公司沒有那麼複雜。就像Priceline.com【如今名為Booking Holdings (BKNG)】增長了100倍;我還以為Salesforce.com (CRM)也沒有那麼複雜;以為買入蘋果(Apple)其實和50年買入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一樣。我為自己對於到底是什麼構成了技術的草率分析而感到自責。”

林奇沒有透露他個人投資組合中有哪些公司,但你可以感覺到他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了,而且他的獲利的投資抵消了那些錯誤帶來的影響。

傑夫·韋尼克(Jeff Vinik)稱,“如果談到選股,那麼世界上沒有誰比彼得·林奇更瞭解這個話題了。”韋尼克在離開富達創辦對沖基金之前曾負責管理麥哲倫基金,他現在擁有全美冰球聯盟隊伍坦帕灣閃電隊(Tampa Bay Lightning)。“這是他骨子裡的東西。股價最終總是隨著公司利潤變化,如果你投資的公司目前還沒有盈利,那你就需要對其商業模式有很好的理解——這種模式可持續嗎?競爭會侵蝕多少收入?盡最大努力從他們未來幾年可能獲得的收入中分得一杯羹。”

離開麥哲倫後,林奇為非營利組織提供諮詢,他還為自己和自己的基金會進行投資,同時擔任富達的副董事長,為該公司150多名分析師和合夥人提供指導。來看看該公司基金經理的名單——包括威爾·達諾夫(Will Danoff)、喬爾·蒂林格斯特(Joel Tillinghast)和史蒂夫·懷默(Steve Wymer)等明星基金經理,還有帕特·韋南齊(Pat Venanzi)、史蒂夫·杜福爾(Steve DuFour)或艾迪·尹(Eddie Yoon)等不那麼又名的名字,此外還有克里斯·林(Chris Lin)或約翰·丹斯(John Dance)等新人,作為前輩,林奇把這些人都聯繫在了一起。

他和卡羅琳給包括波士頓學院在內的教育機構進行了大量捐贈(波士頓學院的教育學院就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他們還為馬薩諸塞州自治區的低收入社區的學校籌集資金,比如Lawrence、Lowell、Lynn和Brockton。“不平等就等於機會的缺乏,如果沒有受過過良好的教育,那麼從最底層脫穎而出的幾率能有多大? ”林奇問道。

林奇打敗市場了嗎?他通過講述他已故妻子的個人退休帳戶的故事回答了這個問題。從1974年到1978年,她每年只投入750美元。接下來的日子裡,林奇夫婦拿出了大約300萬美元用於各種婚禮、畢業典禮和蜜月。2014年卡羅琳因白血病去世後,這筆錢增值到了800萬美元(扣除區取款費用)。林奇估計該賬戶上漲了350000%,用林奇的話說,這等於是一隻“3500倍股”。這個賬戶現在歸林奇基金會所有。

另一方面,他稱,2019年是“我過去50年來相對比較糟糕的一個年份,我確實賺錢了,但不會告訴你具體數字。股市上漲了29%,我離這個數字還很遠。”不過,林奇補充道,自他退休以來,股市的大幅上漲“進一步證明了成長型股票要好於非成長型股票。對於那些扭虧為盈的公司、估值便宜的公司,如果你選對了,有時可以賺到兩倍或三倍,但你不可能總是對的。”成長型股票是那些“銷售額至少每年實際增長15%”的股票,不要把這一點和利潤增長相混淆。他警告稱,利潤的增長有可能反映的是並沒有上升至實際增長水平的扭虧為盈。

投資者的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微軟(Microsoft, MSFT)、亞馬遜(Amazon.com)、Alphabet (GOOGL)和蘋果上,這表明“成長型公司非常稀缺,”林奇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所有的錢都在流向這幾家公司,如果這種趨勢再持續幾年,我會感到擔心。”那麼,機會在哪裡呢?林奇沒有說具體有哪些公司,但他稱,“如果你找不到處於相當於棒球賽第三、第四、第五局的成長型公司,那就看看公司扭虧為盈的形勢,看看一些特殊情況。如果我現在這麼做,我可能每兩個月會飛往中國和日本看看,也許是英國,也有可能是法國。

他認為石油股、能源服務股和天然氣股能帶來三倍的回報。“從股價上看不出這一點,但是油價現在比一年前上漲了25%,”他稱。“為什麼這些股票會下跌?因為每個人都認為世界在未來20年或五年或明年就不會再使用石油了,私募資金想要退出,銀行想要減少放貸,這類公司無法進行IPO。”

ETF.com董事總經理戴夫·納迪格(Dave Nadig)稱,“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金融領域存在這大量的計算方法,什麼聰明貝塔(smart beta)、定量基金(quant funds)、這個因子那個因子,這一切掩蓋了金融市場的簡單性。關注公司應該關注的是商品銷售成本和人才,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東西。”納迪格認為林奇的建議適用於所有任何挑選ETF的投資者。

這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有些投資原則是永恆的,即便在人工智能和定量分析的時代也是如此。雖然自從彼得·林奇執掌麥哲倫以來這個世界的確已經改變了,但它仍然是圓的。


富達麥哲倫大事記

1963年富達設立麥哲倫基金

1965年林奇從波士頓學院畢業

1969年林奇在獲得沃頓商學院MBA學位後開始在富達工作

1974年林奇成為富達研究主管

1977年林奇開始執掌富達麥哲倫,當時資產規模為1800萬美元

1990年林奇卸任(當時該基金資產規模為140億美元),擔任富達副董事

1990年莫里斯·史密斯(Morris Smith)接任基金經理

1992年該基金資產規模為200億美元。傑夫·維尼克成為富達麥哲倫的經理

1996年該基金資產規模為550億美元。鮑勃·斯坦斯基(Bob Stansky)擔任經理(1996年6月至2005年10月)。基金從債券轉向股票

1997年富達對新投資者關閉了麥哲倫基金,當時資產規模為630億美元

2000年麥哲倫資產達到1100億美元的峰值。先鋒集團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取代麥哲倫成為全球最大的基金

2005年資產規模為530億美元。哈里·蘭格(Harry Lange)成為基金經理,把海外股票權重提高到25%

2006年麥哲倫把資本收益分配佔資產的比重定在18%

2008年富達重新向新投資者開放麥哲倫。當時資產規模為450億美元

2011年資產規模為170億美元,傑弗裡·範戈爾德(Jeffrey Feingold)擔任經理

2019年薩米·西姆尼加(Sammy Simnegar)開始擔任該基金聯席經理,範戈爾德宣佈有意在年底退休。資產規模為170億美元


彼得·林奇

基金經理、導師、作家、慈善家

年齡:75歲

教育背景:波士頓學院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

任職情況:林奇基金會主席;Inner-City Scholarship Fund主席;哈佛醫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波士頓學院理事;Historic New England顧問委員會委員;Catholic Schools Foundation名譽主席

現任職位: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副董事長;導師

執掌富達麥哲倫的時期:1977年至1990年

任期基金回報率:每年29%,幾乎是標普500指數的兩倍

榮譽學位:15個

出版書籍:《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One Up on Wall Street)、《戰勝華爾街》(Beating the Street)、《學以致富》(Learn to Earn)

翻譯 | 小彩

《巴倫》(barronschina)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19年12月20日報道“Master Stockpicker Peter Lynch: If You Only Invest in an Index, You’ll Never Beat It”。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投資建議不代表《巴倫》傾向;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