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就是心即理。知與行合一,就是理與心合一。
知是理之靈處,知即理。陽明說:“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知行合一就是理與行合一,就是行為遵循天理。知行合一就是理事合一。
王陽明在《答顧東橋》中說: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心外求理,就是把心與理分為兩個。理與心為二,自然知與行為二。理與心為一,自然知行合一。
程頤的知行合一思想
程頤就有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說:“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飢而不食烏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
程頤說:“大而化,則己與理一,一則無己”
己與理一,就是心與理合一。無己就是無我。心與理合一時,就無我了,我成為理的化身,此時,所作所為都是理之流行,就是知行合一了。正如王陽明說的“心理合一之體,知行並進之功”。
知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行為的指南針,即“知是行的主意”;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反過來可以涵養良知,即“行是知的功夫”。
當知時,即刻付諸行動,即知即行。
當行時,良知要覺其當理與否。如果不當理,即刻止之。
這就是知行合一。
行為有三個層次:身、口、意。意念發動就是行為,正如陽明所說:“一念發動處即是行”。
身之行為、口之言語,他人能共見、共知。而人之意念活動,只有自己知道,即自己獨知。意之行為雖然自己獨知,沒有表現於外,卻是身、口之行為的根源。慎獨功夫就是在獨知處用功。
王陽明說:“人若不知於此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偽,便是見君子而後厭然。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一是百是,一錯百錯,正是王霸義利誠偽善惡界頭。”
關於知行合一:
1,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可以自己判斷對錯的。就是說,心之“知”,可以判斷自己的“行”。對就去做,不對就止,就是“當行則行,當止則之”,這就是知行合一。
2、人在每個當下該做什麼,心之“知”是知道的,即王陽明說的|“知是行的主意”
當知時,立即落實於行。知與行之間不要有間隔,不要有各種懈怠、不情願、猶豫等,就是即知即行,直截了當。
一件事情只要該你去做,不管事情大小,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立刻去做,而且認真做,不夾帶一絲苟且。做之前你可能不情願,但做了之後,內心會愉悅,即所謂自慊。這就是知行合一。
蕭伯納說:“別管喜歡和不喜歡,只管做必須做的事,這也許不快樂,卻是偉大”
閱讀更多 龍場悟道 的文章